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小宇
詩詞誦讀
月 夜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注:劉方平是活躍于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一位詩人,喜詠物寫景,尤擅長絕句,語言清麗,想象微妙,婉而有致,在當時獨具一格。《月夜》這首絕句頗能顯示其詩風。
◆品鑒
這是一首描寫月夜春色的小詩。寫春,詩人不是從綠柳紅桃之類的景物著筆,而是從更深夜靜入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于太濃,月色也不至于太明,營造出一種朦朧而和諧的優(yōu)美意境。
前兩句描寫四鄰的寧靜和夜空的寧靜。夜半更深,朦朧的斜月映照著家家戶戶,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則籠罩在夜的暗影中。這明暗的對比越發(fā)襯托出月夜的靜謐、庭院的寂靜。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橫斜。這不僅進一步從視覺上點出了“更深”,而且把讀者的視野由“人家”引向寥廓的天宇,讓人感到那碧海青天之中也籠罩著一片夜的靜寂,只有一輪斜月和橫斜的北斗、南斗在默默無言地暗示著時間的流逝。
后兩句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而得到的佳句?!敖褚蛊簹馀?,是誰“偏知”呢?看來應該是正在試鳴新聲的蟲兒。盡管夜寒料峭,敏感的蟲兒卻首先感到在夜氣中散發(fā)出來的春的氣息,從而情不自禁地鳴叫起來,而詩人又在“新透綠窗紗”的“蟲聲”中感覺到春天的來臨。前者實寫,后者則意寓言外?!跋x聲新透綠窗紗”,“新”字不僅蘊含著久盼寒去春來的人聽到第一個報春信息時的那種新鮮感、歡愉感,而且和上句的“今夜”“偏知”相呼應。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字給人以生機勃發(fā)的力度感?!熬G”字則進一步襯托出“春氣暖”,讓人從這與生命聯結在一起的“綠”色上也感受到春的氣息。
詩歌素描
村莊已然熟睡,只聽得一些平和的呼吸聲。我在清冷的小巷里來回散步,幾聲狗吠,襲進了天堂的夢境。夜更深了,天空提著月亮這盞燈籠,它是在尋找那顆昨晚墜落的流星嗎?
朦朧的斜月灑下一地銀白的清輝,庭院的一半映照在月色里,一半掩藏在暗影中,屋前屋后,寂寥無人。
夜空中,北斗星守望著南斗星,南斗星凝視著北斗星。終于,它們對視累了,就橫躺在青天的一隅,默默不語,任時光的流水,淺淺地漫過銀河的兩岸。
今夜,誰在黑暗中看到了花朵的綻放?誰在冷寂里感覺到了春天的溫暖?田壟邊,一粒去年秋天遺落的種子,正在吃力地拱起一小塊新鮮的泥土。一只蟲子,也許是一只剛剛從冬眠中醒來的蟲子,躺在這粒種子的嫩芽上,開始輕輕吟唱。窗臺上,有一絲綠意,透進了每家庭院的窗紗。休憩了一冬的村莊,又在睡夢中拿起了鋤頭和扁擔……
(摘自網絡,有改動)
詩意情懷
預埋的詩意
天氣明顯有了幾絲秋意,早晨、黃昏吹來的風已開始有些涼爽,令人欣喜。今年的秋來得有些早,有些果斷,幾乎昨天還是盛大的夏天,今天就是秋天,甚至前一分鐘還是夏日的酷暑,這一分鐘就是秋天的絲絲涼風。
往年每當夏日逝去,秋天來臨,我的心底就會有一絲秋天的蕭條感,感覺到一種生命的緊迫與逼問,幾乎就是海子的《秋》里的悲嘆:誰的聲音能抵達秋之子夜長久喧響/掩蓋我們橫陳于地上的骸骨——/秋已來臨/沒有絲毫的寬恕和溫情:秋已來臨。
今年不像往年,被加倍的暑氣逼迫了一個夏天,在沒有預告的情況下感受到秋天,就有一種氣候突然轉換的欣喜,腦子里活躍起以前背誦過的唐詩,一個不是很有名的詩人劉方平,一首不算最著名的詩《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其實,我腦子里活躍的僅僅是不完整的三、四句,查了下《唐詩三百首》才知道,三、四句也寫的不是這個季節(jié),而是大地從寒冬到初春氣候轉暖的物候特點。寒冬去后暖暖的春氣,夜闌人靜后純潔的月色和月色里歡快的蟲聲,這種靜謐,這份溫暖,這幾聲歡快,使人心與物候貼得更親近了,生命的存在也就有了詩意。這歡樂的詩意穿越千年的時空,在一個夏秋之交的早晨捕捉到我,讓我那對物候轉換產生的歡快感變得更加豐厚。在一剎那,生命似乎很輕易地穿越生存的種種凌辱,抵達詩意的彼岸。雖然,我面對的季候和詩中的冬去春來并不一樣;雖然,我躲在十九樓上柴米油鹽和唐朝的月色蟲聲天差地別,甚至我并不能記完全詩里的詞句。
這就是我多年來學習語文和詩歌的最大的收獲,那些大聲朗讀過的段落,那些一遍一遍唱過的歌,搖頭晃腦為背誦而背誦的詩歌,一次一次為默寫而默寫的名句,一知半解的,似懂非懂的,囫圇吞棗的,不求甚解的,背過就忘的,忘了就忘了的詩文句段,在生命里沉淀下來。直到有一天,生命突然有了某種似曾相識的境遇,一段似曾相識的詩句就從你的嘴里脫口而出,似一股清泉從石頭罅隙里汩汩流出,同時流出的是你對生命的發(fā)現與驚喜。
你發(fā)現的就是生命詩意存在的驚喜,而不是為生存而必須面對的試卷上默寫的名句和教案里抄得工工整整的律詩絕句。
詩詞飛花
在沒有電燈和娛樂節(jié)目的夜晚,月亮是人們在黑暗中最親近的景物,多少旅人在他鄉(xiāng)的漫漫長夜里把對故鄉(xiāng)、親人和愛人的思念寄托在月亮這個皎潔的物體上,向它傾訴,對它進行想象,因此,月亮是古詩詞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包含了無限豐富的內涵。對于一個“月”字,
久居異鄉(xiāng)的人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無法與親人團聚的人會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孤獨的人會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觸景生情的人會說: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鐘情山水的人會說: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充滿浪漫情感的人會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寂寞的人會說: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懷舊的人會說:同來望月人何處?風景依稀似去年;
欣賞暮色江景的人會說:______;______的人會說: ______。
作文周刊·八年級讀寫版2018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