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薇
摘要:近年來,經(jīng)濟全球化急速發(fā)展,我國提出“一帶一路”重大倡議,帶動周邊沿線沿路國家共同發(fā)展。因此,大量的中外合作機會應運而生。語言作為先行者,勢必會發(fā)揮它的引導作用。而這些期待與中國開展廣泛合作的國家和商人,都迫切需要學習一種專業(yè)化的漢語——商務漢語。那么在學習商務漢語之前,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中外商務語言文化的差異。本文將就此對中外商務語言及文化進行簡要比較分析,以期為商務漢語教學的發(fā)展盡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中外;商務語言與文化;對比
一、研究背景
2013 年秋,習主席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后提出了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15 年 3 月,國家發(fā)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以下簡稱《愿景與行動》),已有 50 多個國家明確表示愿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至此,“一帶一路”倡議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為沿線國家提供了更多的經(jīng)濟合作機會,隨之也提供了更多的中外商務交流機會。我們常常聽說中外文化在日常交流交往中產(chǎn)生的沖突碰撞,導致誤會叢生影響交際。那么,在中外商務合作交流過程中,因為商務語言文化差異而造成的沖突誤會勢必也不在少數(shù)。本文旨在以對比促進了解,以了解促進交流,以交流促進合作的順利進行。
二、商務語言文化對比
目前來華留學生中,學習商務漢語的學生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準備或已經(jīng)在中國高校就讀商務相關專業(yè)的學生;二是從事或準備從事與中國有關的商務活動的學生。無論是哪一類的學生,在學習商務漢語時都能感受到中外商務語言文化巨大的差異,有一些差異是許多西方學習者所不能理解的,更是他們在商務交往合作中容易犯錯誤的地方。所以我們的對比研究將植根于此,展開分析。
(一)中外商務語言對比
商務漢語教學與普通漢語教學本質上沒有不同,但卻具有商務漢語的特殊性。這些特殊性首先源于一些特殊的商務專業(yè)詞匯。比如在《卓越漢語-商務致勝2》一書中出現(xiàn)的諸如“報價單、資本運作、展銷會、多財善賈、上市、股票、證券市場、原始積累、經(jīng)營模式、業(yè)界、兼并、加盟、滲透、門面”等在類的特定商務詞匯。這就要求商務漢語學習者在有一定的漢語基礎之后才能進一步了解這些特殊專業(yè)詞匯。
其次源于商務漢語語體風格的正式色彩特點。商務語言應用的活動場景決定了語體的正式色彩和莊重性。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幾乎不會用到,但在商務交流或者商務合作文件、商務會議中常常會出現(xiàn)。那么這種語體使用的不同也是中外商務語言的一個典型差異。
第三是漢語特有的多樣性特點。如“商務、商業(yè)、經(jīng)濟、貿(mào)易、生意”等詞匯在英語中都能翻譯成“business”。這樣類似的目的語多詞而母語僅一詞的情況對于以英語為母語的商務漢語學習者來說是難度等級非常高的。在他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會造成極大的困擾,并且在交流的過程中也會常常誤用詞匯。
第四是漢語謙辭敬辭多、用詞含蓄、重意合的特點。漢語中有許多表示謙虛的說法,如“鄙人、寒舍、蓬蓽生輝”等;和“哪里哪里、不敢當、貴公司”等。商務漢語教學一個典型案例是:兩家企業(yè)準備進行合作,雙方討論了合作條件,互通了信息之后,一方回復說“我們需要考慮考慮?!蹦敲凑垎栯p方合作的可能性有多大?不了解中國商務語言的學習者會認為雙方合作的可能性依然很大,而真實情況是當一方說出這句話時,雙方企業(yè)幾乎沒有合作可能性了。這是商務漢語有趣之處同時也是商務漢語學習者倍感難以理解和難以接受之處。而這一特點是跟中國商務文化密切相關的,本文接下來將著重討論中外商務文化對比。
(二)中外商務文化對比
漢語本身是一種交際工具,它是一切綜合知識在語言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若缺乏文化常識或具體業(yè)務內(nèi)涵,語言本身就是“空殼”。普通漢語教學離不開文化,但是商務漢語更是處處體現(xiàn)文化。
