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智能手機和電子商務給我們帶來便利,也帶來了安全隱患。本文討論了關于竊取他人支付寶和微信內資金的四種情況,涉及到的罪名有盜竊罪、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一是直接盜取支付寶微信內余額,不涉及銀行卡。二是通過支付寶微信充值間接轉走綁定的銀行卡的資金。三是通過支付寶微信直接轉走銀行卡內資金。四是利用螞蟻花唄等小額信貸工具套現。
關鍵詞 支付寶 微信 盜竊罪 詐騙罪 信用卡詐騙罪
作者簡介:王大鵬,天津市西青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部主任,員額檢察官。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168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電子商務的繁榮,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綁定銀行卡支付已非常普遍,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安全和便利向來是一對矛盾體,在網絡支付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犯罪分子盜取錢財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隨之而來的各種安全隱患也出現了。
而涉及到這三者的侵財問題,主要涉及到的罪名有盜竊罪、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一般分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種是犯罪嫌疑人盜竊支付寶賬戶余額的資金、微信錢包中零錢的資金。第二種是通過和支付寶和微信綁定的銀行卡先向支付寶和微信充值,然后再把錢從支付寶和微信轉走,這種實際上是利用支付寶和微信騙去了銀行卡里的資金(我國法律把儲蓄卡擬制為信用卡),所以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第三種是通過微信支付寶轉賬,直接轉綁定的銀行卡里的錢。這種情況需要根據支付寶和微信后臺和銀行的協(xié)議分情況分開考慮。第四種是利用冒用他人支付寶利用螞蟻花唄等小額信貸工具套現的犯罪行為。
對于第一種情況,司法實踐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盜竊罪和詐騙罪兩個罪名的適用上。第一種意見認為應當認定為盜竊罪。主要理由是機器因為不存在意識,不可能產生錯誤認識,也就無法成立刑法上的詐騙罪,犯罪分子冒用他人身份在ATM機上使用信用卡的情形司法解釋規(guī)定為信用卡詐騙罪屬于法律的擬制規(guī)定,除此之外,例如微信、和支付寶后臺程序之類的智能機器、智能程序不能成為詐騙罪中被騙的對象。第二種意見認為應當認定為詐騙罪。理由是認為機器可以被騙,支付寶、微信的帳號密碼是賬戶所有人本人設置的,行為人輸入被支付寶、微信所認可的正確的帳號密碼,是虛構用戶本人或者獲得授權的行為,使支付寶、微信公司產生錯誤認識,并基于這一錯誤認識向冒用人轉移了財物,符合詐騙罪的構成要件,理應以詐騙罪認定。對此筆者同意第一種觀點。首先,筆者認為儲存在支付寶、微信賬戶內的資金就如同財產所有人存在密碼箱內的資金的性質相同,支付寶、微信程序同保險箱的角色相同,只要犯罪分子輸入正確的密碼就可以獲得里面儲存的財物,輸入密碼盜竊保險箱內資金的行為無疑構成盜竊罪,所以同樣方式盜竊支付寶、微信賬戶資金的行為也應構成盜竊最。其二,因為支付寶和微信后臺是電腦程序,其不能識別使用人,其唯一能夠識別的就是以帳號密碼為形式的指令,指令正確即進行相應的程序操作,不存在程序上的錯誤認識。關于支付寶和微信能否成為被詐騙對象,這與包括ATM機、計算機等在內的智能機器能否成為被騙對象的問題相類似。筆者認為,盡管我以司法解釋的形式規(guī)定了ATM機等機器可以成為信用卡詐騙的被騙對象,但由于上述規(guī)定屬于法律擬制性規(guī)定,不能推而廣之適用于所以的機器和程序。因此通過輸入正確的賬戶、密碼的方式盜竊微信、支付寶賬戶資金的行為不能構成詐騙罪,而是符合秘密竊取他人財物的盜竊罪的犯罪構成。
