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艾伊·奎·阿爾馬是非洲杰出的散文體作家,也是第一位描寫?yīng)毩⒑蠹蛹{社會現(xiàn)狀的先驅(qū)作家,在當代非洲文壇、乃至世界文壇都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美好的尚未誕生》一文中,他以冷靜的旁觀者的身份,不僅塑造了雖生猶死的小人物的形象,點明了獨立后加納腐敗的社會現(xiàn)狀,還揭示了新的領(lǐng)導人已淪為后殖民時期新的資本利益的輸送者,為人們了解獨立后的非洲提供了詳盡深刻的多元視角。
關(guān)鍵詞:阿爾馬 《美好的尚未誕生》 后殖民
在非洲當代的英語小說家中,加納的艾伊·奎·阿爾馬(Ayi Kwei Armah)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聲名鵲起。阿爾馬才華橫溢,思想深邃,評論家對其作品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他的八部長篇小說和眾多的短篇小說,多涉及獨立前后的非洲,筆觸深入市井民間,對人們了解和研究當代非洲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也為人們了解獨立之后的加納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阿爾馬早年曾發(fā)表過一些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直到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美好的尚未誕生》(The Beautyful Ones Are Not Yet Born)于1968年在美國出版后,他開始進入人的視野,受到人們的廣泛關(guān)注,亦促使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關(guān)心獨立后非洲國家的實際狀況,時至今日,該小說仍是非洲后殖民主義的經(jīng)典之作?!睹馈烦霭婧?,因其創(chuàng)造了與媒體宣傳相反的形象,加上大膽的描寫和豐富的想象力,從一問世就得到了評論界的青睞。小說沒有連貫的情節(jié),既是對黨政官員腐敗墮落的譴責,更是體現(xiàn)正直善良的普通人在政治和經(jīng)濟的雙重壓迫下的無所適從,帶有強烈的政治和后殖民意味。
一、后殖民時期小人物的掙扎與彷徨
《美》的故事背景是在加納主要的海濱城市塞康蒂-塔科拉迪,時間是1965年的受難周至1966年二月二十五日,影射了加納第一共和國、第一任總統(tǒng)恩克魯瑪被推翻的日子。小說文筆樸實簡潔,讀者能身臨其境地體會到小說主人公生存之地的難聞氣味和痛苦,小人物的掙扎與彷徨在書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主人公沒有名字,通篇都以簡單稱謂的“那個人”(the man)進行指代。“那個人”和他的家庭處于為生存而掙扎的困境:既要同貧窮作斗爭,又要同嚴重的犯罪和富裕的生活作抗爭。主人公只有中等文化,在鐵路調(diào)度室上班,權(quán)力不大,但也有人上門行賄。周圍的人都在利用職務(wù)之便中飽私囊,可主人公尚懷有良知和美好的品格,不愿與他人同流合污。書中用糞便象征加納的腐敗狀況,不僅政府無能,官員腐敗,而且行賄受賄已成常態(tài),所以主人公抵制貪污腐敗的行為,并不會讓他的美德受到稱贊和獎賞。他的妻子和岳母譏諷他,認為他是笨蛋,那些世故的人嘲笑他,說他死板,不知變通,故意找茬。在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社會中,主人公備受煎熬,可他的朋友庫松(Koomson),不僅長袖善舞,左右逢源,還懂得和光同塵,識時務(wù)者為俊杰,最后竟然官運亨通,從一個碼頭工人搖身一變?yōu)檎块L。后來因軍事政變,庫松的職位被罷免,在主人公的幫助下才得以逃出生天。[1]92在小說的結(jié)尾,小人物的掙扎與彷徨似乎都得到了圓滿地解答,善良淳樸、品德高尚的主人公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美好的尚未誕生》無疑是一部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寓言性的作品。