一方面,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規(guī)律決定了商務漢語中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商務漢語自身的特點決定了了解商務文化的必要性。那么,在中外商務文化中,又有哪些具體的突出的差異呢,本文接下來將選取一些方面進行簡要對比分析。
一是,稱謂文化差異。中國人的商務交往合作中,常常以職位稱呼對方。如:X主任、X廠長、X總、X經(jīng)理……而在西方文化中,習慣以直接以名字稱呼對方,所以在初學商務漢語時,或者不了解這一文化差異時,常有外國人認為某人的名字就叫“張經(jīng)理”或者“李總”,因而鬧出不少笑話。
二是,人際交往差異。除了我們經(jīng)常提到的見面打招呼差異之外,在人際交往中,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差異。中國的人際交往可以說是“關系式交往”。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會優(yōu)先考慮“仁慈、人道、友善”,其次為“習慣、傳統(tǒng)、理性思考”,最后才是“規(guī)則和法律”。而西方人恰恰相反,西方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交易式交往”,他們認為契約是維系一切合作的紐帶,而契約的本質就應該是公平合理。他們往往公私分明,最先考慮“規(guī)則和法律”,然后是“習慣和傳統(tǒng)”,最后才是“仁慈、人道和友善”。
三是,商務禮儀差異。在任何的中外交往中,禮儀都是必須注意的。首先是中國人對于座次的安排,無論是餐桌還是會議桌,座次都是有講究的,雖然西方也有講究,但是稍顯不同。比如中國的“以遠為尊”,意思是離門最遠的座位為尊,不清楚的外國人可能坐錯位置;“以右為尊”(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左為尊,但是現(xiàn)在與國際接軌,所以按照國際慣例,以右為尊)等等。其次是中國著名的“酒桌文化”,中國商人喜好在酒桌上達成合作,那么在中國的酒桌上應該有所表現(xiàn)才能促進合作的進行。(此處不對該“文化”進行評價,僅呈現(xiàn)事實。)這與西方偏重自助餐的形式有較大差異,自助餐形式主張參與者自主交流,而中國的“酒桌文化”在專注性的,單一的交流。第三是中外雙方送禮文化的差異。中國雖有古語“禮輕情意重”,但如果你的禮真的太輕,可能情誼就不復存在了。而在現(xiàn)代中國商務交往中,禮物既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以免有受賄之嫌),而且一些物品是不能作為禮物相送的,如“鞋子(有離開之意)”“傘(音近‘散,寓意不好)”“梨(音同‘離,不吉利)”“鐘(音同‘送終非常不吉利)”……而在西方的禮儀文化中,送什么禮物更看重心意而不在乎禮物的價格、大小。如果送了貴重的東西對方可能會覺得受之有愧甚至覺得麻煩無法攜帶。如果西方合作者送了一份簡單的禮物也并不代表他不重視這次交往。所以在中外交往中禮儀文化差異是必須關注并了解的,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喪失合作機會。
三、小結
綜上所述,在當今社會經(jīng)濟全球化極速發(fā)展的時代,“一帶一路”戰(zhàn)略如火如荼的開展中。我們必須正視中外商務語言文化的差異并加以了解,進而幫助商務漢語教學的開展,才能做好“一帶一路”這趟列車的潤滑劑,踐行國家提出的“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共同發(fā)展理念,盡力為與周邊國家實現(xiàn)“共商、共建、共享”盡一份力,盡力幫助沿線沿路五六十個國家?guī)硇碌纳虣C,帶來新的經(jīng)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蘭佳睿.“一帶一路”戰(zhàn)略背景下的商務漢語新課型建設[J].科教文匯,2016 (9).
[2]陸儉明.“一帶一路”建設需要語言鋪路搭橋[J].文化軟實力研究,2016 (8).
[3]孫紅,鞏喜云.國際商務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問題[J].國際商務——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學報,2014(04).
[4]王惠玲,周紅.卓越漢語-商務致勝2[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出版社,2011.11.
[5]王曉華.基于“一帶一路”思路的商務漢語國際生培養(yǎng)[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
[6]溫耀慶.跨國商務文化的對比分析[J].國際商務,2001 (04).
[7]于澎田.中美文化對比與商務行為差異[J].經(jīng)濟管理,200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