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御香縹緲,英華沉浮

2018-12-15 08:55余培培
青年文學家 2018年29期
關鍵詞:董橋藝術審美散文

摘 要:本文旨在分析討論董橋的散文創(chuàng)作,基于藝術審美與現實關照兩個層面展開。從藝術審美與文化關懷角度,董橋的散文典麗精工,意境似宋元山水,行文布局縝密,修辭靈動豐饒,文體大膽創(chuàng)新。他的文章字里行間流露出晚明小品文的閑適與靜氣,以及跨越中西的文化鄉(xiāng)愁。從現實關照與哲理思辨角度,董橋的文章對機械文明、教育模式、香港政局都有討論,他早期研究馬克思的學術經歷使他的部分文章具有哲理性與思辨性。

關鍵詞:董橋;散文;藝術審美;現實關照

作者簡介:余培培(1997.9-),女,漢族,江蘇省徐州市人,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法語專業(yè)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東亞文化。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9-0-05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董橋是香港文壇的杰出散文家,學界對其作品一向褒貶不一。支持董橋的一派認為他融古今中西為一體,既野又雅,精致幽默。柳蘇于1989年4月在《讀書》雜志刊登了一篇名為《你一定要看董橋》的文章,從生平經歷、散文風格、翻譯思想、書畫收藏等方面介紹并推薦董橋。[1]之后華東師范大學陳子善教授編了一本評論集也叫《你一定要看董橋》,收錄了大陸及港臺三地學者對董橋文章的評論。 這些評論或從文學欣賞角度品評其審美功效,或從學理角度討論其文化意義,或是針對單篇散文的隨筆式賞析及由此引發(fā)的各種聯(lián)想。肖元曾把董橋與李敖的文章放在一起對比研究,結論是李敖豪放,“英雄氣短”;董橋婉約,“兒女情長”。[2]張宜琳和肖向東從創(chuàng)作內容和審美風格的差異性上觀察對比董橋與余秋雨的散文,認為董橋文章注重個人體驗,古典與西方文化特質兼具,追求唯美境界。余秋雨更像一個傳統(tǒng)的學院派學者,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文化學者特有的儀式感。[3]除此之外,喻大翔在《用生命擁抱文化—一中華20世紀學者散文的文化精神》中從現代理性的維度分析了“學、識、情”三者在董橋散文中的藝術功效以及文化寓意。

在反對董橋的聲音中,較有影響力的是馮唐的觀點。他在《你一定要少讀董橋》中說:“董橋的文字,往好了說,仿佛涂鴉癖乾隆的字,甜膩。仿佛甜點,吃一牙,有滋味。吃幾坨,倒胃口,壞牙齒?!盵4]在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趙勇看來,董橋的文字是高級“知音體”,過于掉書袋,且小資情調重。[5]同為持否定態(tài)度的評論家楊早則顯得較為冷靜,他在《你不一定要看董橋》中寫道,董橋不是任何人,任何時候都看得、學得的?!疤炔皇窍矚g趨時,或簡直無書可讀,你實在不一定要看董橋”。[6]

除了相關學者在“要不要看董橋”這個問題的爭論之外,董橋自己也分析過自己的文章。他說:“我扎扎實實用功了幾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幾十年,我計計較較衡量了每一個字,我沒有辜負簽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他講到自己在寫作時“難靜難動,難放難淺,只得追摩博雜,然后學雅,一旦博雅,則文章仿佛宋元山水,不尚細碎,點染數筆,則成格局,也有意境”。[7]

事實上,董橋的文字典麗精工、構思縝密,像是被耐心細致地雕成的一束花;同時,他的文章又流露出社會憂患意識與現實關照。此外,由于他龐大的知識儲備以及在英倫其間研究馬克思的學術背景,其散文經常蘊含哲理性與思辨性。本文即嘗試從藝術審美與社會憂思兩個層面來分析討論董橋的散文創(chuàng)作。

