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秀社
【摘 要】
語文教學就是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語文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問題。本文從加強朗讀背誦,增強學生語感;圍繞文本教學,注重語言揣摩;引導課外閱讀,加強寫作訓練三方面入手,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語文素養(yǎng) 提高途徑
一、加強朗讀背誦,增強學生語感
語文課要加強朗讀、背誦,增強學生語感,讓學生通過讀,主動接近文章內(nèi)核,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
每教一篇新課文,不論長短,我都要讓學生事先查好字典、詞典,掃除生字詞障礙,然后在早讀課或課堂上完整地集體朗讀一遍,再正音,對一些比較長的、學生一口氣讀不過來的句子還要指導停頓。凡是古文則盡量要求學生會背誦。課堂教學時,我也盡量少講,多讓學生讀書。葉圣陶曾說:“吟誦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現(xiàn)在國文教學,在內(nèi)容與理法的討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學生吟誦的功夫太少,多數(shù)學生只是看看而已。這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面不偏。吟誦的時候……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聰”葉老的話,我是非常贊成的。
我也特別贊成特級教師韓軍的話:“中國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誦。巴金先生能夠背誦200篇的《古文觀止》,茅盾能夠背誦全本的《紅樓夢》,這是他們作為文學家有著超人的語言能力的重要原因。還有,韓老師說:“幾十年來,中國語文教育的課堂上講‘理過多,而求‘背太少。從偏于分析、輕視吟悟,到偏于例子、輕視數(shù)量,再到偏于理法、輕視背誦,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現(xiàn)代中國語文教育的探索者有一個美好幻夢……即總想走出一條所謂的‘科學化‘理科化的捷徑,但沒曾想,卻走向了‘科學主義的歧路!”
所以,課堂上講那么多,分析那么多,不如省下講的時間讓學生多讀讀書,多背背書,以增加語感,增加語言積累。講得多,也是我們?nèi)狈λ伎?、?nèi)心浮躁的表現(xiàn)。
二、圍繞文本教學,注重語言揣摩
教師要緊緊圍繞文本進行教學,注重對語言的揣摩,防止離開文本進行無節(jié)制的拓展延伸,或加入不必要的活動內(nèi)容,沖淡對課文的研讀。
品味文章的語言需要靜下心來,平心靜氣、細致入微。比如有老師建議從“增、刪、調(diào)、換、聯(lián)、演”六方面去品味語言,我就認為很好,具體方法如下:
“增”,即在原有的句子中試著增加某個詞語,通過比較,體會出原句的好處。例如“一輪明月浮現(xiàn)在白云間”這句話,如果要在“白云間”增加“頭上的”,這樣好不好?讓學生讀一讀,想一想,便會覺得還是原句好,原句更精煉。
“刪”,即刪去句中某個詞句,通過與原句比較,體會出原句的妙處。例如《濟南的冬天》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為什么非要說“冒著點熱氣”呢?去掉“點”字行不行?假如我們?nèi)サ簟包c”字,意思就是濟南冬天的水‘冒著熱氣”,是“燙”的,而不是“溫”的,就不符合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了,就不符合實際了。
“調(diào)”,即通過調(diào)換詞語或句子的順序來比較,從而體會出原句順序的好處。例如《我的老師》一文中,作者魏巍寫道:“在一個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師是多么慈愛,多么公平,多么偉大的人啊?!本渲小按葠邸薄肮健薄皞ゴ蟆边@三個贊美老師的形容詞,能否調(diào)換順序?學生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這三個詞是遞進關系,對老師的評價越來越高,是不能調(diào)換的。
“換”,即把文中的詞句更換成別的說法,通過比較,體會出原句的好處。例如《我的老師》中“這時候蔡老師援助了我,批評了我的‘反對派們,還寫了一封信勸慰我”這句中,“援助”一詞的意思是“支援、幫助”,是個“大詞”,用在這里是否合適?能否換成“幫助”?聯(lián)系文本我們知道,作者小時候是個性格比較柔弱的孩子,具有很強的依賴感,又因為父親在軍閥部隊里當兵、生死不明的問題而飽受小伙伴的欺凌,所以蔡老師為他排解糾紛,他是非常感激的,用“援助”一詞就不足為怪了,而“幫助”一詞就顯得很平常、很平淡,不能突出表達作者對蔡老師的感激之情。
“聯(lián)”,即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出詞句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含義和作用。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寫“春風圖”時,有“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的句子,其中“賣弄”一詞,聯(lián)系全文的語言環(huán)境,明顯為貶義詞變成褒義詞用,為“展示”“炫耀的意思,表現(xiàn)了春天鳥叫聲的清脆美妙。
“演”,即根據(jù)文中的詞語或描寫,自己來演示一遍,以此來品味文中語言的含義。例如《孔乙己》中寫孔乙己在受到顧客嘲笑他偷竊的情況下,“便排出九文大錢”,一個“排”字表明他想用實際行動說明他是個規(guī)矩人,并炫耀自己是有錢的。我們可以讓學生用硬幣做一做“排”的動作,來體會孔乙己當時的微妙心理。
以上六字品味法簡單易操作,如果經(jīng)常運用與實踐中,一定能促更好地理解課文語言,深入領會課文的內(nèi)涵。
另外,教師訓練學生進行文本閱讀時,要善于從文中找答案或歸納答案,不能失去對學生的必要引導,從而讓學生牽著老師的鼻子走,漫無邊際,把語文課上成思想品德課、歷史課等,失去“語文味”。
三、引導課外閱讀,加強寫作訓練
有底蘊的語文,把書教活的語文,決不能拘泥于薄薄的教材,而要進行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實踐。
特級教師于水正老師的《教語文其實很簡單》一文,給我巨大的震撼。于老師在文中列舉了大量的實例,充分證明:“實踐使我知道了教語文其實并不那么復雜,就是教學生識字、寫字、讀書、作文。我就是這么教語文的,而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彼€說“怎樣教語文?兩個字;讀、寫。說得稍微復雜一點是四個字:多讀多寫。”反思我自己的課堂,發(fā)覺和這種多讀多寫的理想的課堂差距還很遠。自己的課堂上,很多時間都被“一言堂”或我和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優(yōu)生”的“對話”占據(jù)了,而好些同學,都游離于課堂之外,處于“偽學習”的狀態(tài),白白浪費了大量光陰。以后,我不但要帶領學生讀好、學好教材上的課文,也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多讓學生動動筆,水滴石穿、扎扎實實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我還是非常贊同特級教師韓軍老師的話:“舉一反三,實乃學數(shù)、理、化等自然科學理科課程之路。課本“舉一”于前,學生“反三”于后,通過一個例題,學會解大量同類習題。五四后,人文向數(shù)理看齊,語文教育東施效顰,學語文(言語),本是舉三反一。讀書,積累,多多益善;數(shù)量在先,量變而質(zhì)變。大量積累、積淀于前,才會點滴模仿反芻于后。無舉三,則無反一,只舉一,則永難反三,此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