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雄
劉少奇同志故居始建于1871年(清同治十年),是一棟普通土木結構江南四合院。故居前臨綠水,蓮荷滿塘;背靠青山,樹木參天。劉少奇家祖祖輩輩在這里耕讀傳家、繁衍生息。1898年11月24日,一代偉人劉少奇就誕生在這里,并在這里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劉少奇同志故居1959年被公布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少年劉少奇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他在通讀四書五經(jīng)之余,還到同學周祖三家里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國歷史書籍和各種進步書刊,鄉(xiāng)親們看到這位劉家“九滿伢子”志向高遠,酷愛看書,凡事都能講出一番道理,便送給了他“劉九書柜”雅號。尤其是通過閱讀二哥劉云庭贈送的《辛亥革命始末記》,劉少奇知道了腐朽的清王朝統(tǒng)治已經(jīng)結束,主張民主共和的新時代已經(jīng)來臨,知道了武昌起義革命新軍的英雄壯舉,知道了民主革命先驅(qū)孫中山、黃興開天辟地“建設共和新事業(yè)、廢除世界最強權”的卓越貢獻。從此,譚嗣同、黃興、陳天華、蔡鍔、蔣翊武等湖湘名人成為他崇拜的英雄和追隨的偶像。從這時起,劉少奇便立下了拯救國家和民族于危難之中的偉大抱負。在寧鄉(xiāng)玉潭高等小學讀書勞動之余,他即興寫下了一首勵志詩:“小樹兩邊栽,濃陰綠上階;他年成大樹,便是棟梁材?!币栽娧灾荆惆l(fā)豪情壯志。
1913年,劉少奇參加了反對袁世凱賣國罪行的示威游行后,毅然把私塾啟蒙老師朱贊庭先生給他起的名字“渭潢”改為“衛(wèi)黃”,確立了保衛(wèi)炎黃子孫的遠大志向,并將名字寫在書本上、刻在筆筒上,以表達報國酬民之志。1919年,正在湖南育才中學即將高中畢業(yè)的劉少奇,滿腔熱情地帶領一批同學離開長沙,奔赴北京參加轟轟烈烈的“五四”愛國運動,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救國救民道路,朝著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為百姓謀福祉的目標前進,勇敢地投身到風云激蕩的革命洪流之中。
劉少奇從炭子沖的彎彎山道出發(fā),走出寧鄉(xiāng)、走出長沙、走出湖南、走向莫斯科,回國后腳踏實地領導全國工人運動,成為萬人矚目的工運領袖。他在復雜而艱難的環(huán)境中開展工作,成為黨在白區(qū)工作中正確路線的代表。他主政華北華中建立抗日根據(jù)地,臨危受命擔任新四軍政委。他指導解放區(qū)土地改革,參與指揮全國解放戰(zhàn)爭并領導新中國經(jīng)濟建設,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披荊斬棘。
1961年,正當國民經(jīng)濟處于嚴重困難時期,時任國家主席劉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回到闊別近四十年的家鄉(xiāng)湖南長沙進行為期44天農(nóng)村調(diào)查,其中有33天吃住在農(nóng)村。他謝絕了湖南省委在寧鄉(xiāng)縣為他安排的招待所,回到炭子沖陌生而熟悉的農(nóng)舍里,把青少年時期居住過的房間用作辦公室兼臥室住了六天六晚。陳舊的桌椅、昏暗的油燈、簡陋的木床,這就是共和國主席的住所。他在家鄉(xiāng)挨家挨戶上門走訪,了解公社社員生產(chǎn)、生活情況;他把鄉(xiāng)親們請到家里召開座談會,促膝談心論長短,噓寒問暖拉家常。他在這里,向老百姓鞠躬道歉,說自己這個國家主席沒有當好,主動承擔責任;他在這里,了解到造成農(nóng)村饑荒的真實原因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他在這里,告誡黨員干部要刻石立碑,吸取教訓,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里,還辦了一樁“私事”:誠懇地邀請六戶無家可歸的農(nóng)民住進了舊居。這也是劉少奇同志舊居經(jīng)歷“文革”浩劫而不毀的真正原因。
故居橫堂屋里陳列著國家主席劉少奇邀請父老鄉(xiāng)親到家里召開座談會時的小方桌、長條凳,墻上展示了6幅劉少奇與鄉(xiāng)親們開會時的照片,國家主席慈祥而親切的面容,鄉(xiāng)親們淳樸而爽朗的笑臉,領導與群眾無拘無束、水乳交融的和諧場景,無不體現(xiàn)著這位農(nóng)民兒子、共和國主席的民生情懷。劉少奇在黨的八大政治報告中說:“一個好黨員、一個好領導者的重要標志,在于他熟悉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勞動狀態(tài),關心人民的痛癢,懂得人民的心?!眲⑸倨嫱臼沁@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一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受到了人民群眾的無限敬仰,是廣大黨員領導干部的楷模和典范。
巍巍花明樓,青青炭子沖,與黨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觀眾身臨其境,睹物思人,眼前豁然開朗,仿佛看到了初升的太陽,看到了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優(yōu)良作風又回到了人民群眾之中。
(作者系劉少奇同志紀念館原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