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麗 李茜
摘 要: 本文以吉安廬陵文化為視角,探索如何把廬陵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中。通過分析研究廬陵文化融入對外漢語教學的條件和內容選擇,主張在教學中根據(jù)留學生的特點實現(xiàn)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加強對外漢語文化課教學,加大廬陵文化的對外傳播力度。
關鍵詞: 廬陵文化 留學生 對外漢語 教學策略
一、廬陵文化選入對外漢語教學的條件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被提及的文化應該是廣義的中華文化,但中華文化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如何在實際對外漢語教學中選擇合適的文化內容,是對外漢語文化課成功的關鍵所在。地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留學生們來到中國后接觸到的最真實的文化,也是留學生感受和了解中華文化最直接的渠道。以地域文化的內在特征及其價值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新要素,不僅有助于使高校對外漢語教學對社會文化的理解與體會更深刻,對當?shù)匚幕膫鞒泻桶l(fā)展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1]。
內容豐富、歷史悠久的廬陵文化作為地域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不僅在江西,而且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結合留學生的特點,以具有特色的廬陵文化資源作為對外漢語教育資源進行開發(fā),那么不僅可讓課程的內容更加貼近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和領悟吉安本地文化的魅力,提高留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文化適應能力,還可以打造出專屬廬陵對外漢語教學的特色精品文化課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傳播。
二、對外漢語教學中廬陵文化的教學內容選擇
(一)宗教文化
廬陵文化的發(fā)展,與宗教的傳播密不可分。自古流傳下來的宗教觀念成為一種文化基因,支配著廬陵人的思維習慣及行為方式[2]。讓留學生了解廬陵文化的背景,了解中國宗教文化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差異性,有助于留學生更好地理解廬陵人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減少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沖突。根據(jù)這一內容可提供的課程有青原山與中國佛教文化、武功山與中國道教文化等。
(二)手工業(yè)文化
廬陵手工業(yè)制作歷史悠久,以吉州窯陶瓷文化為主要代表。吉州窯作為江南地區(qū)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它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與漢民族藝術特色,其獨創(chuàng)的“木葉天目”、“剪紙貼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飲譽中外。我國陶瓷曾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上發(fā)揮著巨大貢獻,給留學生介紹吉州窯陶瓷文化,不僅有助于加深留學生對吉州窯陶瓷的了解,推動吉州窯陶瓷文化的對外傳播,而且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經(jīng)濟效益。根據(jù)這一內容我們可提供的課程有:吉州窯陶瓷工藝制作、吉州窯博物館與遺址公園文化體驗。
(三)書院文化
書院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組成形式,吉安的書院以白鷺洲書院和陽明書院為代表。書院教育注重弘揚中華民族正心誠意,講求經(jīng)世致用、學術創(chuàng)新等優(yōu)良品德和傳統(tǒng)精神,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3]。給留學生介紹書院文化,有利于留學生更好地認識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及精神。課程可設置:吉安書院文化介紹、白鷺洲書院參觀體驗、陽明書院參觀體驗。
(四)民俗風情
贛中游古老沃土孕育的民俗風情,即蘊含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基因,又融入當?shù)匕傩盏闹腔?、技藝與品德。一戲——吉安采茶戲、一歌——客家山歌、一舞——永新盾牌舞、一燈——吉安鯉魚燈、一節(jié)——安福吃新節(jié)、一剪——新干剪紙,此六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品牌,無不體現(xiàn)廬陵人的詩意舞臺。留學生整體來說性格開朗外向,比較樂意接受富有趣味性的事物,民俗風情富有趣味性,容易引起留學生的興趣,可收到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民俗這一塊可提供的課程有:盾牌舞舞蹈課、剪紙課、廬陵民俗風情體驗等,可作為選修課課程安排在課外時間。
(五)紅色文化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在廬陵文化這片土地上孕育出來的井岡山精神,是中國革命的精神之源,并激烈著廬陵人不斷奮勇向前。讓留學生了解井岡山、了解井岡山精神有助于幫助他們理解中國的民族精神,更好地理解中華文化。這一塊內容可設置的課程有:井岡山革命斗爭史、井岡山等。
(六)村落文化
一條贛江,穿行山峽谷間,左岸是著名的千年古村釣源,右岸則是被歷史學家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的美陂古村。歷史的足跡刻印在兩座古老的村落里,昔日的繁華至今依稀可辨。讓留學生領略村落的別樣,感受古村落文明的魅力,這一塊可設置的課程有:美陂古村參觀體驗、釣源古村參觀體驗。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廬陵文化的教學方法
(一)文化差異比較
文化之間的差異影響語言的習得,學生的母語文化對目的語的理解和運用有一定的干擾作用[4]。在對外漢語文化教學中,文化差異比較法可以讓留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文化之間的不同,加深記憶。廬陵文化教學中的青原山與中國佛教文化、武功山與中國道教文化課中就可使用文化差異比較法,讓學生從差異性中了解中國佛教。
(二)文化體驗
對外漢語文化教學還應重視開展各式各樣的課內外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廬陵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了解、習得廬陵文化。吉安本地有東固畬鄉(xiāng)曬東會、安福吃新節(jié)、青原區(qū)下元宵文化節(jié)、吉州窯陶瓷工藝制作體驗館等,都是現(xiàn)有的可利用的文化體驗活動和場所。校內可舉辦留學生剪紙大賽、留學生唱紅歌大賽、校園民俗文化節(jié)等活動。文化體驗法可以很好地調動留學生的積極性,取得較好的文化教學效果。
(三)文化參觀
文化參觀是教師根據(jù)文化教學需要,以某個文化專題為教學任務,組織指導學生到實地直接觀察體驗的一種方法。文化參觀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培養(yǎng)文化情感。廬陵文化中涉及很多著名的景點,如井岡山、青原山、吉州窯博物館和遺址公園、白鷺洲書院、陽明書院、美陂古村、釣源古村等,均可組織學生前往實地進行參觀游覽,在老師的講解下讓學生在現(xiàn)場接受廬陵文化的熏陶。
(四)文化講座
內容豐富且主題鮮明的文化專題講座可以有針對性地把相關知識展現(xiàn)給留學生。根據(jù)廬陵文化內容的特點,可開展廬陵文化專題講座、井岡山的革命斗爭史專題講座、中國宗教文化專題講座等,文化講座能讓留學生對廬陵文化有比較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對于教師選擇方面,建議邀請人文學院或廬陵文化研究所的老師給留學生做文化專題講座,可能會達到比較好的效果。詳細文化課程安排及教學策略見下表:
“一帶一路”的實施,為我國文化的發(fā)展帶來新契機,如何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的舞臺,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一個研究方向。作為中華文化學習的一個切入點,廬陵文化必須受到重視。在世界教育大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探索和發(fā)展對外漢語教育的地方特色,需要進一步努力。
參考文獻:
[1]李曉鵬,沈鐵,劉爽.對外漢語教學中地域文化滲透的社會意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2):165-167.
[2]彭暉,王顯槐.走進廬陵文化 構建校本課程[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5(2):95-98.
[3]張熙惟.惟才斯盛:古代書院中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5,3(A05).
[4]伊志.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策略探究[J].文學教育(上),2011(7):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