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 要:思辨性閱讀是以思辨為導向的閱讀,是思考和閱讀的辯證統(tǒng)一?;诩毣乃急媪诵募寄?,結合學術英語閱讀的實際,學術英語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涉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材料、教學活動和師生角色五個方面。教學從認知和情感兩方面確定教學目標;通過語言和主題組織教學內容;選擇兼顧語言、思辨和信息的教學材料;組織交互類、產出型的教學活動;師生都要積極打破固化的角色定位,構建共同參與的教學氛圍。
關鍵詞:學術英語;閱讀;思辨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8 — 0168 — 03
在當今互聯(lián)網時代、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信息爆炸、知識迭代加速的現狀給英語教育帶來了挑戰(zhàn)?!洞髮W英語教學大綱》(1999)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推理和判斷、領會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的英語閱讀能力。目前,思辨力的培養(yǎng)已經被確立為我國高校英語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如果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作為教育目標,這種具有綜合性、遷移性、系統(tǒng)性的能力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益(文秋芳,2012)。作為高校英語教育的一部分,學術英語的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升學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競爭力的國際化人才至關重要。
一、思辨和思辨能力
“思辨”是critical thinking的中譯,意指“運用恰當的評價標準,進行有意識的思考,最終做出有理據的判斷”(Paul&Elder; 2006:20)。文秋芳(2009)提出思辨能力的層級理論模型,將思辨能力分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兩層,前者位于高層次,監(jiān)控并影響后者。思辨能力涵蓋認知與情感兩部分;認知部分包含分析、推理與評價三項核心技能。孫旻(2015)基于該理論模型,將這三項核心技能分解為10個分項技能。
二、思辨性閱讀能力
“思辨性閱讀”即critical reading,是一種融合思辨的閱讀取向(齊彬,2014)。閱讀是思辨力的外化表現和培養(yǎng)途徑,思辨力是閱讀的內在動因和效果參照。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辨性閱讀把閱讀和思考動態(tài)結合,體現了二者的辯證統(tǒng)一。學術英語因涉及大量的英文學術文獻閱讀,對思辨性閱讀能力的要求很高。也正因如此,將理論研究的成果與學術英語的閱讀實際結合,建構科學、有效的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對保證學術英語教學的效果,提升人才學術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三、學術英語教學中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5)要求“在通用英語課程中融入學術英語內容”,但因學術英語對英語語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要求不同于通用英語,二者在教學目標和內容組織方面需要轉型融合。教學活動安排和師生角色分配方面,也涉及固有教法和角色的轉變。學術英語怎么教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思辨性閱讀能力?筆者將從Jack C. Richards和Theodore S. Rodgers(2008)提出外語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的五個方面,即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材料、教學活動和師生角色,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教學目標
教育心理學將教學目標定義為學生通過學習應當達到的預期效果,包括認知目標和非認知目標。前者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的目標,后者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興趣和動機等情感因素。
就學術英語的閱讀而言,其認知目標涉及一個英語學術語篇的學術詞匯、語法句法和特定語篇結構的把握等,特別是語法句法。和通用英語相比,學術英語語篇的句子更長,句式更復雜,語言具有高度的客觀性和抽象性,這構成了學術英語閱讀的重點認知目標。思辨能力方面,教學應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初學術英語的思辨性閱讀能力培養(yǎng)重點應以一般級能力為目標,即“能掌握基本閱讀技能,如跳讀略讀、上下文推測意思、仔細閱讀和泛讀等?!保ㄉ虾J写髮W英語教學參考框架,2013)。此時閱讀策略教學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由針對詞匯級別,如根據閱讀目的和材料的類型調整閱讀速度、使用詞典、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看懂符號和代碼、做閱讀摘記等,逐步向句子級別過渡,如針對語言功能的話語分析和話語標記策略、通過段落主題句及標題關鍵詞等識別語段的主旨、利用圖表等視覺化線索推斷邏輯關系,最后達到較高級能力目標,即利用“自上而下”的體裁分析策略針對語篇層次理解和思辨,如區(qū)別文章的事實和觀點、識別立場、檢驗論證過程、判斷信息的真實性、片面性、組織論據形成結論等。
