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浩容
侯瑾的助理歡歡收到她的來電,要歡歡幫她去圖書館借幾本書。
“侯姐,怎么突然關心起師生關系了?”
“你以為我愿意??!”
侯瑾在電話里抱怨起來,她的孩子馬上要三歲了,想進的國際幼兒園要求高,父母都得參加面試。侯瑾最討厭跟老師打交道,為了孩子,不得不惡補一下。
歡歡的孩子也要三歲了,生下孩子她就北漂,一年就回家一次,每次回去孩子都不認得媽媽。手機傳來孩子的照片,這是歡歡的媽媽每天都會做的事情,但歡歡基本不回應,看了一眼就把屏幕關掉。
歡歡感覺自己的人生軌跡,從幾年前父親逝世后,就不斷走向深淵。她原先計劃在碩士畢業(yè)后,繼續(xù)考博士。但父親重病,想看女兒嫁人,歡歡為了父親,通過相親找了老公。
歡歡原先也不想生孩子,要做個丁客,卻在明明避孕的情況下懷孕,她和老公都懵了。就在懷孕期間,歡歡下定決心離開家,因為她感覺家里的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了。
母愛其實是個很難界定的名詞,就像“愛”本身,我們好像能感受到,卻又無法具體描繪它在哪里。
有很長一段時間,母愛的存在是不被懷疑的。中國自古也有一說“虎毒不食子”,或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都在強調母愛是人人皆有的天性。
從某個角度來說,母親確實具備一些特殊的能力。
比如《美國科學學院院報》(PNAS)的研究顯示,當母親聽到嬰兒的哭聲,大腦中控制語言和行動的部位就會被激活,主動抱起嬰兒。而且,當男性和女性同樣聽到嬰兒哭聲,女性的敏感程度比男性高五成以上。這都說明,女性確實天生具備保護幼子的天性。
可是,這種天性就是母愛嗎?
從產(chǎn)后抑郁癥的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部分女性在懷孕時就出現(xiàn)了抑郁的情況,并試圖想要中止懷孕。其中有10%以上的產(chǎn)后抑郁癥媽媽,在懷孕后失去照顧孩子的欲望,甚至不想見到孩子。
但我們能說,不想照顧孩子的女性就是“病”了?失去本性嗎?
不一定。有些女性可能確實是病了,比如紐約大學林大宇博士的團隊發(fā)現(xiàn)多巴胺和母鼠護仔等行動有關。
而且,抑郁癥的眾多生理因素中,多巴胺分泌異常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但有些女性并沒有神經(jīng)或大腦方面的異常,她們只是純粹的對于照顧孩子,與孩子相處缺乏興趣,甚至更喜歡沒有孩子的生活。
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有照顧幼子的欲望不能和愛劃等號,就像喜歡和愛不同。而負責任是展現(xiàn)愛的一種方式,卻也可能只是一個人基于道德感的作為而已。
可以說,母愛有兩個基準,一個是“社會性”的,一個是“社會化”的。
社會性指的是人在關系上的天性,比如親子關系。
社會化指的是人在后天環(huán)境中,逐漸習得和他人相處的各種儀式、習慣和規(guī)范。
現(xiàn)實中,并不是每個母親都喜歡孩子,也不是每個母親都愛孩子,但這可能不妨礙她們負責任。因為社會化的學習,使她們知道該怎么扮演好母親的角色。
總而言之,如阿薩特瑞安(Kira Asatryan)在《恰到好處的親密》中所言,許多人對關系往往有太多錯誤預期,這些預期又導致誤解。
對于母愛,我們若有太多不切實際的預期,把一些要母親犧牲自己的故事當成每個人當媽媽的標準,那恐怕許多媽媽都成了沒有母愛的媽媽,但這不是事實。
如家庭治療專家趙旭東教授所言:“當父母不用考試。”成為父母很簡單,好像生下孩子就行。但擁有身份,不等于能做好。
有孩子之前,雙方溝通好要不要孩子很重要。但有了孩子之后,再去想當初的決定,未免失去意義。
一旦有了孩子,盡管在社會性方面,并不具備母親的敏感度,但我們還是可通過社會化的學習,去實踐母親的責任。所以即使我們不想要孩子,卻有了孩子,我們還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讓孩子能夠順利地在我們的照顧下,成長茁壯:
電視電影中,經(jīng)常把愛過分吹捧。好像只要有愛,就能克服一切困難。但實際上,醫(yī)生動手術靠的不是愛,而是技術。同樣地,如果越是感受不到自己對孩子有愛,越是要多方吸取育兒知識,通過正確的育兒方式照顧孩子,確保孩子的成長健康。
這也有一個好處,越是科學育兒,越能避免因為不理智,對孩子過分嚴厲或寵溺所帶來的危害。
社會變革,女性在母親角色的內涵也在轉變。
許多女性同時是母親,也是職業(yè)婦女。過去母親一肩挑的養(yǎng)育方式,等于要家里犧牲一份經(jīng)濟來源,但面對現(xiàn)在的物質要求,要母親白天工作,晚上照顧孩子,過喪偶式婚姻,并不實際,同時也不符合兩性平權的意識。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盡可能利用身邊的資源,包括家人、朋友,以及不能逃脫責任的老公,一起養(yǎng)育孩子。
通過合作的方式,使個人在照顧孩子方面的淡漠,得到補充。畢竟有時母親角色的痛苦,來自伴侶或身邊人的不作為。比如對先生感到失望,連帶地也喪失與這個男人擁有孩子的愛意。
如果真的生了孩子,能做的就是把孩子照顧好,但我們需要誠實地面對自己,也讓身邊的人知道,我們的真實想法,避免自己陷入“多方作戰(zhàn)”。
努力當個盡責的母親已經(jīng)很辛苦,還要處理催促自己生二胎的公婆、根本沒經(jīng)歷懷胎和生育痛苦的老公等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更何況,你可能已經(jīng)比其他媽媽做得更好,卻仍持續(xù)過度付出。所以面對某些情感綁架或道德束縛,堅定自己的想法,也許一時讓人難以接受。長遠來看,卻能避免心力過分損耗而崩潰。
母愛不是萬靈丹。做個好媽媽,就做一個“專業(yè)的”媽媽吧。
相反地,有些媽媽雖然對子女充滿愛,卻用過度溺愛等方式養(yǎng)育孩子,反而使孩子無法自立,甚至危害社會。
無論我們因為什么原因站在媽媽的位置上,我們都有機會扮演好這個角色,培養(yǎng)身心健全的孩子,成全角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