仔細研讀小說便可發(fā)現(xiàn),書中的人物各有其現(xiàn)實寓意。小說主人公“那個人”代表了受教育的一類人,而庫松則代表了腐化的、未受教育的那一類?!澳莻€人”也是加納普通人的代表,被迫過著上頓不接下頓的生活??死秩R·奧岡貝桑(Kolawole Ogungbesan)在《〈美好的尚未誕生〉的象征和意義》一文中, 從小說的象征和隱喻對文本進行了解讀,他表示為了更好地理解阿爾馬超凡的想象力,有必要對小說的象征和象征結(jié)構(gòu)進行深入的理解,他還認為人物令人費解的行為標志著對社會的逃離。[2]93-110而查理·拉森(Charles Larson)將阿爾馬的小說與美國黑人小說家拉爾夫·艾里森的《隱形人》(Invisible Man)作了對比,指出艾里森的主人公是逐漸意識到自己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而《美》里的主人公則是始終清楚地意識到在自己所處的社會里,道德已經(jīng)淪喪,其他人把良心和惡魔作了交換,只有他自己還在堅持這一美好的品質(zhì)。[3]258
小說的另一個重要人物“老師”(Teacher),他和“那個人”一樣,憎惡加納獨立后的腐敗的社會,且不認為有擺脫腐敗的希望,因此選擇遠離社會,隱居遁世?!袄蠋煛钡拇嬖谠谛≌f中有雙重作用,即結(jié)構(gòu)性和意義性。就結(jié)構(gòu)性而言,其作用是為那個人的進退兩難提供支持和可信性,而其意義性則與那個人在小說中所肩負的意義有關(guān),即為那個人所處的窘境提供庇護之所,幫助并確保那個人找到自己的位置。小說開端里的汽車售票員和結(jié)尾處的警察代表了國家的行政當局,市民則被描述為遭受苦難的夢游者、做夢的人,也是售票員和警察竊取財富的對象,這象征了國家的行政人員從普通民眾身上的剝削。
阿爾馬小說的主要女性人物有二,一是主人公的妻子厄約,二是瑪藍。厄約代表了家庭,其對物質(zhì)的渴望迫使“那個人”忘記自己的夢想,她看不起丈夫,覺得他不能給家庭帶來精美的食物、奢侈的生活。她把丈夫比作嘻嘻嘟嘟鳥,諷刺他拒絕受賄是膽小怯懦,故作姿態(tài)。她把腐敗比作開車,并以庫松敢開車為例開導丈夫,勸他放大膽子接受賄賂。主人公曾向老師抱怨說:
“老師,我的妻子一步步向我解釋生活就如同許多道路:有長有短,有寬有窄,有陡有平,各種樣子都有。接下來,她讓我知道人生就像在路上開車。她告訴我,想要走得遠,就要開得快。然后她問我,怎么稱呼那些不敢開快車或者完全不開車的人。我沒給她答案,可她還沒完。她說,縱然會發(fā)生意外,但是對意外的恐懼絕不會阻止人們開車,喬·庫松就學會了開車?!?(筆者譯)
由此可見,小說諷刺了諸多腐敗行為,譬如賄賂,職權(quán)濫用職權(quán)(亞伯尼歌倒賣汽油卻從未被抓),欺詐(購船事件),走私(酒類等奢侈品),迷戀西方的心態(tài)(厄約和庫松的妻子埃斯特拉崇尚舶來品,以及國內(nèi)一些人滑稽的取名和發(fā)音方式),政府的瀆職(骯臟、赤貧等問題),這一切都與奢華富裕的“新白人”(黑人掌權(quán)者)和新殖民者(所謂的“自己人”)形成了極大的對比。
書中的另一個女性人物瑪藍,戀上了有領(lǐng)袖魅力的政客,希望他能帶領(lǐng)大家走上幸福的道路,讓國家變得美好,避免歐洲殖民者的不公平之處,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對方不過走上了與之前的殖民者相同的道路,失望之余,自己也陷入瘋癲。從這一角度,可以窺見小說所傳達的思想,即這些所謂的政治領(lǐng)袖,社會精英,盡管他們給了普通民眾思想上的啟發(fā),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們并不是國家的拯救者,這也切合了題目所言,“美好的(拯救者)尚未誕生”。
二、《美好的尚未誕生》中的資本循環(huán)