對于第二種情況,也就是犯罪分子通過掌握他人密碼的手段非法取得和支付寶、微信綁定的銀行卡內的資金的行為。具體來說該行為又可以細分為兩種情況:
其一是犯罪分子先通過輸入支付密碼的手段,將銀行卡內的資金充值入支付寶、微信的賬戶余額,然后在通過支付寶和微信轉賬或者紅包的形式將資金取走,司法實踐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在盜竊罪和信用卡詐騙罪兩個罪名的適用上。上述兩種觀點,根本的論點都是“信息附屬”觀點,認為構成盜竊罪的學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銀行卡的信息附屬于微信和支付寶,成為微信或支付寶信息的一部分,也可以說在支付寶和微信與銀行卡完成關聯綁定以后,銀行卡就是支付寶賬戶的倉庫,犯罪分子以支付寶賬戶密碼、關聯協(xié)議為依據,秘密占有和使用銀行卡內的資金,屬于盜竊行為。認為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的學者認為,在此種情況下微信和支付寶的支付密碼以為成為信用卡信息的一部分,因為輸入支付密碼的效果和銀行卡密碼效果一致,可以直接導致銀行卡內資金的變動,輸入他人支付密碼使用銀行卡資金是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應構成信用卡詐騙罪。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基于之前銀行卡所有人和微信和支付寶進行綁定時的協(xié)議,銀行已經認可
了綁定的微信和支付寶的支付密碼已經成為持卡人本人的象征,輸入帳號和密碼的行為即代表本人進行操作使用銀行卡的行為,他人在獲得了銀行卡所以的微信支付寶密碼后進行輸入,就是冒充本人進行信用卡操作的行為,就如同在傳統(tǒng)的信用卡詐騙犯罪中,犯罪分子沖過模仿和持卡人一模一樣的簽名的行為來使用信用卡,屬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為,構成信用卡詐騙罪。
其二是犯罪分子不對微信和支付寶賬戶進行充值,而是通過微信和支付進行直接轉賬,在轉賬時支付的方式選定銀行卡,在此種情況下筆者認為應看支付寶和銀行卡的后臺支付協(xié)議而定, 轉賬的瞬間如果是支付寶微信先從銀行卡提現到支付寶和微信賬戶,然后這個支付寶或微信賬戶再轉賬到另外一個支付寶或微信賬戶,那么其實質和上述討論的情況相同,只是將分兩部完成的行為,瞬間一次性完成,但行為的根本性質不會變化,所以仍然構成信用卡詐騙罪。還有一種可能是支付寶微信收到轉賬請求后先以自己的資金完成轉賬,然后再從綁定銀行卡中劃轉相應的資金來沖平此筆費用,該種情況犯罪分子犯罪既遂瞬間取得的資金實質上是支付寶和微信公司的資金,應構成盜竊罪。
最后一種情況,一些人應認定為詐騙罪。另一些人認為這種行為符合刑法關于盜竊罪的犯罪構成規(guī)定,應以盜竊罪定性處罰。筆者認為應該分情況考慮。首先,如果犯罪嫌疑人通過欺騙方式獲取被害人支付寶的賬戶密碼,而后利用賬號密碼使用花唄進行套現,那確實存在一定的詐騙行為。而如果犯罪嫌疑人是通過其他方式獲得了被害人支付寶的賬戶密碼,比如兩者是熟人,或者因為一些其他的原因犯罪嫌疑人得到了被害人支付寶的賬戶密碼,那就不存在詐騙行為,不能定詐騙罪。而且螞蟻花唄屬于網絡支付工具,在刑法的范疇內不是信用卡,定信用卡詐騙罪不妥。不管是哪種方式,被害人的支付寶賬戶信息和密碼都是真實有效的,也是支付寶公司認可的。微信和支付寶作為一個由電腦系統(tǒng)操縱控制的支付系統(tǒng),是依據電腦程序來實現操作,其唯一認可并且能夠識別的就是帳號密碼,在帳號密碼正確的情況下其無法產生錯誤的認識,犯罪行為不構成詐騙罪。
參考文獻:
[1]吳波.秘密轉移第三方支付平臺資金行為的定性——以支付寶為例.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3)
[2]魏捷.第三方支付平臺運營模式中存在的法律問題——以支付寶為例.法制與社會.2012(5).
[3]葉翔聞.網絡信用卡詐騙犯罪問題探究.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7(3).
[4]肖中華、高尚.信用卡網絡詐騙行為分析.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