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利
蘇州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美景,更有美食。愛吃的人熱愛生活,清明假期,倘佯在縈繞著吳儂軟語的街頭小巷,品嘗最具蘇城特色的美食,方不 負(fù)這大好春光。歌謠傳唱:“姑蘇小吃名堂多,味道香甜軟酥 。生煎饅頭 殼黃,老虎腳爪絞連 ……”蘇州人講究精細(xì),小食點心,樣樣細(xì)致美味,讓食客永遠(yuǎn)存著一點回味和思念。
“篤篤篤,賣糖粥”,一條小弄堂,一個小攤子,一對老夫妻,一碗糖粥,限時限量,但是卻是蘇州名聲在外的小吃攤。為什么生意那么火?其實,原因很簡單——好吃。是老蘇州家里的味道。
在皮市街上,有一家糖粥攤超有名氣,簡直是紅到?jīng)]朋友,很多來蘇州的游客必去打卡,常常大排長隊。老人一般11∶30出攤,下午3點到5點之間就沒了,想吃要趕早!主打糖粥。100多年前的老配方、歷經(jīng)3代人、每天只賣200碗粥、排隊排斷腿、沒有固定店面、粥的粘度不稀不厚、甜味層次豐富、小圓子純手工一顆顆滾出來、赤豆糊微甜,小園子細(xì)膩不糊潤滑……
雞頭米又稱芡實,以蘇州葑門黃天蕩出產(chǎn)為佳品。雞頭米屬于小眾食材,跨過長江后,隨便找個路人甲,問問什么雞頭米,十有八九會懵。
雞頭米,又叫雞頭肉,學(xué)名芡實,國內(nèi)叫蘇芡或者南芡,為了和北芡區(qū)分。北芡是野生種,有刺的,蘇州的應(yīng)該是亞種,有紫花芡和白花芡之分,又大又嫩又好吃。
雞頭米是水生植物,蘇州的水八仙之一,和蓮子是近親,都有一張很大的葉子、都有一個骨朵、都有一層外皮。但沒有很苦的蓮心,吃起來味道也不同。
蘇州人吃"水中人參"雞頭米有很多講究。一是要吃南塘的雞頭米,質(zhì)量最好;二是買少量,一次吃完,吃的就是那帶著水的氣息的新鮮味道;三是一定要趕在中秋時節(jié)吃,一旦錯過,就只能眼巴巴地等來年的上市了。糖水雞頭米的做法非常的簡單:燒開水,放冰糖,放雞頭米,煮幾分鐘就好。
蟹殼黃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得名,是江浙地區(qū)很有名的小吃。
蟹殼黃用發(fā)酵面加油酥,填入咸甜各色的餡料,烘烤而成,吃口酥、松、香。蘇州人嗜茶,舊時茶館里,點單率最高的兩種茶點之一,即是蟹殼黃。
平江路邊的大儒巷有一個小小的餅攤,他家的蟹殼黃有肉松、芝麻等咸甜口味,剛出爐的時候,滿街飄香。
如果只能選擇一樣美食代表蘇州,那唯有蘇式湯面。蘇式湯面完全就是蘇州人性格的縮影:精致內(nèi)斂,不張揚,看似簡單平常,卻底蘊深厚。自古就是魚米之鄉(xiāng)的蘇州,不僅富裕,還是福地。自2500年前伍子胥建城以來,雖有小災(zāi)小難,但從未經(jīng)歷過屠城兵燹的浩劫。 物質(zhì)的保障,讓蘇州人有了生活更為精致的要求。一碗蘇式面,就像溫婉可人、知書達(dá)理的吳地美人,意濃情長,可與之偕老。
每個老蘇州都有自己吃面的偏好,吃法術(shù)語也非常具有蘇州特色:硬面、爛面、拌面、湯面、緊湯、寬湯、減咸、增咸、重青、免青、免油……
《舌尖2》中提到的蘇式面就是楓鎮(zhèn)大面,如今已經(jīng)成為“蘇州最紅湯面”。它的由來和六下江南的乾隆有關(guān)。
相傳,乾隆年間,一張姓店主在楓橋集鎮(zhèn)上開了一家紅湯面館。一天下午,張店主在去買作料的路上看到一位中年婦女,由于給老父買藥的錢被偷,正在傷心,張店主就把身上的錢都給了她。晚上回店后才想起第二天煮面沒有作料,郁悶之下邊喝酒澆愁邊吊高湯燒澆頭,昏沉中誤將喝剩的殘酒倒入鍋中。第二天早上起來,才發(fā)現(xiàn)未加醬油等調(diào)料的白燜肉居然噴香撲鼻,自此開始主營白湯面。有一年,乾隆下江南恰逢夏天,在游完寒山寺后路過楓橋,循香味進(jìn)店吃面,吃后連連稱好,并賜名“楓鎮(zhèn)白湯大肉面”,此后300年來,楓鎮(zhèn)大面名聞遐邇,為世人熟知。
蘇州的面館更是多的不計其數(shù),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tǒng)面館有:同得興 - 楓鎮(zhèn)大肉面,裕興記-兩面黃,瓊林閣-紅湯面,松鶴樓-鹵鴨面,陸長興 - 爆魚面 、香菇面,朱鴻興- 燜肉面、大排面 ,胥城大廈-奧灶面,陸稿薦 - 爆鱔面……
午后茶樓
一杯碧螺春
一份四碟茶點
咸甜皆有
攜二三好友
聽聽評彈
聊聊八卦
便是老蘇州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