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朝瑜,許良忠
(青島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山東青島 266042)
萘二酰亞胺類化合物具有光穩(wěn)定性好、斯托克斯位移大、熒光強等特點,是一種應用廣泛的中間體[1]。其在聚合物[2]、光盤記錄材料[3]、光物理偶聯(lián)劑[4]、核酸插層劑[5]、DNA光切割[6]、熒光二向色性染料[7]以及在紡織、造紙、塑料和涂料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此外,萘二甲酸酐是第1個化學解毒劑,可以對主要的禾本科植物提供不同程度的保護以減輕除草劑的藥害[8-9]。萘二酰亞胺類衍生物可以作為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使用,有關專利曾報道過萘二酰亞胺類化合物及其鹽類作為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的應用[10]。
根據(jù)活性基團拼接原理,將萘二酰亞胺類化合物與天然殺菌劑肉桂酸[11]反應得到萘二酰亞胺取代的2,4-二氯肉桂酸乙酯,并探討其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活性和抑菌活性,以期成為一種促生根、增產(chǎn)效果好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同時兼具抑菌活性。該化合物已申請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zhí)?01710018080.7)。
顯微熔點儀(X-4型,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核磁共振儀(Bruker Avance 500 MHz型,德國布魯克公司);旋轉(zhuǎn)蒸發(fā)儀(RE-52C型,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循環(huán)水式真空泵(SHB-D型,鄭州予華儀器制造有限公司);實驗室分散砂磨機(SDF 400型)。
主要試劑有:2,4-二氯肉桂酸、氯化亞砜、乙醇胺、1,8-萘二甲酸酐、甲苯、冰醋酸、N,N-二甲基甲酰胺(DMF);胺鮮酯原藥(diethyl aminoethyl hexanoate,DA-6),鄭州信聯(lián)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上藥品均為分析純。
萘二酰亞胺取代的2,4-二氯肉桂酸乙酯(化合物Ⅰ)的合成路線如圖1。
圖1 合成路線
1.4.1 2,4-二氯肉桂酰氯(Ⅲ)的合成
在150 mL三口燒瓶中加入21.7 g(0.10 mol)2,4-二氯肉桂酸(Ⅱ)、適量甲苯、17.85 g(0.15 mol)氯化亞砜,攪拌下滴入2滴DMF,室溫攪拌10 min后,升溫回流約2 h,TLC監(jiān)測至反應完全。減壓蒸餾脫除過量的氯化亞砜和溶劑,得到淺黃色油狀液體中間體Ⅲ。其質(zhì)量為21.8 g,收率為92.5%。
1.4.2 2-(2-羥基乙基)-1H-苯并[噠]異喹啉-1,3(2H)-二酮(Ⅵ)的合成
在150 mL三口燒瓶中分別加入19.8 g(0.1 mol)1,8-萘二甲酸酐、6.1 g(0.1 mol)乙醇胺、6.0 g(0.1 mol)醋酸和100 mL水。升溫至回流,反應約5 h后,TLC監(jiān)測反應完全。冷卻至室溫,抽濾,濾餅用清水洗滌至中性。烘干得淡黃色晶狀固體中間體Ⅵ。其質(zhì)量為22.7 g,收率為94.2%。
1.4.3 3-(2,4-二氯苯基)丙烯酸-2-(1,3-二氧代-1H-苯并[噠]異喹啉-2(3H)-基)乙酯(Ⅰ)的合成
在150 mL三口燒瓶中分別加入12.05 g(0.05 mol)中間體Ⅵ和80 mL甲苯,升溫至回流,回流攪拌條件下滴入12.87 g(0.055 mol)2,4-二氯肉桂酰氯?;亓鞣磻s4 h,TLC監(jiān)測反應至完全。將反應液冷卻至室溫,抽濾。濾餅用異丙醇重結晶后,得白色固體目標化合物Ⅰ。其質(zhì)量為19.76 g,收率為90%,熔點為143~145℃。
1H NMR(500 MHz,DMSO-d6),δ:8.49(d,J=7.1 Hz,2H,Ar-H)、8.44(t,J=7.5 Hz,2H,Ar-H)、7.91(d,J=8.6 Hz,1H,CH)、7.86(t,J=7.8 Hz,2H,Ar-H)、7.72(d,J=15.8 Hz,1H,Ar-H)、7.67(d,J=2.2 Hz,1H,Ar-H)、7.43(d,J=8.5 Hz,1H,CH)、6.63(d,J=16.0 Hz,1H,Ar-H)、4.49 (t,J=5.5 Hz,2H,CH)2、4.42(t,J=5.5 Hz,2H,CH)2。
13C NMR(126 MHz,DMSO-d)6,δ:167.40、160.94、138.53、137.90、135.84、134.83、134.62、132.74、131.18、129.96、129.83、128.88、128.62、123.47、122.52、121.93、62.03、58.25。
1.5.1 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活性