阿爾馬的描述善于從細處著眼,體現(xiàn)后殖民時期的加納社會狀況。他并未從勞工開始敘述,反而是從貨幣的角度展開,蓋因這是資本最抽象的價值形式。小說的第一章描述了人們對金錢的癡迷。售票員在早班車上沉浸在塞地紙幣的氣味之中:“真讓人沉醉啊,他慢慢地吸入肺腑。對新得手的事物來說,這是最讓人意外的味道:年深日久,十分濃郁,如此腐爛的味道,倒讓其本來的惡臭平添一份奇特的、令人滿足的愉悅之意?!保üP者譯)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理論,這些味道重新勾起了售票員對糞便的原始的渴望,從某種程度而言,金錢是象征著糞便,是失去味道和水分的糞便。
接著,阿爾馬描寫了那個人下車后所經(jīng)過的店鋪,這也是歐洲殖民主義的體現(xiàn):
“He passed by the U.T.C., the G.N.T.C., the U.A.C., and the French C.F.A.O. The shops had been there all the time, as far back as he could remember. The G.N.T.C., of course, was regarded as a new thing, but only the name had really changed with Independence. The shop had always been there, and in the old days it had belonged to a rich Greek and was known by his name, A. G. Leventis. So in a way the thing was new.(那個人依次經(jīng)過聯(lián)合商貿(mào)公司、加納國家貿(mào)易公司、聯(lián)合非洲公司和法國人的西非法國公司。這些商鋪從他記事起便一直開在那里。當然,人們認為加納國家貿(mào)易公司是個新生事物,其實不過是其名字在獨立后發(fā)生了變化。這家商鋪存在許久,以前屬于一個有錢的希臘人,名字叫做A. G.萊文萊斯。從這點來看,它倒是個新生事物。)” (筆者譯)
這段話的字里行間隱含了很多加納殖民時期和獨立后的痕跡,這也是首次閱讀容易忽略的地方。在小說出版時,作者和出版商都沒有給出這些縮寫字母標注術(shù)語含義,如果對加納和西非的經(jīng)濟發(fā)展史不夠熟悉的話,就無法領(lǐng)悟作者嵌入這些縮略字母的意圖所在。這些縮略詞隱諱地展現(xiàn)了阿爾馬在小說伊始就力圖點明的貨幣式的資本循環(huán)。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我們嘗試從歷史語境下去研讀,就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恩克魯瑪政府所承繼的殖民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其基礎(chǔ)便是貿(mào)易資本主義,而非工業(yè)資本主義。
上文所列出的三大公司:聯(lián)合商貿(mào)公司(U.T.C.: Union Trading Company),聯(lián)合非洲公司(U.A.C.: United African Company)和西非法國公司【C.F.A.O: the Compagnie Francaise de l'Afrique Occidentale(the French Company of West Africa)】,均為殖民地時期興建的貿(mào)易公司,于20世紀20年代在加納和西非成立。2/3和3/4的西非進出口貿(mào)易皆在這三大公司的掌控之下,其中又以聯(lián)合非洲公司為最。加納國家貿(mào)易公司(G.N.T.C.: Ghana's National Trading Company)在小說敘述者的口中是個新事物,是加納獨立后于1961年由恩克魯瑪政府建立。作為國有的貿(mào)易公司,其目標是對加納的貿(mào)易實行壟斷統(tǒng)治,當然也包括從中獲得的物資分配。該公司的建立表明政府試圖將加納的對外貿(mào)易去殖民化,并在國內(nèi)對歐洲僑民公司非洲化。小說的敘述者恰好抓住了這一轉(zhuǎn)變,他提到商人萊文萊斯。