在非認知目標方面,作為引發(fā)并維持學習活動的傾向,學習動機應成為首要關注的目標。學習動機理論上分為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前者是由外部誘因引起,后者因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陳琦等,2007)。就學術英語思辨性閱讀而言,非認知目標的重要任務就是加強內部動機,提升元思辨能力,即對思辨過程的反思。教師通過恰當的閱讀任務,引導閱讀策略的內化,提高學術認知的同時引發(fā)積極的情感效能和自我反思,讓知識、思辨和動機形成相互影響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
(二)教學內容
Richards和Rodgers(2008)提出了教學內容的兩大組織形式:按語言組織和按主題組織。它涉及語言結構、功能和認知以及元認知策略等項目。按語言組織教學是將語言作為直接教學內容,即“為了學語言而教語言”;按主題組織教學則將語言作為間接教學內容,認為“學習者只有在用語言處理真是信息時才能成功習得語言”。
在學術英語的閱讀中,教學內容的組織形式要基于學生實際需求和教學目標選擇。如果英語語言成為學生閱讀和理解學術語篇的主要障礙,則提升認知和語言能力成為教學的首要目標。此時應按語言組織教學,優(yōu)先處理詞匯、語法、術語等語言困難,因為思辨力的培養(yǎng)要以語言能力為基礎(文秋芳等,2015)。但這并不意味為了語言能力而舍棄思辨性閱讀。事實上,教師通過恰當的閱讀任務安排和活動組織,隨著由詞句閱讀到邏輯理解再到行為反思的過程,學生的思辨力會逐步提高。另一種學術英語教學是基于主題組織閱讀內容,按學科規(guī)劃為人文、理工、社科、管理等方向,學科內既有涉及專業(yè)的核心主題,也有大學科內相關專業(yè)共通的內容。這樣的閱讀,有利于突出針對專業(yè)特有的思辨力要求的訓練。同時,又因為相關學科主題閱讀帶來的學術靈感,培養(yǎng)聯(lián)想和發(fā)散思維,形成思辨性閱讀的鏈接效應,有利于打通學科壁壘,搭建知識體系,擴大學術視野。
(三)教學材料
教學材料是教學內容的物化載體,是教學目標的具體體現(Richards & Rodgers, 2008)。學術英語思辨性閱讀要基于語言和思辨的教學目標和學生專業(yè)的實際需求,選擇英語文獻閱讀材料有三個標準值得考慮:語言、思辨和信息(王駿等,2013)。語言方面,閱讀材料應難度適中,語言表達規(guī)范,語篇模式突出主題的特點和學術文體的特征。這樣的閱讀材料有利于訓練自上而下的閱讀策略,形成宏觀把握語篇的能力;思辨方面,盡量選擇同一主題的不同觀點和立場的文章,教學中從多樣角度引導學生比較、鑒別、篩選理據,檢驗推理、評價,形成自己的結論和判斷。選擇閱讀材料一方面是為思辨性閱讀能力的提升配備好的語料,另一方面,教會學生篩檢閱讀材料也是思辨力培養(yǎng)的過程。學生自主搜索、鑒別、選擇閱讀材料的方法,有助內化其閱讀和思辨策略,強化其學習動機,提升學習的自主性。最后信息方面,學術英語閱讀材料要注意時效性和專業(yè)性。選擇反映學科前沿熱點、體現學科知識結構和行業(yè)發(fā)展的閱讀材料,閱讀思考這樣的材料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使其熟悉專業(yè)的現代的研究方法,把握行業(yè)走向,達到“提升學生學術和職業(yè)素養(yǎng)為目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5)。
(四)教學活動
教學活動是教師、學生和教學材料在課堂中的直接互動,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材料的實現,是師生角色的體現(Richards & Rodgers, 2008)。傳統(tǒng)的閱讀活動的教法多運用講解法和翻譯法,以語言知識和閱讀理解為首要目標,相比之下針對學術交流技能的訓練嚴重匱乏(孫瑜等,2012)。教學技術上,將黑板、多媒體引入閱讀教學,但操作主體多為教師,內容上也多用于文章的詞匯語法或背景知識的講解。這種教學活動內容刻板,方向上缺乏互動反饋,僅止于知識傳授,忽略了文章的學術價值和思辨價值。
針對培養(yǎng)思辨性閱讀能力的學術英語教學,其教學定位應不止于閱讀和理解語篇本身,閱讀過程中教師要設計多種活動,如示范、提問、練習、反饋等,有意識引導學生在宏觀把握語篇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和推理對語篇組織、作者立場進行評價,對文章的合理性形成自己的結論,之后檢驗并反思。教學中應多布置交互類的活動和產出型任務,如分組進行的討論、辯論、研究項目等。參與學術的過程會刺激學生輸入閱讀的質和量、逐步自主內化閱讀策略、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結論、反思思辨的過程。教學技術上也不局限于課堂板書、閱讀材料和多媒體,而應將現代互聯(lián)網技術和移動技術引入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師適時傳授并訓練其文獻檢索、閱讀分類、信息鑒別、觀點評價、資料整理等方法和技能,在實踐操作和互動中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學術素養(yǎng)。
(五)師生角色