挑選籽粒大小均勻、飽滿的小麥種子,將種子置于質(zhì)量分數(shù)為29%的雙氧水中浸泡5 min,以殺菌消毒,然后將其放于燒杯中用蒸餾水浸種8 h。每組50粒種子,每個濃度3次重復,將處理后的種子均勻置于放有2層濾紙的培養(yǎng)皿(9 cm×1.5 cm)中,每個培養(yǎng)皿中盛有5 mL待測稀釋藥液,種子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將培養(yǎng)皿放入恒溫培養(yǎng)箱中25℃保溫催芽處理,期間定時加入蒸餾水保持濾紙濕潤。以胚芽長度約至種子長的1/2為發(fā)芽標準,處理48 h后統(tǒng)計各培養(yǎng)皿中種子的發(fā)芽率[12]。選擇根長相同的發(fā)芽種子,移植到裝有瓊脂培養(yǎng)基的小燒杯中,每組種植20粒種子,每個處理3次重復,于25℃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當清水對照組中小麥根生長至燒杯底部時,分別測量藥劑處理組小麥種子的主根和側(cè)根的長度、數(shù)量以及莖高[13]。以相同質(zhì)量濃度的胺鮮酯和清水為對照。
1.5.2 抑菌活性實驗
供試病原菌:小麥紋枯病菌,從山東平度、山東鄒平、河南開封等地冬小麥田采集小麥紋枯病病株,經(jīng)分離、純化后得到禾谷絲核菌(R.cerealis)?;ㄉ职卟【–ercospora arachidicola),病株采集于山東滕州春花生地,采用文獻[14]方法進行分離、培養(yǎng)、純化、鑒定、保存得到。黃瓜枯萎病菌(尖孢鐮刀菌黃瓜專化型,F(xiàn)usarium oxysporumsp.Cucrmerinum)、蘋果輪紋病菌(Botryospuaeria berengerianaf.sp.Piricola)為青島科技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實驗室保存菌種。水稻惡苗病菌,病株采集于山東臨沂水稻田,按照文獻[15]方法純化得到藤倉赤霉菌(Fusarium fujikuroi)。西瓜炭疽病菌,病株采集于山東高密夏季瓜田,經(jīng)實驗室分離、提純后得到純化菌種,通過致病實驗確定為瓜類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采用菌體生長速率法進行測定。將一定量藥劑溶解在適量N,N-二甲基甲酰胺中,用乳化水稀釋至1 000 mg/L,在無菌條件下吸取1 mL藥液注入培養(yǎng)皿中,加入9 mL PDA培養(yǎng)基,搖勻后制成100 mg/L含藥平板,以添加1 mL滅菌水的平板為空白對照。用直徑4 mm的打孔器沿菌絲外緣切取菌盤,移至含藥平板上,每處理重復3次。將培養(yǎng)皿放在(24±1)℃恒溫培養(yǎng)箱內(nèi)培養(yǎng),72 h后調(diào)查菌盤擴展直徑,求平均值,計算相對抑菌率。
目標化合物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活性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化合物Ⅰ的不同質(zhì)量濃度處理對小麥種子發(fā)芽均具有促進作用,優(yōu)于對照藥劑胺鮮酯。隨著化合物Ⅰ質(zhì)量濃度的增加,小麥種子的發(fā)芽率先增加后減小,當質(zhì)量濃度為20 mg/L時,種子發(fā)芽率達到最高值92.7%,發(fā)芽促進率達到38.8%。
表1 對小麥種子生長的調(diào)節(jié)活性
化合物Ⅰ浸種能夠明顯增加小麥主根、側(cè)根和莖稈的長度,但呈現(xiàn)出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的規(guī)律。當質(zhì)量濃度為30 mg/L時,化合物Ⅰ對小麥根、莖的生長促進效果最佳。與相同質(zhì)量濃度的胺鮮酯相比,化合物Ⅰ對小麥主根、側(cè)根、莖高的生長促進效果更好。
抑菌活性實驗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化合物Ⅰ對小麥紋枯病菌、黃瓜枯萎病菌、花生褐斑病菌、蘋果輪紋病菌、水稻惡苗病菌和西瓜炭疽病菌均具有抑制效果,且對病菌的抑制效果隨著質(zhì)量濃度的增加而提高。當質(zhì)量濃度為100 mg/L時,化合物Ⅰ對小麥紋枯病菌的抑制效果尤為明顯,相對抑菌率達到93.0%。
該新型萘二酰亞胺取代的2,4-二氯肉桂酸乙酯化合物Ⅰ的合成路線簡單,原料易得,且具有較好的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活性及抑菌活性。初步室內(nèi)實驗結果顯示,目標化合物能促進小麥種子發(fā)芽,促進小麥根、莖生長。抑菌活性實驗結果表明,目標化合物對小麥紋枯病菌、黃瓜枯萎病菌、花生褐斑病菌、蘋果輪紋病菌、水稻惡苗病菌、西瓜炭疽病菌等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在質(zhì)量濃度為100 mg/L時,化合物Ⅰ對小麥紋枯病菌的抑制率達到93.0%。因此,該目標化合物兼具生長調(diào)節(jié)與抑菌活性,具有實際應用與開發(fā)價值。
表2 抑菌活性實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