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齋是一個人氣質(zhì)養(yǎng)成的地方,每個細節(jié)都烙上了主人的影子、染上了主人靈魂的馨香。書齋又是個性創(chuàng)造的發(fā)酵池。當一個知識分子回到書齋,軀體和大腦才是屬于自己的。每個人理想的書齋和現(xiàn)實的書齋都會有差距,但只要自得其樂,那個地方就永遠是你最向往的場所。
康國禎(40后,退休公務(wù)員,河北石家莊):
因嗜讀書寫字,所以對書房情有獨鐘。躬逢盛世,條件允許,40多歲在縣城里建房時就有了一間書房。后來購置改善性住房,又特意買了個大三居。不為舒適,念茲在茲,還是書房情結(jié)。
書房不大,僅13平方米左右。北向,雖不見日光,但因在9層樓,所以室內(nèi)光線并不幽暗。
人生有閑,書齋中啜一杯香茶、聽一出京戲、聚一二知己、暢一次神游,也是樂趣無窮。略翻書數(shù)則,便不愧三餐。人生豈可無書齋?
曹心源(50后,大學教授,北京)
我的書齋不大,可于我來說卻溫馨適意。這些年,我先后置辦了12個書柜,現(xiàn)如今都已經(jīng)塞得滿滿的,且案頭、過道、沙發(fā)左右的所有空地,也都堆得水泄不通。每次收拾我的所謂“書齋”時,都會發(fā)出些無奈的感嘆……
在當下,出版、展覽、拍賣等藝術(shù)活動日新月異、與日俱增。我曾戲言,平均每日帶回一本好書,40年下來得要多少間書房才能將它們安置妥當?真不知浩瀚的書海能否窮盡!羨慕之余,時發(fā)感嘆:書齋人生,學海無涯。
管淑珍(60后,職業(yè)作家,天津):
營造書房,是我一生的使命。上世紀80年代,我的書房一直在閣樓上,一塊楔在墻壁上的木板就是書架,一口楠木箱就是書桌。到了90年代,我的書房“泥絮閣”一直在想象中,閣樓拆了,書籍都放進了碗櫥。2000年之后,我有了一排裝有玻璃門的書架和正式的書桌,書籍與我總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過,書房與臥室仍然是一體,在我心中,書房還有極大的上升空間。
盡管這樣,眼下這種青燈黃卷的生活也足以慰藉我這顆飽經(jīng)滄桑的心了。其實,只要書齋主人保持一顆純凈的心,就能夠升華到“有仙則名”、“有龍則靈”的境界。
董水榮(70后,美術(shù)評論家,江蘇蘇州):
我最初的書房,是將一間臥室隔成兩半,一小半做書房,僅容一張書桌,不過臺燈亮起也能很投入地讀讀寫寫。后來,讀讀、寫寫、畫畫成為了我的職業(yè),家里最大的房間也被我用來做了書房。在家時,我在書房的時間是最多的,總覺得那就是我生活的地方,是我的全部。
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階段重構(gòu)自己的書房。我理想中的書房要有大量的藏書,并且所有的書都是在我讀過之后才入柜的,而且不會讓它們再離開我。它們就像我的老朋友,陪我度過一生。
張文翰(80后,報社編輯,甘肅蘭州):
我的書齋是一間不到10平米的出租房,墻上橫七豎八掛點字畫,翰墨生香,沁人心脾。熱愛報紙的我,將刊發(fā)有曾經(jīng)采訪畫家劉勃舒、書法家何學森、秦腔表演藝術(shù)家韓利霞等文章的報紙版面裝成框,懸于書齋,時刻鼓勵自己。
我愛讀雜書,書齋中沒有書架,書堆在床上,家安在書里,路留在筆下,心游在我正在創(chuàng)作小說中……
這么多年來,我的書齋又小又陋。但我安于現(xiàn)狀,常常思量古人的“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居小書齋,聽江湖夜雨,來澆我心之“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