二、藝術審美與文化關懷

1.物象、意境與情致

董橋散文中的描寫如同他自己說的那般似宋元的山水,點染之后便有了意境。這意境似一幅古畫,有滄桑,有迷離,有經年的心事,有溫婉的情致與詩意。其間的修辭使用極妙:想象奇特豐饒,比喻瑰麗絕美,排比富有音樂性,擬人動感很強。比如下面這一段文字摘自董橋《今朝風日好》散文集的《紙月亮》一篇:

“十月威尼斯秋陽似酒,秋水似畫,蕭蕭微風吹冷了滿城一綹綹的石板路,盛夏的游人都走了,四百多座小橋漫步閑逛的大半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外地訪客而不再是游客了,他們默默探望一幢幢久違的滄桑,一塊破磚一段歷史,數灘積水數面古鏡,幾朵青苔幾幅心事;扁舟穿過“嘆息橋”下的嗚咽聲中,多少前朝的孤憤一下子隨著河邊古屋窗臺上飄下來的落紅緩緩逝去,像深情的血斑,像含恨的殘夢。老板說,十月最后幾天這里晨昏霜意漸濃:‘威尼斯鉆進被窩里冬眠了!”[8]

這段對十月威尼斯秋日風情的描寫,在詩情畫意中蘊含著很濃的文化厚重感和歷史滄桑感。把太陽比作酒,把水波比作畫,已經非常新穎奇特了,而后又把落紅比作“深情的血斑”、“含恨的殘夢”,可以說是相當的驚艷?!把摺笔酋r亮的,醒目的,“殘夢”是縹緲的、幽微的;一個深刻,一個朦朧,看似矛盾的兩個特征都被賦予了落紅這個本體,而落紅帶著“前朝的孤憤”、“久違的滄桑”一起緩緩逝去,實際上是說久遠的文化在慢慢式微:“深情的”、“含恨的”這兩個形容詞賦予文化以人的情感特質——曾經她深情凝注地用最輝煌燦爛的文明啟蒙人類,而今她含恨不甘地與現代文明漸行漸遠。此外,“一幢幢久違的滄?!敝敢蛔媒涳L霜的古橋,在董橋筆下,每一塊“破磚”都記錄著一段歷史,每一灘積水都若鏡子般映射出古時風貌,每一朵青苔都塞滿了一肚子的懷舊心事,扁舟穿過橋,正如城市穿過歷史,而“嘆息橋”下的嗚咽聲,是舊時文化隨遠古逝的時代一同失勢的悲泣。十月威尼斯霜意漸濃,實際上是昔日文化而今已沾滿風霜。結尾用輕快活潑、充滿天真的擬人,講了一個略帶傷感無奈的事實:威尼斯在冬日的被窩里要睡覺了,它何時才會再次醒來?古老城市的文明何時才能再次回春?

除卻水墨意境,滿紙煙霞,董橋的散文時常流露出一種魏晉名士之逸氣。在《中年是下午茶》這本集子中,魏晉名士氣中偶爾夾雜著江湖痞子氣,寓莊于諧,亦莊亦諧,別有一番意趣。譬如在同名散文《中年是下午茶》中,董橋寫到:

“中年是下午茶:忘了童年的早餐吃的是稀飯還是饅頭;青年的午餐那些冰糖元蹄蔥爆羊肉都還沒有消化掉;老年的晚餐會是清蒸石斑還是紅燒豆腐也沒主意;至于八十歲以后的消夜就更緲茫了:一方餅干?一杯牛奶?總之這頓下午茶是攪一杯往事、切一塊鄉(xiāng)愁、榨幾滴希望的下午?!盵9]

董橋在這里再一次給了我們驚喜。下午茶本是起源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一種非常西式的餐飲習慣,董橋卻把它加入進了以饅頭稀飯為代表的非常中式的一日三餐之中。下午茶的內容是什么呢?我們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攪熱茶、切甜點、榨果汁之類典型的西式做法,然而董橋在這里只保留了動詞,卻置換了賓語。攪的是“往事”,人處中年,青春一去不復返,然而青春的過往又總是時時被回味;切的是“鄉(xiāng)愁”,無論是否異地打拼,心中的故鄉(xiāng)怕是永遠回不去了;榨的是“希望”,即便對后半段人生走向仍舊看不分明,總要懷著希望繼續(xù)前行。董橋的幽默蘊含在類比與妙喻之中,此外他用想象與通感的方式連結了人事與茶事、人間況味與茶中滋味,此時味覺聯(lián)通的是記憶,這里有種普魯斯特的感覺在文字間流淌。

