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嚴健強
(華東師范大學,上海,200241)
縱觀全球景觀設(shè)計史,大多數(shù)地區(qū)都有著本土文化屬性的設(shè)計符號,當某種符號出現(xiàn)在環(huán)境中能夠改變環(huán)境屬性時,其本身就具有十分強烈的文化屬性。本文研究的貔貅造型石獅子便是這種符號,它在中國傳統(tǒng)景觀構(gòu)成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莊嚴、肅靜的屬性導向。石獅子的樣貌并非真實的獅子,而是多以貔貅造型為主的瑞獸,從產(chǎn)生到成為景觀構(gòu)筑物,經(jīng)歷了兩千多年的發(fā)展,目前造型種類大概可以分為四類。本文旨在對這四類石獅子的貔貅造型做一個歸類闡述。
貔貅造型石獅子可劃分為四類。第一類是龍首與龍尾造型。何星亮在《中國圖騰文化》中提到的西漢貔貅與漢代龍紋瓦當對比之下我們可以得出,貔貅的龍首造型十分明確,高昂頭顱,兇猛威武、氣韻生動。而獸尾的造型,尚未有十分明確的文獻介紹,可將其暫分為豹尾、龍(鳳)尾及如意尾三類。豹尾造型,深受百姓膜拜的西王母,于《山海經(jīng)》中被描述為:“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痹妗渡胶=?jīng)校注》中解說到:“豹尾虎齒,乃益曾其獰猛之氣,升天而為神矣?!痹诎傩盏男哪恐?,擁有豹尾是可以升天為神的,再加上貔貅本身具有龍的特質(zhì),就又一次升華了貔貅的神性。貔貅的龍(鳳)尾造型一般呈卷曲狀,并且分支出若干尾,與古代龍鳳紋尾極為相似,擁有鳳尾造型的貔貅在民間被認為主福祿,可保官運水昌,古人認為,如果世上出現(xiàn)鳳凰,則“時代吉祥”,定然是“國祚將興”的吉兆。如意尾,受用于雌性貔貅,起到主招財運的靈效。
第二類是獅虎類猛獸造型。獅子原名狻猊,獸中之王,與虎同尊,相傳它是龍之九子?!东F經(jīng)》中記載:“獅子為百獸之王,每一振發(fā)虎豹折服。”《穆天子傳》云:“狻猊日走五百里?!比藗兿嘈臶龍行于天,司風調(diào)雨順;獅踞于地,守物泰民安] ,獅子成為瑞獸在于它鎮(zhèn)守門戶的特點,門前擺放的石獅子都是成雙對的,有雌雄、公母之分,人們希望具有獅身形象的貔貅,也具有獅子的威武祥瑞、鎮(zhèn)宅擋煞的神效。石獅子的口部一般都是虎嘴造型。相傳虎為樞星散開而形成,屬陽,為“五靈”之一。獅子未引進中國前,虎是山中之王,虎的存在給百姓造成很大的威脅,面對它的威猛既懼怕又崇敬,進而神話老虎反映在貔貅的身上,貔貅的大嘴造型與虎嘴十分相像。除此虎嘴造型之外,貔貅還會有豹牙造型?!俄n非子?人主》曰,君主要擁有虎豹爪牙一樣的制敵利器,才可征服天下。說明了豹子爪牙的獰厲威勢。貔貅擁有豹的獠牙,更加為其添加了獰厲威勢,同時也反映出人們對貔貅噬鬼、除惡的期盼。
第三類是單雙鹿角造型。鹿角既有雄健勇武的象征、亦有辟蛇驅(qū)邪的作用,更有引魂升天的傳說,此三者是人們賦予貔貅神性中最大的成分;除此之外,鹿有“祿”的諧音吉義,貔貅是目前大眾公認的招財神獸,加上鹿角的形象,使其更加瑞祥。貔貅分雌雄和公母,一角被稱為“天祿”,兩角被稱為“辟邪”,公為“貔”,母為“貅”,天祿則是聚集四方財氣,辟邪則是鎮(zhèn)宅消災(zāi)。
第四類是短翼翅膀造型。古代“有翼神獸”是相對統(tǒng)一的叫法,李零《入山與出塞?再論中國有翼神獸》中提到:“這種動物,現(xiàn)實世界沒有,它是利用真實的動物,經(jīng)夸張變形,混合而成,特別是把飛禽、走獸(甚至包括人)捏在一塊兒。所以這類動物往往都有翅膀?!饼嬤M《中國祥瑞?貔貅》一書中:“我們知道,貔貅的容合對象豹虎獅鹿羊等,都是憑借四個足爪奔走的陸行動物。貔貅是對這些動物的容合,它來自自然又高于自然,當然不能只想它的容合對象那樣,只滿足于在陸地上奔走,它還要到天上去,要自由自在地往來于天地霄壤之間,顯然,貔貅長上翅膀,更符合貔貅作為神物的身分,使其神力更強、神威更大?!滨鞯亩桃碓煨停志?,靈性十足,兩肋有翼的形象,讓貔貅能飛善跑,自由的往來于天地之間。
貔貅造型變化的過程,就是神化動物的過程。虎嘴豹牙的造型刻畫了貔貅的大口與獠牙的樣貌,展現(xiàn)了貔貅威猛、守護者的風采。利爪造型詮或是犀利尖銳,或是厚重有力。貔貅無肛有尾,刻畫出的尾巴十分長而有力。貔貅造型石獅子作為景觀構(gòu)件是中國傳統(tǒng)景觀中常使用的一種裝飾物,希望本文理清其造型特征,為現(xiàn)代景觀中所需要的貔貅造型石獅子提供造型參考。
[1] 袁珂《山海經(jīng)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2年.
[2] [清]孫希旦《禮記集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3] 何星亮《中國圖騰文化》,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4] 于愛成《祥瑞動物》,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5] 龐進《中國祥瑞?貔貅》,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6] 洪峰《天祿辟邪源流探析》,南京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7] 戚序.袁平《中國傳統(tǒng)貔貅造型的文化寓意解析》,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