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琳
(大連外國語大學韓國語學院,遼寧 大連 116044)
“儺”是上古時期的一種原始宗教活動,早期的儺儀主要是為了驅逐疫鬼而進行的祭祀活動。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儺文化不僅在中國的許多民族中廣為流傳,演化出各種形態(tài),而且被引入日本、越南、韓國等周邊國家,并獲得了多樣的發(fā)展,形成了東亞儺文化圈。古籍中有許多關于“儺”的解釋,《說文》中解釋為“行有節(jié)也。從人,難聲”,這是對“儺”本義的解釋。而訓詁學說認為現(xiàn)在所謂的儺是驅逐疫鬼。關于儺的產生,學術界有一種基本的共識,即驅疫之儺是一種產生于史前的具有宗教性與藝術性的文化現(xiàn)象[1-2],后來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歷史的演變,儺文化不僅在中國大地上廣為流傳,還被引入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并且變化出各種形態(tài)。這里,本文主要研究高麗時期的葬儺俗。
雖然韓國正史中關于儺禮的最早記載是高麗朝,但是儺禮傳入韓國的時間卻遠遠早于高麗。高麗儺禮能夠持續(xù)長遠發(fā)展,離不開統(tǒng)治者的支持。韓國正史記載,高麗開國太祖王建在臨終前留下十條“訓要”,其中一條為“惟我東方舊慕唐風,文物禮樂,悉遵其制”[3],即韓國一直以來都崇尚唐風,后世子民在文物禮樂方面也要遵循中國制度。
韓國高麗時期正值中國宋元之際,其政治政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深受中國影響。學者考證,高麗時期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等方面大多采用宋制,其儺俗也與中國儺俗大體相似,但是高麗葬儺俗的形式更為豐富一些。高麗的葬儺俗受儒教和佛教的影響較大,火葬制度、方相氏送葬、五服喪制、三年守孝制度等都蘊含著儒教和佛教的因素。
高麗喪葬制度的一大特點是火葬和埋葬兩種葬法并行,而火葬制度與宋朝的喪葬制度和佛教發(fā)展有密切的關系。史前時期,人類就有焚尸的現(xiàn)象,相關學者認為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可能是源于原始社會人類對火的崇拜和敬畏。后來,中原地區(qū)的漢人認為用火燒尸體是對死者的大不敬,是一種大惡之刑,只有在邊遠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才實行火葬。后來,隨著佛教的傳入,火葬風氣開始流行開來,到了宋代實行火葬的群體和地域也漸漸擴大,并且出現(xiàn)了專門的葬具和機構。這種火葬制度對周邊地區(qū)有極大的影響,特別是當時的高麗王朝,其制度和習俗很受影響。
具體來說,高麗的火葬制度是由高麗末忠烈王時期的安裕從宋朝的性理學[注]性理學,指宋儒程(程顥﹑程頤)朱(朱熹)派理學。本于程頤性即理也之說。因別于陸九淵﹑王守仁心即理也之說,故清儒以性理之學標舉程朱派理學。引入的。通過對高麗時代的墓志和一些文獻記載可知,火葬的對象主要是王公貴族,以男性為主。高麗史記載的八名實行火葬的人中,只有一個平民,且只有兩名女性。可見當時社會的等級劃分和尊卑貴賤是非常嚴格的,女性的地位也比較低下。調查顯示,記載中大多數人的火葬地是按山麓名或者是地名,在周圍進行火葬,也有一部分人是在寺院周圍進行的。
到了高麗末期,火葬的風氣漸漸弱了下來,《朱子家禮》[注]《朱子家禮》是朱熹所著的主講綱常倫理、禮節(jié)禮儀的書。共分五卷,分別為通禮、冠禮、昏(婚)禮、喪禮和祭禮。是集孔子、孟子及荀子等大家的孝道思想之長,從祠堂、喪服、土葬、忌日、入殮等儀式來體現(xiàn)孝道主張的,進而使“孝”從理念的、抽象的孝轉化為世俗的“孝”,使之平民化,影響更為深廣。和儒家思想對當時的祭祀和喪葬制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比如,鄭夢周仿照《朱子家禮》中的家廟進行祭祀,儒學家鄭習仁也是按照《朱子家禮》為父母雙親舉辦喪事等。后來,當時的恭讓王頒布法令,開始禁止火葬,要求士大夫和庶人要按照《朱子家禮》舉行祭禮,恭讓王三年(1391)開始改革服制,規(guī)定高麗的服制要依從大明律服制式,實行三年服喪制度[5]。
