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是中國語言藝術中的一朵奇葩,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深入挖掘古詩的文本秘妙,依詩體定教法,指導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識體、得體,并通過橫引縱聯(lián)的方式,幫助學生建立起立體的古詩網(wǎng)絡,豐厚古詩積累,是通過古詩教學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古詩教學;指向詩本;橫引縱聯(lián)
古詩教學教什么?學什么?筆者認為古詩教學應立足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實際,著力于培養(yǎng)與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突出作用,根據(jù)古詩的文化內(nèi)涵,創(chuàng)設各種情境,應用各種手段,旁征博引,讓古詩教學成為一個趣味十足、詩情搖曳、滲透文化、提升素養(yǎng)的過程。下面,以北師大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出塞》一詩的教學為例,談談如何立足詩本,橫引縱聯(lián),豐厚古詩的教與學。
古詩是語言的精華,凝練的藝術。2011版《課標》對第三學段古詩教學有明確的界定:“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diào)、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被凇墩n標》和文體特征,在古詩教學中,我在誦讀、解意、悟情、學法遷移上下足功夫。
(一)識體而教,準確地領會古詩要旨
誦讀是古詩教學的根本方法,也是古詩教學中學生應該發(fā)展的核心能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詩歌的韻律與節(jié)奏,讓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音韻之美中,飽受熏陶,讓古詩詞的音韻和諧之美在學生的心中扎根、發(fā)芽。
初讀古詩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節(jié)奏,根據(jù)詩的平仄規(guī)律,為“教”(jiāo)字正音,初步滲透古人讀詩依字行腔的讀法,進而通過范讀、練讀、齊讀,指導學生按平長仄短的吟詩方法練習吟讀,讓他們初步感受古詩抑揚頓挫的音韻之美。誦讀成為課堂的主旋律,富有個性色彩的個人讀,慷慨激昂的男女讀,激情滿懷的全班讀,讀邊塞詩,讀《出塞》,讀詠月詩……整節(jié)課,氤氳著濃濃的詩意,回蕩著綿綿的詩韻。在學生們興趣盎然的瑯瑯吟詠中,整個課堂煥發(fā)著前所未有的生氣。
(二)適體而教,精準地把握教學重點
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獨特的文本秘妙,那便是作者的心路,自然也能成為教學的思路、課堂的教路和學生學詩的門路。
《出塞》被明代詩人李攀龍推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為引導學生領略文本秘妙,教學中可以采用以下三個步驟。一抓意象,感將士之思。抓“明月”這一情的載體,聯(lián)結含“月”的詩句,讓思念在吟誦中蔓延開來。二讀互文,感戰(zhàn)爭之苦。王昌齡的“月”不僅是思念的化身,更是千年戰(zhàn)亂的見證者。為讓學生感受戰(zhàn)爭帶來的苦難,體會“人未還”的復雜情感,教師可以借用戰(zhàn)爭資料的分享,借用圖片、音效的視聽雙感沖擊,激起學生對戰(zhàn)爭的痛恨和征人的同情。三是識用典,感將士雄渾豁達。通過鏈接資料,了解李廣將軍,體會詩人運用典故表明心跡,抒發(fā)豪壯之情。當學生把無聲的情化作有聲的讀時,就已經(jīng)融入詩的意境中了。詩人偉大的人文情懷已浸潤學生的心靈。
(三)得體而學,有效地促進能力遷移
