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林進健
詩歌鑒賞歷來是高考重點考查的內容,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同時對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也極具意義。因此筆者對近三年的全國新課標卷的詩歌鑒賞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入思考教學方案,以便引導學生在高考中突破自我、穩(wěn)定發(fā)揮,進一步提升詩歌鑒賞能力。
表1 全國新課標卷Ⅰ詩歌鑒賞題分析
表2 全國新課標卷Ⅱ詩歌鑒賞題分析
表3 全國新課標卷Ⅲ詩歌鑒賞題分析
近三年來全國新課標卷中選材以唐宋詩詞為主。經過調查,選入必修的古詩詞有21首,唐宋詩詞共有13首,占據了61.9%;而《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共有古詩詞30首(含推薦作品),唐宋詩詞共有22首,占據了73.3%,這也許就是唐宋詩詞受到命題組專家極度青睞的原因。不可否認,這兩個朝代是我國詩歌發(fā)展的巔峰時期,同時無論是在整體的表現手法上還是思想內容的展示上,都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尤其是唐詩,繼前人的詩歌發(fā)展后,唐人在其基礎上進行拓展,并將自己的獨特見解融入其中,另辟蹊徑,進行多方面的嘗試。2018年高考全國新課標卷Ⅰ、卷Ⅱ都選了唐詩,由此可以預見2019年在題材上繼續(xù)選擇唐宋詩詞尤其是唐詩的幾率較大。
從上表中可以發(fā)現,全國新課標卷不會避開名家名作,其中出現的詩人有李白、杜甫、王建、歐陽修、蘇軾、陸游等。這些詩人均是學生較為了解的、課本中也經常出現的,所以高中階段教師應幫助學生深入了解這些作者。當然也有學生不熟悉的,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Ⅲ的曹翰。這也就說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能一味地只關注名家、名篇,不然會導致學生落入常規(guī)思維,陷入窘境。因此,為了避免在高考中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學生應該學會拓展自己的閱讀視野,重視日積月累,提前為高考做好準備。
近三年全國新課標卷中,所選詩歌的類別涵蓋面比較廣,而這其中又以即事感懷詩居多。同時所考的都是律詩,且以七言律詩為主,五言律詩僅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出現過一次,2016年和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Ⅱ也出現了排律。這也就說明在高考語文卷中出現的詩歌類型多為以上三種。
近三年詩歌鑒賞題的考點設置有兩個特點:一是設置求全,考綱中所列的考點均有牽涉;二是有兩點不變,分別是表達技巧及思想內容。同時值得關注的是,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Ⅱ考查了詩歌的意象。在情感內容方面,近三年的詩歌鑒賞題都有一個特點:精準落實立德樹人,大力助推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育。如,2016年全國新課標卷Ⅰ既有對大唐一統(tǒng)天下、開創(chuàng)盛世的偉績的歌頌,同時也有詩人覺得太平盛世沒有機會施展才干而流露出的一絲英雄無用武之地的失落;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Ⅰ透露出一種惜才愛才的真摯感情,也表達了要為國選出真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Ⅰ敘事之中表達了身受壓抑、才志不得施展的強烈激憤,抒懷之時表達了樂觀、自勉之情;憤激之中呈現出狂放、豪邁、灑脫的形象,自勉之時猶見積極用世、奮發(fā)有為之志。
綜上可以預見,2019年將延續(xù)這三年的情感方向,把個人置于家國之中,抒發(fā)文人躊躇滿志、報效國家的愛國之情,或是歌頌國家政治清明,或是和“一帶一路”相關的邊塞詩。
高考對詩歌鑒賞的要求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為D級,難度較大。那么高中階段的詩歌教學該教給學生什么?學生又能從相隔千年的文字中得到什么?這是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讀懂文本、有效答題是詩詞教學的重點。
了解詩歌的結構章法和基本特點,對我們把握詩歌的層次內容、詩歌大意有著重要作用。
1.把握結構章法
近體詩 絕句 前兩句寫景(次),后兩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詩講究起、承、轉、合律詩 前四句寫景(次),后四句抒情(主)上闋(片)寫景(次)詞首句渲染氣氛主句寫景尾句過渡下闋(片) 承接上闋(片),表達主旨 抒情(主)
2.了解基本特點
詩歌的基本特點是情景結合:
(1)寫景與抒情(前、后內容)是對應一致的,如樂景對樂情、哀景對哀情。
(2)寫景與抒情(前、后內容)是相關、相反、相襯的,如樂景襯哀情。
1.關于“詩家語”
“詩家語”是詩人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和詩歌格律的要求對詩歌的語言所做的變形處理。古典詩歌是如何對語言做變形處理的呢?
