程果兒
知道蔣勛是好幾年前的事情,適逢生命中一段山崩地裂,我用他的聲音療傷。
常常,做著家事,聽到那溫和熨帖的聲音,講著紅樓諸人,某句話戳中心臟,我就刷地落下淚來。好長一段時間,他的聲音是救我的浮木。
有些地方我聽出紕漏,內(nèi)容、字音有誤。我笑,他也會如此。后來借閱整套《蔣勛細說紅樓夢》,終因為聽過,只是草草翻看。而《紅樓夢》,我早已經(jīng)看過三五遍。
網(wǎng)上有人批評他,治學(xué)不嚴(yán)謹(jǐn),錯誤太多。我同意,但還是喜歡他的云淡風(fēng)輕、循循善誘。就如同我給兒子講的故事,不完全遵照原文,也沒有進行考據(jù),但兒子聽聽總不是壞事。蔣勛說:“一直到現(xiàn)在,我都沒有遇見比我母親更會講故事的人。小時候我們家孩子最高興的事,就是母親心情好,能講個故事?!彼赣H隨手拈來的故事,有夸大有虛構(gòu),是他知道的文學(xué)的最初模樣。
蔣勛的功德,或許不是提供多少精準(zhǔn)的東西,而是讓高雅和美普及世人。篤信佛教的他,在講座與文字間,隨處點染慈悲心腸。他講的《紅樓夢》中沒有惡人,連最下作的賈瑞也可憐憫。
這,總不是壞事。
蔣勛新書《少年臺灣》的封底,有小幀托腮凝眸的黑白照片。眉毛與卷曲的頭發(fā)都已花白,卻沒有所謂的油膩感。蔣勛年輕時的照片很稀罕,偶有一張對比,竟然是老來的更耐看。壯年時的“鈍”被時間洗去,老來還可以穿牛仔褲,一如少年。
扉頁上有一行小字:這本書合起來,就可以背起背包,準(zhǔn)備出發(fā)了。打開包封,里面是如一片長樹葉的臺灣地圖,地名大多生僻,古坑、水里、通霄、鹽寮、彌陀……熟悉的只有羅大佑歌里唱的名為“鹿港”的小鎮(zhèn)。這是將臺南、臺中、基隆等城市切片后看到的組織。那里的人,這個世紀(jì)與上個世紀(jì)的生活,懸殊不會太大,依然貼近大海,貼近風(fēng),貼近土地,貼近人本身。
書的上架建議是散文。讀來不輕松,開頭會覺得吃力,時不時跳出一段大大的括號,里面是像詩一般的自說自話,更接近小說,說一個少年的故事。蔣勛在書末的訪談筆錄中說:“我不太喜歡文體分類……其實很難歸類,甚至我覺得好像是散文,可是里面的人物時常比小說里的還強,或者說它的詩意性,比詩還要高。我希望抓到這個?!?/p>
合上書,我可以清楚記起許多人物:說走就走搭車去豐山的阿政,衣履齊整的簡先生,意識到人生還可以任性;來到東埔,祈望在刮胡刀里找到生命來處的年輕人,須發(fā)茂密,卻不知道像不像父親;17歲的小小新郎,新婚不久戲水死掉,他的跳浪冒險,又在遺腹子啟生的身上復(fù)活……這些人,在臺灣一個小點上駐足,死去的,在文字里復(fù)活;存在的,又重新抵達曾經(jīng)的少年歲月。
蔣勛所寫的少年,都處于身體巨變時期。懵懂羞澀,要去掩飾又要釋放?!澳赣H似乎很篤定,用皮尺量了肩寬,量她的胸部。她呼吸急促地走來,覺得皮尺繃得很緊,繃得透不過氣,覺得要窒息了,額頭上冒著輕微的汗?!薄八粗约撼醢l(fā)育的肉體,好像一個鼓脹的皮球。他想,我要刮去所有的體毛嗎?”這樣的緊張無助,新時代的嶄新少年們經(jīng)歷得越來越少。曾經(jīng),母親們緘默勞作,父親們嚴(yán)肅少語,只有少年一個人泅渡成長的河,所有巨浪暗礁都得自己摸索抗拒。
可是,少年真是美好,“他潔凈的額上兩道線條分明的眉毛,仿佛憂傷,仿佛喜悅,在一片密密的荷葉搖晃間看著天空,看著迷離的一片綠色,綠色上面一大片透明的藍,他弄不清楚,自己憂傷什么,也弄不清楚自己喜悅什么,好像只是因為少年,憂傷與喜悅其實這么相似。”
寫少年的人,大多不年少。歲月忽已晚,回望是最常見的姿態(tài)。蔣勛無比迷戀少年飽滿的身體與濃烈的氣息。許多暖昧涌動于字里行間,與我之前的聽聞互為佐證。有什么呢?愛并不狹隘。無論是對愛人,還是對生于斯長于斯的臺灣,他都飽有深情。
我不會立馬背包開啟蔣勛期望的旅程,但那處島嶼一直是我的向往所在,有海、有風(fēng),有榕樹、天人菊、瓊麻和軟軟的中國話,在文字里,我可以隨時抵達?;蚴巧倌?,或是臺灣。
編輯 吳忞忞
mwumi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