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凡 Text by Yu Fan
后街上新開張了一家東北菜館,其中有一道招牌菜——干豆角燉粉條。
長長的豆角,曬干了,呈淺褐色。長長的粉條,也呈淺褐色。這兩個做搭檔,視覺上不是金童玉女那樣的絕配,對人沒有沖擊力,達(dá)不到秀色可餐的效果。相似的顏色,倒讓人想起來冬天的房檐下一起曬太陽的老夫老妻,色相是差多了,但味道濃厚,且讓人有隱隱的感動。
這道菜,我不陌生,在過去的鄉(xiāng)村生活里,干豆角是一道家常菜,但不知道為什么要掛著東北的招牌,應(yīng)該是這道菜普及的區(qū)域較廣,并且味道的差異不大,吃起來滿口的香,且扯扯拉拉不斷,不由讓人食欲大開。
小時候在鄉(xiāng)下生活,母親有做干菜的習(xí)慣,這種習(xí)慣大概是因為那時候蔬菜貧乏造成的吧,尤其到了冬天,除蘿卜、白菜之外,我就指著這些干菜解饞了。
做干菜,要等到這種菜產(chǎn)量最大的時候。市場上消化不了,母親就可以花很少的錢,買回來一大堆,然后開始晾曬。像這種干豆角,買回來擇凈,用開水過一遍,然后一縷一縷地捆扎好,搭在院子里拉起的鐵絲上晾曬、風(fēng)干。茄子也可以做干菜,茄子結(jié)得最多的時候是伏天,日頭似火,這時候把茄子切成片,直接鋪在太陽下,翻曬。比較麻煩的是翻的過程,要不厭其煩,我那時候就負(fù)責(zé)翻曬茄片,大日頭下,等茄子曬得差不多的時候,人的皮膚也基本上曬成茄子的顏色了。
那些年,鄉(xiāng)人多植藕。藕當(dāng)然是鮮嫩的時候好吃,謝花藕為著名的時鮮,但是收藕的時候,除了比較鮮嫩的藕節(jié),每支藕總還拖著一條細(xì)長的尾巴,我們叫它藕莛兒。這種藕莛兒纖維多,不適宜鮮的時候吃,丟了又可惜,正好可以做干菜。藕莛兒切條或者切片,曬干,等到冬天的時候燉一鍋,特別下飯。
還有一種最廉價的干菜,那就是野菜。田間地頭常見的馬齒莧最適合做干菜,味道也美,可以放到春節(jié)的時候包水餃。只需加少許的肉,馬齒莧水餃的香味就特別濃厚。馬齒莧曬干了不出量,看著好大的一堆,從田野里費力地背回來,曬干,竟然只有輕飄飄的少許。這樣的干菜得悉心收藏好,放在陰涼通風(fēng)的地方,等著逢年過節(jié)或者有客人登門,包一頓野菜水餃,絕對能讓人吃出來款待的盛情。
現(xiàn)在,我突然就明白了,為什么一道干菜能成為一家小店的招牌菜,且能引得人食欲大開,這不僅是人嘴巴上的饞,更因為有許多記憶也像這些干菜一樣,照進(jìn)的是陽光,而留下的是濃濃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