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開周 圖/關節(jié)熊
閱讀分享:文章通過敘述“我”看《儒林外史》的經(jīng)歷,談到了使“我”食欲大增的幾個情節(jié),后來又創(chuàng)新性地把評判好書的標準定為讓人想喝酒或者想吃飯。這個標準看似無厘頭,實際上有作者自身的審美取向和價值判斷。文章多處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了“我”對《儒林外史》的喜愛。在寫作過程中,我們要善于運用對比手法,通過不同方面的對比,突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特約教師:福建省長泰縣第二中學 張文惠)
掃碼聽文
我第一次接觸《儒林外史》,是在初中三年級寒假,我借到一本《儒林外史選粹》。既然是“選粹”,當然不是全本,不過今天看起來,那本書也收錄了《儒林外史》當中六成以上的內(nèi)容。我記得我讀到了王冕放牛,讀到了范進中舉,讀到了馬二先生逛西湖,讀到了野羊塘將軍大戰(zhàn)……這些篇章都不連貫,故事也算不上扣人心弦,再加上很少有打斗場面,本來對青少年的吸引力是很小的。只是那時候沒有別的書看,只能拿它打發(fā)時間。
寒假過完一半,快要過年的時候,我祖父去世了。出殯前的一個晚上,我父親和叔伯們忙著準備葬禮上欠缺的家什,堂兄弟們都回家吃飯了,只剩我一個人守靈。我坐在棺材旁邊,就著長明燈的微光,翻開那本《儒林外史選粹》,繼續(xù)往下讀。就是這個晚上,我讀到莊征君辭官歸來,投宿民家,撞見詐尸那一段情節(jié):到三更半后,只見那死尸漸漸動起來。莊征君嚇了一跳,定睛細看,只見那手也動起來了,竟有一個坐起來的意思……回頭看那老婦人,已站起來了,直著腿,白瞪著眼。原來不是活,是走了尸。
我小時候號稱膽大,但是讀到這里,渾身汗毛仍然不由得直豎起來,趕緊合上書本。
后來讀高中,從語文老師那里借到全本的《儒林外史》,直接翻到詐尸那段,仔仔細細重讀了一遍,不知為什么,已經(jīng)完全沒有恐懼感了。
全本的《儒林外史》比“選粹”多出三分之一內(nèi)容,更重要的是,前后情節(jié)是連貫的,每個篇章都有勾連,適合從頭到尾再讀一遍。
事實上,我不是重讀了一遍,而是重讀了很多遍。我在高中階段開始讀《紅樓夢》,一口氣讀了十七遍,直到讀出了妊娠反應。可是讀《儒林外史》,無論讀多少遍都不會吐,甚至每次都能讀得食欲大振,非常非常想吃東西。我認為,這本書最能激起食欲的情節(jié)有三處。
第一處,王冕給人家放牛,人家煮些腌魚臘肉給他,他不舍得吃,用荷葉打包帶回家,送給母親。第二處,馬二先生仗義幫朋友,花光了積蓄,逛西湖時沒錢買吃的,在湖畔酒店里瞧見透肥的羊肉、滾熱的蹄子、極大的饅頭,喉嚨里咽唾沫。第三處,匡超人做小生意侍奉雙親,白天殺豬賣豆腐,晚上等病床上的父親睡安穩(wěn)了,掏出馬二先生送給他的書,輕聲念文章。生意做得好時,在集上買些雞鴨魚肉,為父親改善生活。
無論按照古代的道德,還是根據(jù)現(xiàn)代的標準,孝順和仗義都是極好的品質(zhì),而王冕、馬二和匡超人在當時都是窮人,窮人的孝義尤其不易。我年輕時看武俠小說,會忍不住將自己代入進去,把自己當成主人公,歷經(jīng)磨難,終成高手;看《儒林外史》也是這樣,也會忍不住代入進去,將自己當成王冕、馬二、匡超人。我能感覺到他們的饑餓,所以我也跟著餓,中午去食堂打飯,因為看《儒林外史》,結果吃了四個饅頭。
我讀書不算多,評判好書的標準也比較俗氣。在我心目中,好書分為兩種,一種讓人想喝酒,一種讓人想吃飯。《水滸傳》屬于讓人想喝酒的好書,《儒林外史》屬于讓人想吃飯的好書。好的詩歌也是如此,李白的詩讓人想喝酒,杜甫的詩讓人想吃飯。有些書,讀者極多,銷量極大,但我不喜歡,因為它們既勾不起酒癮,也勾不起食欲,看了只想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