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什么樣的文章就應該采用什么樣的閱讀方法,這就要幫助學生與這一篇或者這一類詩文進行聯(lián)結。因此,本課在學法引導上側重于閱讀古詩的策略引導“初讀詩,讀準字音-品讀詩,解意悟情-拓展讀詩,發(fā)現(xiàn)特點”三個大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親歷學習古詩的漸進過程,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摸索出學習一類古詩或一位詩人詩作的基本方法。除以上學古詩的共性外,也應關注《出塞》作為邊塞詩的特性。聯(lián)結大量的古詩之后,學生逐漸辨識出邊塞詩一般文體特征及基本閱讀方法。這是一個舉一反三的學習進程。最后,將《出塞》和《從軍行》對比學習,很快地發(fā)現(xiàn)《從軍行》中有類似的意象、相似的意境、相同的用典手法、同樣的豪情、實現(xiàn)從學一首詩到初步品鑒一類詩的飛躍。
教材是一個媒介,一個由此及彼的媒介。教師可以根據(jù)學段特點和詩歌特點,在詩本教學的基礎上,橫引縱聯(lián),把大量相關的詩歌、資料鏈接到課堂中來,豐富學生對古詩的認知和感受,使古詩教學變得豐盈而厚重起來。
(一)適時
破題之時,利用課前三分鐘開展“小小詩詞會”活動。在有趣的九宮格“連字成詩”中巧妙復習邊塞詩。當這些詩句一起出現(xiàn)在屏幕上時,零散的記憶歸整為一類詩——邊塞詩。詩句感悟之時,橫引同一主題的不同詩文,如邊塞詩;縱聯(lián)同一詩人不同時期的詩作,如《從軍行》。以課內(nèi)帶課外的方式,建立起學生對一類詩、一位詩人作品的聯(lián)系,豐富了學生的積累,并借由一首詩了解一類詩,在對比中進一步了解詩人,透過一類詩讀懂一位詩人。教學之后,適度延伸,讓學生找出更多的邊塞詩來讀,引導學生透過一類詩了解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這樣,學生的視野得到拓展,詩歌鑒賞能力也在適時的拓展閱讀之中得到提高。
(二)適度
古詩詞中,一些客觀事物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形成了固有的、特殊的文學意象,演化成民族的文化現(xiàn)象。例如,詩人借折柳表別情,借孤雁抒孤寂,借流水寫情愁……然而同一意象承載的情感內(nèi)涵往往豐富而非單一。詠月的詩在浩瀚的詩海中可謂一景,有時表思鄉(xiāng),有時抒孤寂,有時蘊含哲理……拓展,并非一切拿來主義,而要學會取舍。課上,教師可以抓住“明月”所傳遞的思鄉(xiāng)、盼團圓之情,拓展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鄉(xiāng)”“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等名句,讓思念在吟詠中泛濫,讓《出塞》中將士的千年之思在廣闊無垠的時空中直擊學生的心靈。適度的取舍還表現(xiàn)在取“月”舍“關”,取邊塞詩之一般特征,舍邊塞詩之博大精深。適度的取舍,使古詩教學有的放矢,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
(三)適量
詩是凝煉練藝術,細細咀嚼就不難發(fā)現(xiàn)詩中存在許多留白,可引可聯(lián)的內(nèi)容太多。然而,入詩應該小開口,深挖掘。教學《出塞》時,教師可以避開艱澀的戰(zhàn)爭詩拓展,適量借助歷史戰(zhàn)爭資料,借助戰(zhàn)爭圖片的視聽雙感沖擊,打破時空的限制,啟迪學生去想象,想象“人未還”之種種牽掛、思念之痛,想象“人未還”之邊關凄寒、戰(zhàn)役之苦……語言和思維如同硬幣的兩面,是軀體和靈魂,水乳交融,不可截然分開。教師要用學生能懂的語言,幫助學生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去感悟詩歌背后的可能性。適量得宜的拓展,應是適應生情,緊隨詩歌情感的主線,幫助學生從詩句尋詩心,提升語文素養(yǎng),而非喧賓奪主,使人霧里看花,越看越花。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詩是一種獨特的語言,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yōu)美而著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一座寶庫。古詩教學就應該識體而教,教出古詩獨有音韻美;適體而教,教出古詩獨有的情致美;得體而學,獲得學詩、賞詩之能力提升。適時、適度、適量,有了古詩教學有效拓展的這三把尺子,就能讓詩歌教學豐盈而不龐雜,豐腴而不臃腫。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