隨著火葬被廢止,朱子家禮倡導的土葬法逐漸盛行,最終在高麗末期的時候,掌握實權的新晉士大夫階層變革了《朱子家禮》的喪葬祭禮,而佛教式的火葬之法也慢慢消失,直到朝鮮王朝時期才又重新興起。
“喪禮就是指家族內成員去世后,為亡人送終的儀禮程序?!盵6]而葬禮是整個喪禮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古人認為人死之后并不是歸于虛無,而是存在于另一個世界,因此人死后要進行厚葬,這樣才能避免在陰間受苦,正如佛教認為死亡是一個人的升華和修行,人死后是去往西方極樂世界的,這也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生死觀和精神崇拜的表現(xiàn)。
方相氏一直是儺禮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也是祭祀、驅儺等儺事活動的主角。高麗時期的葬禮就全面實施方相送葬開路,實現(xiàn)了葬禮與儺禮的結合?!吨芏Y·夏官》記載“方相氏”之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zhí)戈揚盾……以戈擊四隅,毆方良。”[注]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卷三一《夏官》“方相氏”條,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826-827頁。據《周禮》記載可知,當時已經有方相士這一形象,而在喪葬禮中,方相士是開路送葬的引路神。
秦國公孟昶死后,他的葬禮規(guī)格非常大,僅次于當時的皇帝,有輀車、魂車、儀槨車、買道車,并且每一輛車都會配一名方相氏,這是宋代的一個特例[注]據《宋史·禮志·兇禮三》記載:“凡兇儀皆有買道方相引魂車?!貒详戚[車、魂車、儀槨車、買道車各一方相。”。這也進一步證實了高麗葬禮多用宋制。據研究,我國宋代的葬禮以車載為主,“方相買道車”是宋代葬禮中最明顯的特點。高麗末期,政治大權被當時的大將軍李成桂掌握,禮制方面也大多依從明朝制度。由此可見,高麗葬禮中,使用的物品主要是各類祭祀用品和車。車主要是用來裝載祭祀用品和隨葬品的。每輛車也都會配一名方相士,作為送葬的開路神。
此外,高麗時代盛行墓志銘,從名人志士到平民百姓都會有墓志銘。墓志銘上寫盡著死者的一生事跡,或者只留下一個亡者的名諱。當然,大多數的墓志銘主要是用來講述死者生平的,包括記錄一些正史中沒有出現(xiàn)的、不為人知的史實,或者歌功頌德等。墓志主要出現(xiàn)在石棺的棺材蓋上或者是內外棺壁上。從墓志銘的記載可以得知送葬的程序、隨葬物品等信息,如之前出土的高麗時期的文公裕墓和梁宅椿墓志銘,為我們研究高麗時期的葬禮提供了豐富的研究資料。
同時,《高麗史》和墓志銘記載,高麗時期對喪葬制度有明確的規(guī)定。比如《高麗史·志》卷39中就有關于陵墓的規(guī)模的記載:“景宗元年二月,定文武兩班墓地。一品,方九十步……六品以下,并三十步,高不過八尺?!盵注]景宗元年(1721)二月,規(guī)定了文武大臣和兩班貴族的墓葬規(guī)格。一品官為九十步……六品以下為三十步,高不能超過八尺。對當時官員和貴族的墳墓規(guī)格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可見當時的喪葬制度已經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