2.精致的雕琢,縝密的布局

董橋的文章不長,卻極其精致唯美,于是有評論者便說其作品雕琢氣重,不夠自然。事實上,董橋的散文確實是精心雕琢的成果,字里行間盡顯"推敲"功力。他的文字是炫技的,令人目眩的美和精致,然而寫作的過程卻并非我們想象中的文思泉涌、揮毫成墨,而實為踏踏實實地下了一番苦功夫。董橋曾經在《書窗即事》中說:“寫作如練琴,非日日苦練數小時不足以言“基本功夫”;無基本功夫者,雖情感如水龍頭一扭而瀉,究無水桶盛水,徒然濕漉漉一地水漬耳?!?/p>

至于談到藝術的自然與雕琢,在董橋看來:“六朝詩文繪畫皆不自然,卻凄美之至;芙蓉出水雖自然,終非藝術,人工雕琢方為藝術;最高境界當是人工中見出自然?!庇纱丝梢姡瓨蜃非蟮乃囆g效果就是一種如插花般的字字珠玉、華工典麗之美,藝術即雕飾,雕出自然之美來方顯匠心,董橋后期的作品文字越見古樸質典,雅而不矯,美而不膩,也顯示出他駕馭文字技巧的愈加成熟。

除此之外,董橋還極其看重謀篇布局。關于寫作的謀篇布局與創(chuàng)作技巧,董橋有一套“開槍”的理論:

“一篇小說的開頭既然寫出墻上掛一枝槍,這篇小說里遲早得有個人拿起這枝槍去開槍……易言之,小說中條條線索都該牽連綰合;故事要布局,文字也要布局,否則不成格局?!盵10]

所謂“開槍”理論,即指看到槍,拿起它開槍,聽到槍聲,每一處內容都相互勾連,層層鋪墊,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因而沒有多余的部分。董橋用這種寫小說的方式來構思散文,他文章中每一處看似散漫的閑談,實際上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共同保證了文章結構的緊密,內容上的豐富性與連貫性。以《立春前后》這本集子中的《平兒是玉蘭》為例。文章從京西大覺寺南院的兩株玉蘭寫起,接次講到了《踏莎行》詞中的玉蘭、董橋南陽老家后花園園丁手植的玉蘭、初中二年級時抄進筆記本里的玉蘭詩詞、臺灣讀書時同學小松日式宿舍前院的玉蘭、董橋在香港種的玉蘭、老穆山村鄰家的玉蘭。

之后筆鋒由玉蘭轉入平兒:“飯后老穆看到墻上掛的《平兒理妝》說:‘正巧,平兒竟是玉蘭花!”“(這扇葉)是六十年代我和杏廬、老穆逛上環(huán)冷攤偶得之妙品,工楷字字娟秀,無一敗筆,平兒名字上頭綴以‘玉蘭花三字,底下一句‘做夫人便做得過!”

到了結尾之時,因為前面做足了層層鋪墊,平兒和玉蘭兩個形象自然而然地融為了一體,平兒的倩影好像“銀燭朝天、金頸承露”的玉蘭花姿,玉蘭的細細香風中仿佛回蕩著平兒的一顰一笑。[11]

3.悠閑說與跨文化意義的鄉(xiāng)愁

董橋的散文頗具晚明小品文的氣質,輕俊靈巧,獨抒性靈,在閑適中滲透出一種高雅的審美情趣。以《景泰藍之夜》這本集子為例,里面的很多文章都在講述自己和朋友的閑時收藏。譬如掐絲琺瑯番蓮紋圓盒;王雪濤的畫作《池園清供》、《蘆塘鴛鴦》;黃秋岳的書扇小注;胡適的字;“玉堂清玩”灑金雙耳押金爐……[12]他散文中記述的活動多是吃茶、藏書、品讀詩文、玩賞花草、曲園消夏等文人雅興之事,因而讀董橋需要讓忙碌的心安靜下來,需要一種境界,一種在閑處覓得文字飄香的情懷。

