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界在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中期曾興起一股“神話熱”,三十年后的今天,神話似乎又成為當代文藝的一個熱點。影視創(chuàng)作中的神話主義創(chuàng)編方興未艾;神話題材的少兒出版物日益豐富;宇宙探索項目紛紛啟用神話命名;互聯(lián)網(wǎng)世界中古典神話元素比比皆是。這些現(xiàn)象表明,當代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時期。作家嚴優(yōu)的新著《諸神紀》于2017年秋面市,可謂恰逢其時。
中國上古神話的譜系化實踐
要說《諸神紀》好在哪里,還得從神話學家對中國古典神話進行系統(tǒng)化整合的歷程說起。
神話作為一種起源敘述,與一個文明群體的精神淵源密切相關。無論是文藝復興之后著眼古典大傳統(tǒng)的歐洲學界,還是明治中后期眼光向西的日本學人,再到20世紀初處于啟蒙思潮中的中國知識分子,都把目光投向了各自的上古神話。中國上古神話在古典文獻中零散雜亂,像《山海經》這樣富含神話敘述的文獻,歷史上也長期被文人視為怪談。西方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缺乏像古希臘、古羅馬那樣系統(tǒng)的神話。在20世紀前期中國社會知識大變革的時代氛圍中,漢語文明缺乏上古神話系統(tǒng)就成為一種文化上的缺憾。終于到20世紀20年代,茅盾的《中國神話研究》(1925)和《中國神話研究ABC》(1929)等著述,在重構上古神話的工作中走出了重要一步。他的工作雖然初步,但無疑是開拓性的。
茅盾之后,也有許多學者試圖構建中國神話的體系,比如徐旭生的古史神話系統(tǒng)、程憬的古代神話研究、孫作云的綜合神話研究等等。但就構建上古神話體系而言,未有更大突破。直到20世紀后半葉,袁珂的出現(xiàn)猶如一顆明星劃過神話學的天空。
袁珂終其一生都在研究中國古代神話,其《古神話選釋》(1979)、《山海經校注》(1980)、《中國神話傳說》(1984)等系列著作,至今依然是標桿式的權威文獻。而在袁珂的諸多研究成就中,其對上古神話的系統(tǒng)化實踐,堪稱空前。袁珂的神話學研究從翻譯典籍神話開始,他善于用曉暢的現(xiàn)代白話文翻譯古奧的先秦典籍。而他深厚的??惫Φ?,保證了翻譯的信達。1950年,他出版了《中國古代神話》。此書出版后廣受歡迎,一版再版。到1984年,分上下冊的《中國神話傳說》出版,奠定了袁珂上古神話譜系的穩(wěn)定面貌。袁珂身后,該書2012年再版,名為《中國神話傳說:從盤古到秦始皇》。袁珂的上古神話譜系,從歷代學人錯綜復雜的論辯中選取恰當?shù)挠^點,將不同的典籍神話放置在合理的位置,從而構建了完整的基于漢文典籍的中國古代神話系統(tǒng)。袁珂的神話譜系是真正堪當“系統(tǒng)”二字的。
《諸神紀》的神話重述和書寫創(chuàng)意
相比前賢,嚴優(yōu)在古代文獻??狈矫娴墓αι星也患埃齾s有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
其一,嚴優(yōu)所處的時代不同,當代中國早已不是三十年前的經濟恢復期,更不是百年前的民族迷惘期。我們所處的是民族復興的大時代,是社會文化高度發(fā)達、文明互鑒與共享的信息時代。其二,嚴優(yōu)不僅出身北大中文系本科科班,更是北師大民間文學專業(yè)的研究生。以鐘敬文先生為旗幟的北師大民俗學、民間文學學科六十多年來一直是學界翹楚?!吨T神紀》中諸多措辭理念,比如“箭垛式人物”等,都是她受過專業(yè)訓練的體現(xiàn)。其三,嚴優(yōu)面對的讀者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當代讀者需要的不再是以開啟民智為目的的神話讀本,當代讀者也不是讀物匱乏年代求知若渴的讀者,而是技術發(fā)達、創(chuàng)意迸發(fā)、知識爆炸、全球聯(lián)通情形下的新一代讀者。這三點不同使嚴優(yōu)的書寫區(qū)別于前賢,有自身的獨特風貌。
《諸神紀》雖然也致力于構建上古神話的體系,但嚴優(yōu)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單純建立一個神譜。她真正的目的是通過重構譜系,使讀者窺見支離破碎的上古神話背后的精神寶庫,能從中獲得“縱深感與參與感”。因此,該著采取的架構是較為松散的譜系式結構。《諸神紀》用譜系的邏輯來行文布局,目的是讓讀者能夠找回典籍敘述的“語境”。比如嚴優(yōu)認為神農氏與炎帝是兩個神/人,因此她把神農嘗百草放在創(chuàng)世神祇的序列,而把炎帝放在古帝王序列。她把伏羲、神農、女媧列為三皇,并且給出了黃帝、燧人氏、祝融不宜列入三皇的理由。歷史上復雜糾葛的“三皇五帝”問題,在《諸神紀》里得到了清理,觀點雖為一說,但合情合理,符合當代語境。