此人于1936至1937年間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公司,從事可可貿(mào)易,其公司興盛于20世紀40年代,但公司規(guī)模極小,所占市場份額也極少,聯(lián)合非洲公司曾一度想接手。加納獨立后,1962年萊文萊斯的公司被恩克魯瑪政府收購合并,納入加納國家貿(mào)易公司。阿爾馬借此簡潔地表明了貨幣的循環(huán)動向。在小說主人公的眼中,盡管成了了新的公司,合并了外國人的企業(yè),這個貨幣循環(huán)在加納獨立后并沒有產(chǎn)生變化。阿爾馬在小說中嘲諷地稱加納政客為“自己人”,他們是歐洲商人集團的復(fù)制品或古老資本的新載體。執(zhí)政政府的變化并未對資本循環(huán)帶來變革,而是復(fù)蘇了歐洲商人集團和非洲本土資本家的貿(mào)易伙伴關(guān)系,因而小說便出現(xiàn)了作者嘲諷式的言辭:“新事物多么徹底地取代了舊事物啊。”
阿爾馬不僅從歷時的角度暗示了資本循環(huán),還從具體的地理語境濃縮了加納殖民前后的歷程,等待讀者從蛛絲馬跡中尋找佐證。小說的發(fā)生地塞康蒂-塔科拉迪是加納重要的海港城市和鐵路樞紐,促進了當時的資本流通。小說中出現(xiàn)的“Railway & Harbour Administration Block MCMXXVII(鐵路和港口管理大樓1927)”并不是巧合,尤其是后面的羅馬數(shù)字,更是昭示了這座大樓的歷史。作者巧妙地將現(xiàn)實雜糅在小說之中,虛虛實實地讓人難以琢磨。從加納的殖民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1919年,加納總督F. G.古基斯堡上任以來,于1928年完成了連接塞康蒂、庫馬西和阿克拉三大城市之間的三角鐵路線,并于1927年在塔科拉迪建立了深水港,距離塞康迪僅5英里。該路線是古基斯堡十年規(guī)劃中最大的項目,后來兩個城市合二為一,是為現(xiàn)今的塞康蒂-塔科拉迪,城市的合并也使得鐵路和港口管理大樓在20世紀30年代合二為一。塞康蒂-塔科拉迪的全球地史學便是如此這般在小說的第一章落地生根。因此,大樓醒目的黑體字不僅讓小說主人公側(cè)目,更暗示了英國殖民的遺留在人們的心里畫上了濃墨重彩。與之同時,羅馬數(shù)字(1927)與塔科拉迪深水港建立的時間相吻合,也讓他想起該大樓長時間地在為資本循環(huán)效勞。
阿爾馬在書中確立了兩個對立的階級,政黨黨員庫松代表了資產(chǎn)階級的一小部分人,他們地位的確立得益于工人階級的支持,但獲得權(quán)力后又和那個人代表的工人階級分道揚鑣,與之形成天然的對立,他們以商品和私人財產(chǎn)的方式占有了工人階層的勞動成果,文中多處的描述都能表明這點,他們在普通人不能果腹的情況下還能享用國外走私過來的奢侈品,隨時都可以在晚上到“大西洋隨想曲”去消費:“某些夜晚——近幾天不僅是周六晚上,其他晚上亦然,遠處山上樂隊的節(jié)拍使寂寞變得更加難挨,它為那些本月隨時都有支付能力、花錢嘗鮮的人帶來快樂——大西洋隨想曲里的那些人就是如此?!?(筆者譯)
三、《美好的尚未誕生》的象征手法
阿爾馬除了擅長從細節(jié)來體現(xiàn)小說的主旨外,還從象征的角度展現(xiàn)小說的后殖民思想。關(guān)于這一點,弗雷澤早有論斷,他評論說,阿爾馬的小說中有一系列的象征符號,這已超越了小說本身的分歧,且反復(fù)出現(xiàn),乃至達到貫徹阿爾馬寫作主旨的地步。[4]12-13可以說,阿爾馬的小說標題和小說中姓名的由來都有特別的含義,也是對文中后殖民意象的呼應(yīng)。就《美》(The Beautyful Are Not Yet Born)的英文標題而言,根據(jù)阿爾馬的說法,這是來自于偶然從汽車身上看到的句子。根據(jù)作者的自述,當時他與一位埃及友人居住在勒貢大學校區(qū),剛完成了小說的初稿,正在修改潤色,不過小說標題尚未敲定。有一天他到阿克拉的路上,不巧看到了公交汽車的車身標語,當即拿定了主意。這本是意外之喜,他正在琢磨標題的事兒,標題便從天而降。阿爾馬明知是形容詞的誤用,但這卻給了他靈感,以此來體現(xiàn)故事所包含的諷刺性和隱喻性,沒有其他的言辭或意象比這個標語更能體現(xiàn)小說的主旨了。此外,標題的拼寫錯誤亦是神來之筆,賦予了比正確拼寫的“beautiful”更多的內(nèi)涵。