傳統(tǒng)的閱讀活動中,教師是活動的中心,學生是被動接收者,教師掌控課堂,學生缺乏參與的機會,導致學習動機不強,課堂效果不盡如人意。
培養(yǎng)學術英語閱讀思辨力的教學模式,要求師生雙方的角色尋求積極轉變,創(chuàng)建共同參與的教學氛圍。教師和學生是教學價值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二者在教學過程中是平等的關系(陳時見,2014)。學生要樹立學術英語閱讀的主人翁意識,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地向教師反饋自己的學術閱讀訴求,如對專業(yè)和學科主題的興趣、語篇策略的困難、對教學策略的反饋、或者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的心得等,這些對教學過程的思考和反饋也是思辨力的鍛煉和體現。教師方面,面對新的學科內容,首先要更新觀念,一方面將教學重點由閱讀英語材料的表層語言知識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上;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思辨水平和業(yè)務素質,更好地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其次,要轉變教學方法,放手課堂,將灌輸式的閱讀策略講解轉變?yōu)閰⑴c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思辨潛能,以建議者、協(xié)調者的角色促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的完成。2015年國務院《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把開展參與式教學作為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抓任務之一,從國家政策上推動新型教學模式的建立。教師要順應改革的方向,積極打破固化的教師角色定位,以平等的姿態(tài)參與學術英語的閱讀活動,聽他們的分析,甚至接受他們的質疑,與學生互動、討論、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在閱讀實踐中積累思辨、研究和交流的經驗,有助于糾正被動接受和服從的思維習慣;同時也會促進師生關系良性發(fā)展,提升與情感因素相關思辨能力,如自信、動機、自我調節(jié)能力和思辨人格傾向等。
四、結語
大學英語學術轉型和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的時代需求為學術英語教學提出了的思辨性閱讀能力的課題。學術英語的思辨性閱讀,因其融合思辨的閱讀取向,除了語言能力之外還有對思維能力的要求。這就決定學術英語的閱讀不能繼續(xù)通用英語的以語言為主的教學策略,而是教會學生透過語言深入到思維層面,以批判性的視角鑒別文本的立場,挖掘語言背后的表達者的態(tài)度、社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本文基于思辨能力理論,結合學術英語教學設計的五個環(huán)節(jié),提出了學術英語思辨性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模式,為實踐教學和實證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參 考 文 獻〕
〔1〕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
2008.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Paul, R. & L. Elder. 2006. Critical Think
ing: 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 〔M〕.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11-242
〔4〕陳時見.參與式教學的內涵特征〔J〕.教師教育學報,2014(8):108-110
〔5〕齊彬,張文忠.國內高校英語教學中思辨性閱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20年述評(1994-2013)〔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4,(3)
〔6〕孫瑜、吝美麗.基于學科背景的非英語專業(yè)博士研究生英語教學模式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2,(6).
〔7〕王駿、陸軍.以英語文獻閱讀為導向的研究生英語閱讀教學研究〔J〕.外國語文研究,2016,(2).
〔8〕文秋芳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兩句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
〔9〕文秋芳.中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現狀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10〕文秋芳,孫旻.評述高校外語教學中思辨力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5,(3).
〔11〕國務院.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5/13/c_1115272337.htm.2015-07-01.
〔責任編輯:楊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