關于韓國喪服制度的相關記載,最早可見《后漢書》東夷傳高句麗:“男女己嫁娶,便稍作送終之衣,厚葬,金銀財幣,盡于送死。積石為封,列種松柏?!贝送猓侗笔贰分幸灿邢嚓P記載:“死者殯于屋內,經三年,擇吉日而葬。居父母及夫之喪,服皆三年,兄弟三月。初終哭泣,葬則鼓舞作樂以送之。埋訖,悉取死者生時服玩車馬置墓側,會葬者爭取而去,敬鬼神,多淫祠。”由此可知,早在高句麗時期,就有了喪服制度,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雖然韓國喪葬制度與中國制度類似,但在喪服制度上兩國是存在不同點的?!陡啕愂贰分杏嘘P于五服制度的記載,喪禮的一般順序是:“公、侯以下,三日而葬,十三月小祥,二十五月大祥,二十七月禫祭。”[注]《高麗史》卷64,志18,禮6,兇禮五服制度。君王以下的官員們采用儒教式的喪禮程序。高麗時期的喪葬,喪服上多采用儒教式的葬禮和五服[注]“五服”,就是按照血緣關系的親疏遠近劃分出最為親近的五個層次的人,依次是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制度,大多實行三年喪的形式,歷代王都會下令民眾嚴格遵守。史書記載,去世的人要先放置在家中的靈堂中,三年之后舉行葬事。父母或者是丈夫去世的話都要服喪三年,兄弟之間要服喪三個月?!俺踅K”的時候要哭喪,表達對親人的緬懷之情,但舉行葬事的時候要擊鼓跳舞,演奏民樂表示對死者的尊敬[7]。此外,《周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父母和丈夫死后所用服制跟中國完全相同。但兄弟間只穿三個月喪服。信奉、供養(yǎng)佛法。妻子為丈夫守喪、兒子為父母守喪等傳統(tǒng)習俗,主要是根據家族的親疏關系,以及受中國儒家和道教的喪葬禮和喪服制度影響而形成和發(fā)展的,在《高麗史》、年代史中都有史實記錄,而且考古發(fā)現(xiàn)也提供了有力的資料。這些記載和資料表明,高麗時期,喪葬禮制度以及逐漸制度化深受中國喪葬制度的影響。
從前文分析可知,高麗時期的喪葬制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特點是實行火葬,佛教式和儒教式的喪葬制度共存,但一直延續(xù)的還是新羅以來就日?;姆鸾淌絾试岫Y,主要表現(xiàn)就是流行火葬;而五服制度和服喪制度則是儒家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方相士送葬是高麗時期喪事和儺事的有機結合,在喪葬儀式中融入儺文化的因素,方相買道車是高麗采用宋制的最突出、最明顯的一點。
除此之外,從氏族社會的祖先崇拜到封建社會的宗族觀念,各民族都對祖先有特殊的情感和強烈的歸屬感。直至當今社會,我國仍有很多地區(qū)存在家族宗祠、祖墳等。韓國也是一樣,自古以來他們都十分重視家族血緣和宗廟祠堂,于是家族墓便成了高麗葬禮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征。
高麗儺俗是完全從中國引入的,特別是驅疫和送葬這兩大儺事,在韓國更是獲得了長遠的發(fā)展。儺禮作為人們思想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局面和經濟發(fā)展情況。從高麗葬禮的一些特點可以看出,當時社會相對穩(wěn)定,人們生活有一定的保障,佛教和儒教對當時社會影響較大,統(tǒng)治者也比較鼓勵支持儺禮的發(fā)展。
韓國國土面積小,人口相對集中,是單民族國家,所以一種文化可以很好地保存?zhèn)鞒邢聛恚欢袊卮笪锊?,是多民族國家,人口流動性大,使中國的儺俗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變異和發(fā)展,最終出現(xiàn)地區(qū)差異和民族差異等特點。儺俗不僅僅是一種民俗活動,更是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的文化活動,高麗的葬儺俗反映的不僅僅是當時社會的喪葬習俗,更是當時人們的精神信仰和社會制度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