《諸神紀》以上古神話中的列位神祇為單位,每一篇都由“重述神話”“解釋神話”“典籍原文”和“神話圖像”四部分組成。這樣既能夠讓讀者進入神話敘事的講述語境,又有更進一步的解釋議論(作者謂之“掰書”),更有口承神話、古代繪畫、現(xiàn)代繪畫、出土文物的比照,讓讀者能夠便捷地體悟原典和考古藝術。
從神話學專業(yè)角度來看,《諸神紀》把近世考古材料和少數(shù)民族口承神話納入到神話譜系,是一大亮點。該書單列“古巴蜀諸神”為一個單元,使用了三星堆考古文物為佐證,吸納近年民族史的研究成果,把古巴蜀的神話用雅達的語言表述出來,這在神話讀物中很少見。《諸神紀》最后一章把少數(shù)民族口承神話納入視野,敘述了納西族、壯族、瑤族、苗族、阿昌族、佤族、蒙古族、藏族、滿族的神話,兼顧了漢藏、阿爾泰、南亞三大語系,這也使得《諸神紀》可以真正意義上代表“中國神話”,而不僅僅是漢語視角和中原視角的書寫。
如何用古典神話講好中國故事
講好中國故事,一定繞不開中國人的宇宙觀、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上古神話就是蘊涵并傳承中華民族核心文化觀念的寶庫。但這些承傳近萬年的神話傳統(tǒng),在時間的長河中歷經蕩滌,呈現(xiàn)出深邃豐厚的面貌,因而要講清楚上古神話并非易事。
《諸神紀》的寫作過程實際上是一個研究的過程。嚴優(yōu)花費數(shù)年研習神話學,數(shù)易其稿,這保證了最終成果的學術質量。民間文學專業(yè)的訓練也使得嚴優(yōu)清楚文本存有“異文”,并不存在一個終極版本??梢哉f,嚴優(yōu)的書寫是運用了民間文學的話語方式重述民間文學,從而使《諸神紀》充滿民間文學本來的特質。比如她寫蚩尤與黃帝大戰(zhàn),采用了章回體的表述方式,頗有說書的韻味。她在寫神農嘗百草時注意到民間敘事里“左右寶囊”和“赤色神鞭”這兩個不同的類型,于是分別書寫,為讀者生動地呈現(xiàn)了神話本來的活態(tài)文本面目。在論述“三皇”體系來源時,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了“套路A:匿名版”“套路B:擷英版”這樣的當代語言,不僅把古籍里相互抵牾的說法理清楚,更讓當代讀者易于接受。并且她的書寫始終和“戲說”保持距離,做到了言必有據(jù)和邏輯嚴謹。
2005年,英國坎農格特出版社發(fā)起了世界范圍的“重述神話”出版計劃,邀請各國著名作家重新書寫各國神話。中國作家參與其中,有蘇童重述孟姜女傳說的《碧奴》、葉兆言重述嫦娥后羿神話的《后羿》、李銳重述白蛇傳說的《人間》、阿來重述格薩爾史詩的《格薩爾王》等。其中只有《后羿》能算嚴格意義上的“神話”,并且這些重述作品都是以小說體裁來書寫,距離神話本來的面目已經很遠。而《諸神紀》的體裁,不同于現(xiàn)有任何一種現(xiàn)代文學體裁,反而更接近于民間文學的講述(講故事)。嚴優(yōu)的重述緊密貼近神話敘事本身的情節(jié)和邏輯,并沒有離題甚遠的發(fā)揮,真正把典籍與口承神話的話語魅力、敘事魅力、文化魅力呈現(xiàn)給讀者。作家在重述中扮演的是說書人、故事家的角色。
古典神話的當代重述,一方面講出來的內容要讓當代人聽得進去,另一方面寫出來的神話要讓傳統(tǒng)文化傳得下來。在內容為王的當代文化市場,并不是任意抓取一個古代文化事象就能成為一個優(yōu)質IP,真正的文化創(chuàng)意必須植根于文化“傳”“承”的土壤中。中國古典神話的確是一個巨大的“神話IP”,但是怎樣使之發(fā)光發(fā)熱,是一個難題。諸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仙俠小說、影視?。┻@樣的神話元素運用,能不能算成功的神話重述,值得討論。筆者看來,僅僅使用古代神話元素進行再創(chuàng)作,其創(chuàng)意可嘉,但遠遠代表不了中國神話的底蘊和精氣神,難以傳達古典神話中那些傳承不息的文化因子。
神話是一宗重大文化遺產。中國不僅有浩如煙海的古代典籍、出土文獻,更有多樣而璀璨的口頭傳統(tǒng),這些文化財富在當代社會依舊以各種各樣的形態(tài)傳承著。講好中國故事,必定要講透其中的精神氣韻,講清楚內里的價值觀念。在神話重新成為文化熱點的當代,《諸神紀》這樣的嘗試非常寶貴。盡管其架構、書寫、文化考證等都或多或少有自身的局限,但就“中國神話重述”這個課題而言,《諸神紀》算得上高分答卷。與許多文化創(chuàng)意作品一味迎合年輕一代審美趣味不同,《諸神紀》并不為特定消費群體而寫,是為了“重述神話”本身而寫。綜上,這本書值得廣大讀者一讀。
(摘自2017年11月27日《文匯讀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