此外,董橋認為文學是對生活的“靜觀”,現代人在努力建造經濟科技的大堂圣殿的同時,還應該經營出一處后花園:“讓臺靜農先生抽煙、喝酒、寫字、著述、聊天”。[13]他自稱文化遺民,在電腦鍵盤敲打文學的年代,內心依舊向往青簾沽酒、紅日賞花的幽情。董橋是懷舊的,他的散文里經常提及前朝遺事、昔人流韻。他還是一位藏書家、英國藏書票協(xié)會會員,“在倫敦舊書店里尋維多利亞時期的禁書,以及蘇格蘭紳士們別出心裁的藏書票,忍痛花四鎊錢也要買下吳丗昌的《紅樓夢探源》?!睉盐飸倥f并不等同于對新事物的抗拒,在董橋眼里,新和舊是可以平等共存、和睦相容的:“多少前朝舊宅的深深庭院里,處處是花葉掩映的古樹。房子和樹是老的;花和葉是新的。”[14]

董橋閱歷豐富,學貫中西。或許與他一直在外漂泊的經歷有關,董橋的散文中有很多鄉(xiāng)愁情愫的傾訴和懷舊情緒的宣泄,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不勝今昔的悲悼。[15]這種文化鄉(xiāng)愁更多地以一種對“精致文化傳統(tǒng)”之留戀的形式展開,不過不只針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有對西方精致傳統(tǒng)文化的深情與懷念,正如本文之前分析的威尼斯煙水迷離間氤氳著的古老文化。因此,董橋的鄉(xiāng)愁是一種文化意義上的鄉(xiāng)愁,它是跨中西文化的,雖然“始終不脫中國人的心態(tài)”,卻也“未必染上什么民族情”。[16]

《英華沉浮錄》這套叢書集中記錄了這份精致的文化鄉(xiāng)愁:白蕉的書法與寫蘭,吳之璠的竹雕筆筒,杜南發(fā)筆下的書畫因緣;所羅門王的石榴園,阿爾巴比亞青年的琴聲,波利尼西亞的海韻……在他的筆下,書畫寫意的中國傳統(tǒng)與笙歌浪漫的西方文明找到了某種相契點與共同之處,在飄逝的歲月里他們歷久彌珍,熠熠閃光。[17]

4.文體的創(chuàng)新

董橋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并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章法,而是大膽創(chuàng)新,在散文中融合了小說、議論文、書信和詩的特點。他能在散文短小的篇幅內以巧妙的方式拼貼并置人物掌故,并通過寥寥幾筆點染,豐富了文章的意境與格局。董橋好“留白”,“話只說到三分”,從而邀請讀者參與文本的詮釋,加強讀者的閱讀參與感,并增加對文本解讀的多種可能。他在《散文賞析與創(chuàng)作》中說:“散文應該是non—fiction,可是,我覺得散文要寫得好的話,要有fiction成份,不然的話,文章會很干”。在散文里加進fiction的元素,是不是杜撰,是不是無中生有,像寫小說一樣?不是。必須要有時、地、人、事,可是要怎樣把它鋪排湊合起來變成另外一片風景,這是我認為散文家應該要留意的。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每一段話都有一些小故事在內,可是你不覺得他是講故事,因為他把它融進文章里面去了。你看多了,你就會明白他的苦心。所以,我覺得將fiction和non-fiction的東西混在寫作過程之中,是值得慢慢去摸索、去試驗的。說起來好像很虛無縹緲,但卻很重要?!睆亩瓨虻倪@番話也可以看出他有意模糊小說與散文的界限,跳出文體的框架專注于自己創(chuàng)作文章時的需要。[18]

