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把高血壓歸結于肝腎問題,輕的叫“肝陽上亢”,重的叫“腎虛陽亢”。很多降血壓的中藥都具有調肝或養(yǎng)腎的作用。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教授日本順天堂大學內科準教授
汪先恩
降壓藥品種越來越多,銷量越來越大,但高血壓病患者卻有增無減,有的專家還強調降壓藥不能停,現實中降壓藥被濫用,其副作用引起藥源性疾病成為社會問題,有必要對高血壓病的防治進行反思。
有位62歲男性律師,下肢浮腫久治無效,健忘寡語,思維模糊,被疑為認知(癡呆)癥,并伴頭昏眼花,腰背酸痛,心悸無力,尿頻尿漏,手指發(fā)麻等諸多癥狀而不能工作。5年前診斷為高血壓病,服用降壓藥,不適癥狀逐漸增多。面診得知每天服用36片藥物,其中4種降壓藥,按脈便知并無明顯動脈硬化。于是建議只留下一種降壓藥以防反跳,停用其他藥物,用調整代謝循環(huán)體制的決明精等中藥制劑替代,一個月后浮腫消失,健忘改善,經歷一年,停止用藥后,諸癥消失,血壓恢復正常。該例下肢浮腫等癥狀,實際是降壓藥引起的。
降壓屬西醫(yī)對癥處理。降壓藥種類很多,基本上是把人體看成一個機械的循環(huán)裝置,通過雙氫克尿塞等利尿藥以減少液體總量,通過氨氯地平等鈣離子拮抗劑、抑制心臟以減輕泵的力量,通過代文、阿替洛爾、卡托普利等直接或間接擴張血管而增加容量以減輕壓力。毫無疑問,這些藥能降血壓,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及病因。
血壓調節(jié)關鍵在肝腎。中醫(yī)學把高血壓歸結于肝腎問題,輕的叫“肝陽上亢”,重的叫“腎(陰)虛陽亢”,非常有道理,很多降血壓的中藥都具有調肝或養(yǎng)腎的作用?,F代醫(yī)學認為,血壓上升包括精神途徑和組織途徑。精神興奮時,腎上腺髓質便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引起心跳和呼吸加快,同時血壓上升;腎臟如果血流量低,腎臟的細動脈附近的腎小球球旁細胞,便釋放叫“腎素”的蛋白水解酶。腎素迅速啟動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使血壓持續(xù)升高。腎素把血管緊張素原,變成強烈收縮血管的血管緊張素,而血管緊張素原產生于肝臟。此外,多種升壓物質的滅活也與肝臟相關。如果肝臟代謝障礙,導致腎血管血流障礙,即使全身處于血壓正常或增高狀態(tài),也會誤認為缺血而發(fā)出升高血壓的指令,發(fā)展到腎炎、動脈硬化、腎硬化時,尤為顯著。
血壓值應個體化。有些人本來無不適,但體檢后被定位高血壓而要求服降壓藥,以至渾身難受。其實血壓正常值是由一些有話語權的專家制定的,不可全信。以前說高壓低于160/90毫米汞柱就算正常;1993年修改為140/90毫米汞柱,此后又不斷下調。正常值本身不一定正常,各人有各人的合適血壓,以身體舒適度和功能狀態(tài)而定。
高血壓有真假。許多人恐懼疾病,到醫(yī)院就緊張,醫(yī)生診療時更緊張,血壓會升高,叫“白衣高血壓”,這種屬假高血壓。避孕藥、皮質激素、甘草制劑、布洛芬等消炎鎮(zhèn)痛藥、可卡因、安非他明、促紅細胞生成素、環(huán)孢菌素等可引起藥物性高血壓,大多數停藥可恢復。
宜標本兼治。醫(yī)源性高血壓,應當停止使用導致高血壓的藥物;甲亢等疾病并發(fā)的二次高血壓,主要治療原發(fā)??;原發(fā)性高血壓,往往是不良生活習慣或加上遺傳因素引起的肝腎機能障礙,宜標本兼治,重點在改善生活習慣和體質,可并用降壓藥,穩(wěn)定后可減停或臨時服用,部分不能恢復血壓自我調節(jié)的,也應遵行用少用精的原則。倍他樂克等β受體阻滯劑降壓藥,停藥后會反跳,不必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