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三
伴隨著偉大祖國前進的步履,郵政事業(yè)也呈現(xiàn)出日新月異的變化。
早期北京市懷柔郵局,只有20名職工,通信工具僅有一輛舊自行車。郵政服務全靠投遞員的鐵腳板,盡管投遞員不分晝夜,不辭辛苦,但仍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后來,為了提升服務水平,市郵局撥給懷柔局兩輛舊嘎斯吉普車,并給湯河口支局配備了一輛側三輪摩托車(俗稱跨子)。這些交通工具的更新,為改善郵政服務,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對于遠郊深山區(qū)的懷柔來說,還是杯水車薪,力不從心。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綠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給鄉(xiāng)郵帶來了勃勃生機。
1978年,懷柔郵局已有職工101人,全局設備也大幅更新,市郵局撥給的兩部嶄新的212越野吉普車和10余輛幸福250摩托車,使懷柔郵局鳥槍換炮。全局職工精神振奮,力量備增。僅用兩年時間,就實現(xiàn)了全縣村村通郵,社社有郵政機構的目標。那時,投遞員出班,都自覺辦理“三送、三帶”業(yè)務(代收代送郵包、匯款、掛號信),隨身攜帶漿糊、印臺盒及修車工具,提倡將報刊、信件送到田間地頭……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
郵政服務的提升,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1991年6月,懷柔縣北部山區(qū)發(fā)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在公路中斷、供電中斷、電話中斷的嚴峻時刻,縣郵局領導第一時間趕赴災區(qū),成立臨時黨支部。坐陣湯河口支局,指揮抗洪救災。在局黨支部的堅強領導下,全局干部職工發(fā)揚鐵腳板精神,連續(xù)作戰(zhàn),采取用汽車、摩托車、自行車和人背肩扛的接力形式,確保保條條郵路暢通無阻。當災民們從報上見到有那么多熱心人在關注他們時,激動地流下了淚水。
郵政暖人心,服務無小事
2001年7月23日,懷柔郵局收到一封美籍華人劉潔儒老先生的尋友信,懇請郵局幫助尋找失散50多年的同窗好友李延杰。而信中提供的線索是50年前李延杰曾在懷柔北側的一條街上居住過。懷柔郵局黨總支十分重視這件事情,專門制定尋找方案,經過多方查找,終于將早已遷至湖南長沙定居的李延杰住址查清,使中斷長達半個世紀的兩位老朋友得以重敘友情。他們流著熱淚,用感人至深的誠摯語言,給郵局送來大紅感謝信。
1998年,巳有180名職工、19輛汽車的懷柔郵政局,仍把切實改進服務、提高工作效率,當做頭等大事來抓。全局干部職工將“郵件似生命,時限抵萬金”的服務宗旨,懸掛在墻上,銘刻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上,每天重復著這項平凡而又偉大的工作,并創(chuàng)造著一個個輝煌業(yè)績。
2009年,全局將自行車投遞道段,全部改為電動車投遞道段。徹底降低了投遞員的勞動強度,有效改善了工作環(huán)境。
日月如梭,光陰荏苒。
轉眼,改革開放40年過去了?,F(xiàn)在的懷柔區(qū)郵政局,已是今昔非比。
2018年,全局共有員工250人, 汽車34部、電動四輪車5部,電動三輪車37輛、電動兩輪車12輛。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盡管有了電腦、電話、電視、手機,但郵政服務仍如一日三餐,無法替代。
在工作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今天,郵政職工仍保持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仍發(fā)揚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營業(yè)室雖安裝了空調,可臉盆、毛巾還是要備的;營業(yè)收寄,雖巳使用現(xiàn)代化設備,可針線包、包裝箱還是不能少的;報刊、郵件的業(yè)務量盡管比過去增長了數(shù)十倍,可投遞員的綠色郵包內仍裝著郵票、信封、印盒、膠水……
今昔非比的懷柔郵政,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如歌歲月,如今她正以新的姿態(tài),譜寫郵政事業(yè)突飛猛進華美樂章。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