也有評論者認為,“董橋散文的結構恰似中國園林,步移景換,曲徑通幽,別有洞天。董橋為文像造園,注重‘借和‘用,其文字往往既自成一景又幫襯、通聯(lián)、呼應他景,而又不傷其天然趣味?!倍瓨颉耙撇綋Q景”的畫面切換模式是由于他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典故信手拈來;另一方面他在文體上又自成一家,把小故事融進了散文中,思想蘊在留白處。董橋用詩文造出了自己的“紙上園林”,如他自己所說:“飽讀紙上園林,可以讀出自己胸中的園林,世人真不必多事造園了!”[19]

三、現實憂慮與哲理思辨

1.靜觀的固執(zhí)與異化的人

董橋筆下的儒古之秀魏晉之風總讓我們錯覺他有些脫離時代,仿佛生活在紅塵之外。然而他其實一直以清醒的頭腦敏銳地觀察著這個燈紅酒綠、物欲膨脹、精神枯萎的時代:政治與商業(yè)同謀,經濟向生態(tài)侵襲,與此同時是個人信仰的缺失與社會價值觀的崩塌,現代科技建造了一個急促不安的、冷冰冰的標榜機械文明的時代。董橋主編《明月》,是希望用文字的力量深入社會文化肌理,幫助現代人解決精神上的困惑,以一種“靜觀的固執(zhí)”,給一個人心糙魯的時代注入一些精神養(yǎng)料。

董橋散文中的悠閑,也是用來幫助圍困在圍墻內的現代人實現心靈的短暫休憩與逃逸。他寫道:“現代人身在城中,心在城中,殊難培養(yǎng)層次太高深的文化品味;但是,培養(yǎng)求知的興趣,多少可以擺脫心中的圍城?!盵20]物質生活的豐富并不意味著精神生活的充實,相反地,機器與快節(jié)奏的生活不斷地攫取壓榨現代人的生存空間,商業(yè)社會以“交換價值”來評定一切,漠視個人的道德與文化修養(yǎng),從而導致人與人關系網絡的畸形。董橋文章中的閑情逸興透露出一種高貴的文化審美,于他而言,消閑是一種反抗人心被外物異化的方式,是對人自身主體性的回歸。[21]

2.教育與兒童

董橋在散文中也流露出對香港教育體制的不滿。比如《在玻璃杯子里的教育》時,他這樣描述孩子的教育現狀:

“孩子每天的功課實在太忙。孩子忙著咀嚼不像糖果的加減乘除。孩子忙著拼湊不經深解的句子。孩子對著分數流口水。孩子的血輸給了老師貪婪的紅筆。孩子要救贖‘萬?,斃麃啞@蠈嵳f,孩子沒有剩余的興致去長豆芽。”[22]

這里董橋用幽默詼諧的筆法揭穿了教育體制扼殺孩子天性的事實。功課、試卷、分數,孩子沒有時間去過屬于他們的天真快樂的童年,孩子沒有精力去發(fā)展對世界的好奇心,標準化的教育模式讓孩子的世界變得失血與貧乏。

在《新聞》中董橋記下了老師與學生的對話:

“老師說:‘你又忘了帶鋼筆上學了,好意思嗎?不帶槍上戰(zhàn)場的人你把他叫做什么?學生大聲說:‘將軍!”[23]

讀罷令人不禁莞爾。在董橋機智風趣的筆下,孩子的單純可愛躍然紙上。那打破常規(guī)、調皮天真的回答是超出成年人的思維定式之外的,卻又是最真實的、對世界最直觀的感受,絲毫沒有成人世界的呆板與死氣。

在《生態(tài)學與兒童》中董橋寫道:

“在香港,我們應該關懷的不是春天變得寂靜,而是我們的兒童是不是聾了,啞了,近視了,沉默了。我們應該過問的是學校里的老師是不是把太多的死學問,倒進兒童們太小的腦袋里去。

一位杰出的生物學家認為,‘生態(tài)學的第一法則,就是第一樣東西,和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有關系?!堵槿覆粧佀榧垺防锩?,一再向兒童們強調一物有一物的長處:一朵花一瓢水,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這種鼓勵兒童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命意義的動機,恐怕正是一般教科書和學校教育所忽視的課題?!盵24]