標題中的“The Beautiful one”歷史悠久,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埃及古物學者認為,這是古埃及文化的重要形象,即被肢解和不朽的神奧西里斯(原為生育之神,伊希斯的丈夫,荷魯斯的父親,以被其兄弟塞特所殺之后復(fù)生成為冥王的故事而聞名),他象征了人類的軟弱無力,被分裂肢解,最終腐敗衰亡的結(jié)局,同時也象征了人類同樣有能力統(tǒng)一合作,復(fù)活興盛。因此標題和古埃及的神話息息相關(guān),將埃及象形文字音譯過來,“Wn Nefer”譯為“The Beautiful one”。嚴格地說,該詞翻譯成“The Beautiful one”并不能準確地闡釋象形文字的意義,在某種程度上還會造成誤解?!皀efer”這個詞,在古埃及語言中雖然是“美好”的含義,但卻不僅僅指肉體或事物的美好,它還指代有形之物的優(yōu)雅精致,除此之外,還代指精神層面上優(yōu)雅的理性和道德層面的正直美好。因此,古埃及詞匯飽含了三個層面的“美好”的內(nèi)涵,即物質(zhì)、精神和道德,三者是動態(tài)的平衡。
另外,德里克·懷特還指出,在該小說里,物質(zhì)力量的光環(huán)與成功亦與白人所代表的白色緊密相連。越接近權(quán)力的中心,事物越明亮白皙(庫松的房屋閃著銀色的光芒),就連語言也是如此:干凈(clean)和純凈(pure)皆與白人的優(yōu)越性有關(guān)。[5]25這一觀點在書中可以找到諸多印證,對小說里大部分加納人來說,光亮代表著希望,然而,對“老師”和“那個人”來說,光亮代表的是被貶低的物質(zhì)許諾,即通過腐敗并欺騙他人的勞動成果,讓人永久地依賴西方的舶來品。換言之,阿爾馬折射了光亮的暗喻,旨在勾勒一條從殖民的過去到后殖民的現(xiàn)在的連貫的主線。在遙遠的過去,部落酋長為了追求“歐洲廉價的小玩意”把自己人販賣到國外,如今在獨立后,那些追求亮光的人為了同樣的目的而出賣國家的主權(quán)和利益。下述這些代表依賴和頹廢的象征物,如梅賽德斯汽車、芬芳的香水、高級飯店等等,均是殖民前奴役部落酋長的西方廉價物品的化身。
在小說的結(jié)尾部分,作者極為罕見地對美景進行了描述:“海鷗低空掠行,發(fā)出一聲嘶啞的鳴叫,接著消失在午后。白色的鳥兒飛離了海港,聲音幾不可聞,翅膀上的光亮,那么美麗動人”,這一詩意般的敘述也是小說主人公對自由的向往。但小說的結(jié)尾寫道:“他緩緩地邁步往家里走去”,卻也心酸地暗示著痛苦的日子又開始了新的循環(huán)。
作為一個守望家園的作家,阿爾馬的寫作傾注了他民族化的努力,是當之無愧的加納第二代英語作家的杰出代表?!睹篮玫纳形凑Q生》作為其開山之作,不僅展現(xiàn)了非洲的現(xiàn)實情況,還寄托了作者對非洲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堅守,是值得細細品味、反復(fù)閱讀的非洲文學經(jīng)典著作。
參考文獻
[1] 聶詠華.《美好的尚未誕生》加納后殖民主義的經(jīng)典之作[J].中國投資,2017(6).
[2] Kolawole Ogungbesan.Symbols and Meaning in The Beautyful Ones Are Not Yet Born[J].African Literature Today,
1975(7).
[3] Charles Larson.The Emergence of African[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1978.
[4] Robert Fraser.The Novels of Ayi Kwei Armah[M].London: Heinamann,1980.
[5] Derek Wright.Armah′s Ghana Revisited:History and Fiction[J].The International Fiction Review,1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