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摘要】文章簡述了山西大學百年章程的演變歷史。從清朝末年到世紀之交,山西大學章程建設經歷了發(fā)軔與初創(chuàng)、探索與活躍、缺位與代行三個階段。從這一歷史進程中,我們認識到百年章程的流變是制度理念的不斷完善,是多主體間關系的真實反映,是中西教育融合的直接產物。
【關鍵詞】山西大學;百年章程;演變歷史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著重指出:“學校應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學校章程和制度,依法辦學,從嚴治校,認真履行教育教學各管理職責?!彪S著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落實章程建設,至2015年,各類高校相繼從依法制定章程階段進入依章治校階段。這要求我們對大學章程做深入的分析,論從史出,從章程流變角度來認識大學章程,有助于我們準確把握大學章程的本質,為今天的大學章程的實施提供借鑒。
一、山西大學章程的歷史沿革
作為“國立第三大學堂”的山西大學始建于1902年,章程演進歷程經歷三大階段,從歷史沿革角度分析,包括清末的發(fā)軔與初創(chuàng)時期(1901-1911年)、民國轉折與變革時期(1912-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缺位與代行時期(1950-2015年)。
(一)發(fā)軔與初創(chuàng)時期(1901-1911年 )
1900年,義和團運動引發(fā)山西教案。為解決危機,李提摩太于5月29日起草《上李傅相辦理山西教案章程》上諭朝廷,奕劻與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同意并核準按此章程施行,并據此開辦山西大學堂,正式請呈《設立晉省大學堂謹擬晉省大學堂暫行試辦章程》,章程分為六章:籌經費、建學舍、選生徒、訂課程、議選舉、司禮法。同時,設立一系列詳細的章程實施細則,包括《大學堂規(guī)則》《考校章程》《奏定章程》《選舉章程》《開課章程》,由此逐漸完善大學預科、大學專門分科與通儒院三級,開啟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紀元。修訂后的大學堂章程正式成為首個內陸省份頒布并施行的近代學制,并將高等教育分為中學專齋與西學專齋并立、結合的新式教育,推動了新學在山西乃至全國的傳播。
(二)探索與活躍時期(1912-1949年)
1912年民國元年,山西大學堂改為“山西大學?!?,由高時臻校長主持成立的校評委員會與教授會討論制定并通過《山西大學校學則》,涉及廣泛,內容翔實,指出學校辦學宗旨為“以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閎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涉及分學制、組織結構、教務等方面。山西大學校在體制、課程、教材等方面作了初步的改革。專業(yè)設置上,廢除原中西兩齋,實行大學分科,確立了本科與預科的兩級學制;管理結構上,確立了由校長任評議會長、學長與若干教授組成校評委員會的集體領導,首次突出了教授群體在學校組織管理中的獨特地位,明確賦予教授群體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制、學業(yè)審核上的權力,培植了山西大學校自由民主的風氣。
1931年,遵教育部《大學組織法》《大學規(guī)程》重新改組為“山西大學”。學校召開第一次校務會議,會上討論通過了《修正山西大學組織大綱》,共十五條?!洞缶V》第一條“遵照中華民國教育宗旨及其實施方針以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專門人才,應國家需要為宗旨”;規(guī)定大學設文、法、工三學院,學院設學系,并附設專修科,設研究院,確立了校-院-系的三級管理體制;學校設八個機關,各機關人選由校長任命,這就確立了山西大學校是校長領導下的事業(yè)部制組織結構。
1936年,根據山西省整頓人才教育專案,山西大學又進行改組,重新成立了校務委員會,召開并通過《修正山西大學校務會議規(guī)程》《山西大學學生生活指導委員會章程》《修正山西大學出版委員會章程》等17種規(guī)章制度,針對各學院重新進行改組并制定對應的課程綱要,致力于教育與教務有章可循,向著有計劃有目的的方向前進。
(三)缺位與代行時期(1950-2015年)
1950年,政務院相繼批準公布《共同綱領》《高等學校暫行規(guī)程》(包括總綱、入學、課程、考試、畢業(yè)、教學組織、行政組織、社團及附則共九章32條),規(guī)定高校實行校長負責制,教研組主管教學,校務委員會研究和決議重大事項。
1961年,山西大學校務委員會根據教育部擬就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校六十條),實行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并貫徹精神制訂了教學方案草案,重視和加強基本技能訓練與教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