這里講的是教育的方式?!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兒童的教育不應當是死知識的灌輸,而應該讓他們從真實的生活中學習知識,去感受體悟生命意義的動機,由行而知,知行合一。

簡言之,教育如果過于死板,過于程式化,就會抹殺兒童的天性,磨滅他們的好奇心與想象力。真正有益的教育應當順應自然,順應人的天性的發(fā)展,而不是把成人世界里的那一套規(guī)矩與現成的知識,填鴨式地一并塞給孩子,教育不是標準化的成品制造,我們不需要流水生產線,教育的目的在于啟發(fā)孩子們對知識的興趣、對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讓他們真正成長為有獨立思考能力、不人云亦云、敢于探索的獨立個體。

3.馬克思與香港1997

董橋曾經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圖書館里研究馬克思主義,也讀過馬克思、恩格斯的許多著作。他非常欣賞馬克思的寫作時的論述風格與文章建構布局的方式,同時也深受其影響。他曾在《馬克思先生不在樓上》中寫道:

“馬克思憑自己獵涉博雜,記性特好,寫文章引用別人的作品懶得再去翻查原書,但求套入自己的行文里可以天衣無縫。此外,馬克思主觀極強,寫文章‘霸氣相當重,為了充實自己的推論,往往把別人的作品宰割成片,一片一片鑲進自己的理論架構里?!盵25]

董橋在一些直接或間接分析社會政治的文章中也采用過馬克思的這種“割”與“鑲”的行文方式,將看似全然不同的內容貌合神離地相融,由此產生出新的涵義。例如,他引用魯迅的名句“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棗樹不是魯迅看到的棗樹》)來講一國兩制政策在落實過程中要切實關注人民利益;他引用范成大的詩題“起居飲食皆以墻外人物之聲為節(jié)”(《皆以墻外人物之聲為節(jié)》)來講密特朗總統(tǒng)在制定科技政策時對社會民生與經濟發(fā)展的考量。[26]董橋還從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集句”,“替”馬克思寫下了《馬克思先生論香港的一九九七》。歷史的穿越和拼接在董橋筆下竟不顯得違和,我們一方面由此看出馬克思對董橋的影響之深,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董橋對社會政局的密切關注以及充滿社會責任感的現實批判。另外,董橋還寫過諸如《辯證法的黃昏》,《櫻桃樹與階級》,《槳聲燈影里的三段論》之類的文章,“辯證法”、“階級”、“三段論”分別從屬于哲學、政治學和邏輯學的范疇,這也給他的部分文字添上了一層哲學性與思辨性的色彩。

四、結語

董橋知識淵博,學貫中西,他的散文感性與理性兼具,有舊時古人的儒雅之風,亦有對現實不滿的不平之氣。從藝術文化欣賞的角度來講,董橋散文中的意境似宋元山水,點染數筆,便成格局;修辭新穎靈動,尤擅使用妙喻;布局縝密,精雕細琢。他提倡悠閑與古意,懷念古時文化,講求“靜觀的固執(zhí)”;他大膽創(chuàng)新文體,作品中體現出橫跨中西的文化格局。從現實關照與哲理思辨的角度,他反感機械文明導致的精神糙魯與人的異化,他提倡教育要從兒童天性出發(fā),而不是如流水線上的成品制造。他關注香港政治格局,早年研究馬克思的學術經歷使他的部分文章具有哲理性與思辨性。

注釋:

[1]柳蘇. 你一定要看董橋[J]. 讀書. 1988(4).

[2]陳子善編. 你一定要看董橋[M]. 文匯出版社.1997.

[3]張宜琳、肖向東. 文化悟性與藝術審美——董橋與余秋雨學者散文比較談[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9).

[4]馮唐. 你一定要少讀董橋. 新浪專欄. 2016.08.08.

[5]北師大教授談董橋:他掉書袋如高級“知音體”.羊城晚報. 2013.03.18.

