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瑛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廣東湛江 524000)
中海油潿洲W11-1A平臺目前共有4臺原油外輸泵(A/B/C/F泵),投運后就一直存在外輸泵區(qū)域甲板及設備振動偏高問題,對設備影響較大的問題。高振動問題造成4臺機組故障率較高,嚴重影響平臺的安全穩(wěn)定生產。根據現場統(tǒng)計的原油外輸泵維修歷史,2010年2月到2017年初,4臺機組共進行大小66次維修,其中大修次數20次,預估平均每年維修費用超過100萬元人民幣。雖然先后采取了甲板結構加強、管線增加支撐等措施進行減振,但效果一直不明顯。
前期數據采集,為了準確反映設備、甲板結構的振動情況,找到振源以及影響的因素,需要對設備、結構動態(tài)、靜態(tài)下的振動數據采集分析,一方面作為建模分析的數據,另一方面作為改造結束后效果對比。
按照圖1所示采集點采集外輸泵機組取4個點運行情況下動態(tài)振動數據。其中,電機取點為1H,1V,2H和2V,泵取點為3H,3V,4H和4V。其中,H表示水平方向,V表示垂直方向。
通過對4臺外輸泵組進行靜態(tài)數據采集,分析附近設備、甲板結構的振動對靜態(tài)外輸泵機組區(qū)域的影響。測試中出現非常明顯的2個頻率,通過分析,一個是平臺壓縮機機組運行產生的影響,另一個是其他外輸泵組運行產生的影響。
采集4臺外輸泵組區(qū)域甲板結構的45個點振動數據并進行數據模態(tài)分析,得出初步結果:外輸泵撬塊區(qū)域甲板存在結構剛度不足問題,機組之間存在相互振動影響,尤其是運轉設備對停機設備的影響較大。
圖1 外輸泵振動動態(tài)采集點
對外輸泵區(qū)域進行建模,根據現場實際布局,需要對模型進行合理簡化(圖2),以避免仿真計算花費大量時間。計算甲板前十階固有頻率及其振型,主要以振型來進行響應分析。甲板結構主要受彎曲變形,通過建模分析發(fā)現甲板以第一階、第三階、第六階陣型圖變形量最大。甲板第一、第三、第六階固有頻率十分接近平臺中層甲板天然氣壓縮機一倍頻、二倍頻、三倍頻,極容易引起甲板共振的產生(圖3)。這是導致外輸泵機組區(qū)域振動大的主要原因。
同時,分別對A,B,C和F外輸泵撬施加載荷激勵,通過模態(tài)分析求解周邊甲板結構的振動頻率響應。通過分析,4臺泵的甲板振動形態(tài)基本一致。
通過以上仿真建模分析可以得出,外輸泵機組甲板區(qū)域由于第一階、第二階和第六階與附件壓縮機機組運行的固有頻率接近,造成在壓縮機組運行過程中甲板面發(fā)生共振,使外輸泵機組在靜態(tài)和動態(tài)狀態(tài)下的振動增大,造成設備軸承等頻繁發(fā)生故障。
圖2 簡化模型
圖3 甲板的固有頻率
從仿真建模分析中可以得知,改變甲板的固有頻率就可以消除共振問題。對外輸泵底部甲板進行結構勘查,由于外輸泵底部甲板經過此前減振措施已經多次結構加強,目前無再加強的空間。
現場測試數據表明,外輸泵甲板區(qū)域既存在每臺泵單獨區(qū)域的支撐剛度不足問題,又存在整體性支撐剛度不足問題?,F場觀察,每臺泵的單獨區(qū)域已無繼續(xù)結構加強的空間,也不具備對整體區(qū)域結構進行加強的條件。
通過對現場問題的綜合分析,建議采用隔振的方式對泵撬底部安裝減振器。減震器隔振的方式,經過彈簧阻尼能消除外輸泵組通過的振動產生的能量,阻止振動傳播,大幅降低附近運行設備對外輸泵組的影響。
根據隔振設備重量、轉速等參數,計算選用型號為JA-2-900低頻阻尼彈簧鋼減振器(雙彈簧,單根)。該減振器固有頻率f0=2.18 Hz。每個外輸泵機組需要安裝10個減振器,其中8個安裝在撬塊(圖4),2個安裝在進出口管線。根據隔振效率計算公式得出效率為99.812%,完全滿足要求,說明選型合理。
圖4 減振器布置
安裝減振器優(yōu)點為改造后機器振動不傳向甲板結構,不產生共振和管線拉扯。同時,進出口管線支撐安裝減振器將工藝管線傳遞的振動消除,盡量減少外界對外輸泵機組的影響。
根據減振器安裝要求,下方支撐位置需要保證足夠支撐強度,因此對現場甲板底部部分位置進行加強。具體位置以減振器位置為基準,計劃焊接H300×100 mm型鋼。
按照前期設計的改造方案完成了4臺外輸泵機組的改造:機組撬塊增加8個減振器,進出口管線各增加1個減振器,整個撬塊提升5 mm,分別通過靜態(tài)和動態(tài)進行振動數據采集。
圖5為甲板結構45個點改造前后振動數據對比。改造前平均振動速度為2.53 mm/s,改造后為0.71 mm/s。最大降幅為3#位置,振動速度從5.9 mm/s下降到0.5 mm/s,降幅為92%。45個點平均降幅為72%。
圖5 外輸泵撬甲板改造前后振動數據對比
通過對外輸泵A/B/F/C4臺機組每臺4個點分別從水平、垂直2個方向對改造前后靜態(tài)下采集數據對比可知,泵組振動速度由改造前的(0.3~3.6)mm/s下降至改造后的(0.2~0.7)mm/s,降幅40%~91%,平均降幅在75%(圖6)。
圖6 外輸泵組改造前后靜態(tài)振動數據對比
通過對外輸泵組在運行動態(tài)下振動數據采集對比(圖7),4臺泵組改造前振動速度在(0.9~4.8)mm/s,改造后振動速度為(0.6~2.6)mm/s,平均降幅72%~78%。改造后,4臺機組振動速度遠低于石油旋轉設備故障評定標準(Q/HSHF HY002—2014)的要求,即運行設備振動速度≤7.5 mm/s。
圖7 外輸泵組改造前后動態(tài)振動數據對比
海上平臺空間小、設備安裝緊湊,因此設備、鋼結構、介質管線等振動相互影響,非常容易發(fā)生共振等問題。因此,精準分析尋找設備振動大的原因,再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改造結果分析和改造后設備多個月的穩(wěn)定運行監(jiān)控,均說明本次減振改造達到了預期效果。同時也說明,利用仿真建模技術精準分析、找到影響振動的因素再采取相應改造方案,是解決振動的關鍵因素。
本次改造讓生產更加穩(wěn)定,同時也給平臺帶來了較好經濟效益,初步估計每年可以節(jié)省維修費用超過100萬人民幣,還大幅降低4臺泵組的庫存?zhèn)浼?,減少現場維修部門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