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湖少主
姜維最早獻(xiàn)身于曹魏的國防事業(yè),軍事才能無須說,連神機(jī)妙算的諸葛亮都曾一度敗于其手。這樣的人才,在蜀國不多見,但在曹魏陣營中卻是不少?;蛟S就是蜀國人才匱乏的緣故,諸葛亮遇到此等人物,頓時有了收降之心,于是采取離間之計將姜維收到了麾下,目的就是精心調(diào)教,為將來的蜀國留下一個統(tǒng)率三軍的得力干將。而姜維在魏國本就不顯山露水,見諸葛亮如此看重自己,自然也就樂得歸降了。有了諸葛亮的傾力栽培,姜維的軍事智慧日臻成熟和完善。唯一的不足在于,姜維年輕,威望和地位還不足以駕馭大局。
因此,當(dāng)諸葛亮垂危之際,劉禪派人前去詢問諸葛亮后事的時候,諸葛亮先推蔣琬,再薦費祎,卻唯獨對姜維沒做特殊交代,可見諸葛亮并沒有讓姜維挑大梁的打算。這讓姜維很失望,他本想繼承諸葛亮遺志,以攻為守,為蜀漢贏得更大的生存空間。但諸葛亮的交代非常清楚,三權(quán)分立,各負(fù)其責(zé),自己作為軍事干部,要想獲得爵祿地位,就只能依靠軍功。于是姜維連連上表,定要出師北伐。
而顯然,蔣琬、費祎都是寬濟(jì)博愛、墨守成規(guī)之人,對姜維窮兵黷武、一意北伐并不感冒。意見有分歧,矛盾自然也就產(chǎn)生了,于是費祎出面做姜維的工作,可姜維不聽,也就只能對他聽之任之了。
問題是,打仗不僅要花錢,還要死人的。勝了勞民傷財,勞而無功;敗了卻免不了招致非議。何況,朝廷的銀子都用到了打仗上,劉禪的花錢問題自然就顯得捉襟見肘。再加上姜維常年領(lǐng)兵在外,與劉禪接觸的機(jī)會少。時間長了,流言蜚語滿天飛,搞得姜維很被動。本來北伐就不被人看好,形勢的發(fā)展對姜維極其不利。而后來在對宦官黃皓的處理問題上,姜維偏偏又與劉禪發(fā)生了分歧。
姜維忠誠,非要去找劉禪理論。這一來就闖禍了,雖說劉禪有修養(yǎng),最后還是說出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卿何容不了一宦官耶?!贝苏Z一出,姜維明白了,自己不比諸葛亮,在劉禪心目中的位置沒有想象的那么重要。
經(jīng)此一事,姜維真正意識到了自己的危險和處境,這時,郤正建議他自請前去沓中屯田,“一者,得麥?zhǔn)煲灾娛?;二者,可以盡圖隴右諸郡;三者,魏國不敢正視漢中;四者,將軍在外掌握兵權(quán),人不能圖之;五者,足以避其禍亂也。此乃保國安身之法,可早行之”。姜維一聽恍然大悟,于是依計而行,屯田避禍。開荒的開荒,種地的種地,一派繁榮景象。
郤正的主意不可謂不好,問題是軍隊是一個戰(zhàn)斗集團(tuán),你不去搞軍事訓(xùn)練,卻在那里搞起了“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原有的軍事機(jī)動性隨之消失,戰(zhàn)斗力大大削弱。這讓魏國有了可乘之機(jī)。魏國名將鄧艾看出了蜀國君臣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毅然決然率領(lǐng)“敢死隊”偷渡陰平,奇襲成都,于是劉禪投降??创髣菀讶?,姜維只能勉強(qiáng)支撐,詐降鐘會,殺害鄧艾,做垂死掙扎和最后一擊。
想來諸葛亮不讓姜維“接班”也是有道理的:生逢末世,君王昏庸,再大的本事也難成大事。倘若姜維接手諸葛亮的全部事業(yè),蜀國必將陷入更多的、無謂的征戰(zhàn)殺伐之中,直至像自己一樣—到死方休。于國于民,有何益處?與其做無謂犧牲,不如分散姜維的權(quán)力,再給姜維找?guī)讉€對手加以牽制,讓蜀國自生自滅,順應(yīng)歷史潮流。
對于諸葛亮的良苦用心,后來的司馬昭說得極其到位:“人之無情,乃至如此!雖使諸葛亮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
【笑林廣集】室友和旁邊宿舍一哥們兒吹牛,室友說:“我脫了鞋,我們宿舍人會全跑了。”那哥們兒說:“我脫了鞋,我宿舍的人一個都跑不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