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了,我和女兒的每個星期六都是在圖書館度過的。
每個星期六在少年宮上完女兒的琵琶培訓課以后,我和她就會一個人背著書包、一個人背著琵琶走進廣州圖書館,直到差不多閉館才離開。
圖書館四樓的桌椅,見證了我們這幾年的美好親子時光。有的時候座位坐滿了人,我們就會從書包里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報紙,靠著墻根下墊著坐。一旦發(fā)現(xiàn)哪個座位上人走了,女兒會立即補上去,倒不是不懂謙讓,而是她需要有個位置方便她完成當天的讀書筆記。
我們之所以選擇四樓是因為這一層是綜合閱覽室,相對于二樓的親子繪本館、三樓的文學閱覽室,人沒有那么多,也更安靜一些。當然更重要的是,那里可供寫字的書桌多一些。
一開始,為了讓女兒養(yǎng)成愛閱讀、愛記錄的習慣,我會和她一起讀同一本書后各自完成一篇讀書筆記,回家后由孩子爸爸做評委。孩子爸爸會比較“客觀地”指出女兒的優(yōu)點和我的缺點,每次都是女兒勝出那么一點點。和女兒一起閱讀,也改變了我以前對于漫畫的觀點。在沒有進行親子閱讀以前,我對漫畫是排斥的,而且生怕漫畫會影響女兒的閱讀習慣,極盡所能把漫畫隔離在女兒的視線以外。有一次女兒學校推薦書目錄里有一本漫畫《父與子》,我找來這本書讓女兒和她老爸一幀幀往下讀,看著父女倆被這本優(yōu)秀漫畫作品深深吸引的樣子,我也忍不住一頭扎了進去……
后來女兒上了三年級,完全可以獨立閱讀、獨立完成讀書筆記了。我可以完全圍繞自己的興趣點展開閱讀,孩子爸爸也基本退出了評委席?,F(xiàn)在每個周六,母女倆一起在圖書館閱讀,已經(jīng)成了我們雷打不動的習慣。圖書館四樓的“閱創(chuàng)空間”似乎就是為我們特意準備的,每次我們都坐在相同的位置,面對面看書或者寫讀后感,覺得歲月靜好。偶爾,我們還會就同一本書里的某個人物、某個情節(jié)和某些字眼展開討論,或者把自己認為有趣、精妙的地方推薦給對方,真的有“棋逢對手”的感覺。
我們熱愛這樣的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