(1)改變詞性:中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煉意,常常改變詩詞中某些詞語的詞性,以此來增強詩歌的表現力。如《野歌》中的“麻衣黑肥沖北風”,《精衛(wèi)詞》中的“朝在樹頭暮海里”,句中的“麻衣”“海里”均為名詞活用成動詞。
(2)改變詞序:詩人寫詩,有時為了強調某些意蘊,達到某種特殊的效果,或出于格律等表達的需求,會故意改變某些詞的詞序。主要體現在主語后置、主賓換位、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方面。如《野歌》中的“麻衣黑肥沖北風”,其實是“黑肥麻衣沖北風”,定語后置;又如陸游的“勢從天落銀河傾”,其實是“勢銀河傾從天落”,狀語后置;又如《精衛(wèi)詞》中的“口穿豈為空銜石”,其實是“口豈為銜石穿空”,因果倒置。
(3)語言省略:詩歌語句之間往往具有跳躍性,于是,就產生了省略現象,也就出現了空白,從而為讀者留下想象空間。古詩省略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①答話蘊含問話;②意象組合。如《精衛(wèi)詞》的首聯與頷聯,作者問,精衛(wèi)答,就是采用了一問一答的方法來寫;又如陸游的“燭光相射飛縱橫”,其實是“燭光(墨色)相射(我下筆)縱橫飛”。
2.如何讀懂“詩家語”
讀懂“詩家語”的方法很多,比如“看一看,抓一抓”(看標題,看作者,看注釋,抓詩眼,抓尾句),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
眾所周知,我國的詩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而選入高考的詩歌文本通常具有敘事性,可以透過有效信息,即題目、詩人、注解和詩句來展開合理想象,進入詩境。但同時詩歌又具有特殊性,或情節(jié)跳躍,或有違常理。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具有想象力,并且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其作用,這樣,學生才能夠設身處地地去理解詩歌的內容,并通過想象力將詩歌的情景還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進行詩歌鑒賞,把握詩歌的主旨。
《野歌》中作者在田野中放聲高歌,表達了詩人雖激憤卻猶能自勉的情懷,寄寓了詩人對未來的熱情向往。因此,學生在進行鑒賞時,首先要通過對題目的分析展開想象,揣摩詩人在野外高歌的心情;其次要對作者李賀有所了解,李賀是中唐時期浪漫主義詩人,想象豐富奇特,語言瑰麗奇峭,有“詩鬼”之稱;再次要通過對詩歌的整體閱讀,聯想作者仕途失意、抑郁感傷、焦思苦吟等生活狀態(tài),全面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理想圖景。盡管詩人為“枯榮不等”的現實而苦悶、悲憤,但仍然不忘自己的理想抱負,對未來充滿信心。通過想象,領悟、品味作者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所擁有的心情。所以,教師在進行詩歌鑒賞題練習時,應該培養(yǎng)鼓勵學生進行情景想象。
根據題材分類,中國古詩大致有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羈旅思鄉(xiāng)詩、送別懷人詩、邊塞征戰(zhàn)詩、山水田園詩、即事(景)抒懷詩等幾種類型。相同題材的詩歌,詩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為此,我們閱讀詩歌,完全可以從題材入手,取得“讀一首詩,知一類詩”的效果。明確這幾類??碱}材的大致情感,準確定位詩歌的情感基調,能確保答題方向正確,答在“范圍”內,保住應得的“基本分”。如即事(景)抒懷詩,可以整理如下:
對接教材:《無題》(李商隱)、《涉江采芙蓉》(佚名)、《一剪梅》(李清照)題材特征 內容情感 常用技法內涵(1)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2)敘事寫景的表現手法有:①虛實結合;②襯托(以動襯靜、以樂襯哀);③側面描寫的運用;④白描與細節(jié)的手法(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直抒胸臆;②展開想象,寄托情感;③借景抒情,委婉抒情標志即事(景)抒懷,指的是詩人因一事或因眼中所見引起了心中的某種感觸,于是描寫當時之事或景物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慨內容即事(景)抒懷詩的基本內容是隨意出現在身邊之事、身邊可見之景。包括思親、送友、懷鄉(xiāng)、贈人、表達人生感悟、抒寫閑情逸趣等①詩歌中包含敘事或寫景內容,重點在作者由所敘之事或所寫之景而生發(fā)的感慨之情。即事抒懷偏重于敘事,即景抒懷偏重于寫景,其重點在“抒懷”②標題往往有“即事”“即景”“抒懷”等詞情感①寄情山水,表達出對和平寧靜生活的熱愛②表現了詩人向往悠閑舒適的隱居生活的情趣③抒寫政治上的失意和對世事的感慨④對現實憤慨、不滿和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惆悵之情
附:每類詩的對接教材
1.詠史懷古詩:《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yǎng)浩)
2.詠物言志詩:《詠柳》(賀知章)、《卜算子·詠梅》(陸游)、《石灰吟》(于謙)、《望岳》(杜甫)
3.羈旅思鄉(xiāng)詩:《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灣)、《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4.送別懷人詩:《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雨霖鈴》(柳永)、《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5.邊塞征戰(zhàn)詩:《出塞》(王昌齡)、《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燕歌行》(高適)
6.山水田園詩:《過故人莊》(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維)、《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
總而言之,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種較難掌握的題目類型。要想讓學生在高考中穩(wěn)定發(fā)揮,教師除了應重視以上三點之外,還應該重視題目的有效訓練及分析;這樣,在答題時,學生就能夠做到知識與能力的有效遷移,從而從容、規(guī)范地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