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作者劉一達(dá)
帶有形容詞的北京話,有些是有典故和傳說的,但這種民間傳說帶有傳奇色彩,并非真實。比如“咯吱”,本來是綠豆皮做的,炸出來焦脆,吃著,咯吱咯吱地響,因此得名。這倆字是形容詞,也屬象聲詞,并無他意。但民間傳說把它“演義”為這樣一個故事:
慈禧太后到東陵祭祖,路上來到“農(nóng)家樂”飯館打尖兒,店主人知道老佛爺喜歡嘗鮮兒,便把當(dāng)?shù)刈詈玫奶禺a(chǎn)綠豆皮端上了桌。
慈禧老佛爺沒見過這東西,隨口問道:“這是什么吃食呀?”
店主說:“沒名兒,就是我們這兒家家戶戶用綠豆做的皮子?!贝褥麌L了一口,點(diǎn)了點(diǎn)頭說:“嗯,好吃,擱這兒吧!”店主一聽這話,立馬兒給慈禧跪下了,連聲說道:“謝老佛爺賜名?!?/p>
從此,綠豆皮兒就叫“擱這兒”了。但“擱這兒”寫出來,常常讓人誤會,它跟“咯吱”同音,于是后來就改寫成了“咯吱”。
故事說的有鼻子有眼兒,但您稍微動動腦子,就會發(fā)現(xiàn)這能是真事兒嗎?
再如“薩其馬”,本來在滿語里是一種點(diǎn)心,這仨字在字面上沒有字義,但在民間卻給演義了,說這個詞最早叫“殺騎馬”,為什么叫這個名呢?
原來有個姓薩的滿族將領(lǐng),喜歡打獵回來吃小吃,要求他的廚師經(jīng)常變換花樣。一天,廚師用雞蛋和面準(zhǔn)備炸成條,讓人騎馬回家取蜂蜜蘸著吃,但蜂蜜沒取回來,將軍打獵回來了,見小吃沒做出來,把廚師臭罵了一頓。
廚師覺得因為那個騎馬的動作慢,自己才挨罵,說應(yīng)該殺那騎馬的。小吃做出來后,將軍一嘗感到味道不錯,問廚師這點(diǎn)心叫什么?廚師隨口說“殺騎馬”。
故事編得生動有趣,但并非是真事兒。
北京人喜歡幽默的比喻,就讓語言變得生動有趣,比如:
嘎雜琉璃球,對品行不端,經(jīng)常惹事之人的謔稱。
青筋暴流,形容人憤怒的樣子。
拉抽屜,形容人說話不算數(shù),一會一變。
撳頭拍子,形容不懂人情世故,狂妄自大。
拉不下臉來,比喻對有些事不好意思說。
錢兒堆著,形容家里有很多錢,夸財斗富。
掐人嗓子眼,形容有權(quán)者使狠招兒治人。
認(rèn)死扣兒,比喻人任性,認(rèn)死理。
老陳人,比喻單位的老職工或家里的老用人。
會叫人,形容小孩懂禮貌,知道跟人打招呼。
拉舌頭扯簸箕,形容挑撥離間,搬弄口舌是非。
狼牙狗啃的,形容東西的邊緣不整齊。
活祖宗,諷刺長輩對孩子的溺愛。
豁鼻子,比喻把對方的秘密一下子揭開了。
猴兒了吧唧,形容人像猴兒一樣愛調(diào)皮搗蛋。
紅臉漢子,形容人的性情直率。
掛鼻子,比喻不好聞的味兒長久能聞到。
狗顛屁股兒,形容人溜須拍馬,諂媚的樣子。
缺德帶冒煙兒,形容人沒有好的品德。
有些形容詞被直接用到口語里了,比如“下盤棋”,北京人直接說“殺盤棋”?!皻ⅰ笔切稳菹缕逑褚环N你“死”我“活”的博弈,猶如打殺,輸了是死,贏了是活。
再比如北京話把洗澡叫“干凈干凈”,把理發(fā)刮臉叫“拾掇門臉兒”,把渴了叫“叫水”,把撒尿叫“走水”,把肚子餓了叫“唱《空城計》”等等,這些都是張口就來的,但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
插圖李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