[6]蔡曉濱. 我為什么要看董橋——讀關于對董橋散文的評析[J]. 走向世界. 2010(26).

[7]郭紅輝. 香港文學中的歷史記憶與跨文化經驗 ——董橋散文個案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8]董橋. 今朝風日好·紙月亮[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9]董橋. 董橋文字集·中年是下午茶[M]. 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

[10]董橋. 人間書——靜觀的固執(zhí)·槍·開槍·槍聲[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11]董橋. 立春前后·平兒是玉蘭[M]. 海豚出版社. 2013.

[12]董橋.景泰藍之夜[M]. 海豚出版社. 2012.

[13]劉小新. 董橋散文略論[J].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1).

[14]楊蕓蕓. 論董橋散文創(chuàng)作的二重性[D]. 華僑大學 2008.

[15]孫寶元. 精致文化傳統(tǒng)的懷舊者[J]. 當代文壇. 1997(01).

[16]孫寶元. 精致文化傳統(tǒng)的懷舊者[J]. 當代文壇. 1997(01).

[17]董橋. 英華沉浮錄[M]. 香港明窗出版社. 1998.

[18]林曦云. 精致文化中的董橋散文[D] 福建師范大學. 2007.

[19]林曦云. 精致文化中的董橋散文[D] 福建師范大學. 2007.

[20]董橋. 人間書——靜觀的固執(zhí)·說品味[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21]林曦云. 精致文化中的董橋散文[D] 福建師范大學. 2007.

[22]楊蕓蕓. 論董橋散文創(chuàng)作的二重性[D]. 華僑大學 2008.

[23]同上.

[24]董橋. 人間書——靜觀的固執(zhí)·生態(tài)學與兒童[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25]陳子善編. 你一定要看董橋[M]. 文匯出版社.1997.

[26]同上.

參考文獻:

[1]董橋. 今朝風日好[M].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董橋. 董橋文字集[M]. 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

[3]董橋. 人間書——靜觀的固執(zhí)[M].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4]董橋. 立春前后[M]. 海豚出版社. 2013.

[5]董橋.景泰藍之夜[M]. 海豚出版社. 2012.

[6]董橋,陳子善. 董橋序跋[M]. 古吳軒出版社,2004.

[7]董橋. 英華沉浮錄[M]. 香港明窗出版社. 1998.

[8]陳子善編. 你一定要看董橋[M]. 文匯出版社.1997.

[9]柳蘇. 你一定要看董橋[J]. 讀書. 1988(4).

[10]馮唐. 你一定要少讀董橋. 新浪專欄. 2016.08.08.

[11]北師大教授談董橋:他掉書袋如高級“知音體”.羊城晚報. 2013.03.18.

[12]蔡曉濱. 我為什么要看董橋——讀關于對董橋散文的評析[J]. 走向世界. 2010(26).

[13]郭紅輝. 香港文學中的歷史記憶與跨文化經驗——董橋散文個案分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14]張宜琳、肖向東. 文化悟性與藝術審美——董橋與余秋雨學者散文比較談[J]. 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9).

[15]許蕓潔. 唯有清香似舊時: 董橋散文隨筆集讀后[J]. 圖書館雜志. 2011(4).

[16]徐廣華. 濃厚的古典情懷豐富的文化底蘊——董橋散文的文化鄉(xiāng)愁[J].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7(03).

[17]劉小新. 董橋散文略論[J].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01).

[18]孫寶元. 精致文化傳統(tǒng)的懷舊者[J]. 當代文壇. 1997(01).

[19]林曦云. 精致文化中的董橋散文[D]. 福建師范大學. 2007.

[20]楊蕓蕓. 論董橋散文創(chuàng)作的二重性[D]. 華僑大學.

猜你喜歡
董橋藝術審美散文
散文兩篇
散文兩章
董橋的南洋懷舊敘事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意大利歌劇的發(fā)展
電視綜藝節(jié)目主持藝術審美風格探微
傳統(tǒng)民居裝飾在現代環(huán)境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淺析BJD人偶的藝術性
英華沉浮,字斟句酌
文人的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