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 韜光養(yǎng)晦
[釋義] 韜光,收斂光芒,引申為避免拋頭露面;養(yǎng)晦,隱形遁跡、修身養(yǎng)性,引申為隱退待時。意思是低調(diào)做人,隱藏實力。
[出處] 《蕩寇志·第七十六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yǎng)晦,再看天時?!?/p>
[大意] 你不要怪我說實話,像你這樣的人物,不要糾纏于眼前事。自己暫時退讓,積蓄力量,等時機到了再說。
[家風故事] “韜光養(yǎng)晦”是一個組合成語,由“韜光”與“養(yǎng)晦”兩詞構(gòu)成,正式出現(xiàn)是在一部明朝小說《蕩寇志》中,分別出現(xiàn)則要早得多,先秦時代的《詩經(jīng)》中就有了“養(yǎng)晦”之說,南北朝時期則出現(xiàn)了“韜光”一詞。有“韜光養(yǎng)晦”之家風的人物,也早在明朝之前就有出現(xiàn),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當屬賈詡。
賈詡出生于東漢末年,遇上的是三國亂世,職業(yè)則是謀士。在《三國演義》中他的名氣不太大,比諸葛亮、周瑜等人差得多,也比不過郭嘉、荀彧等人。但在一些學者看來,他可能是那段歷史中最高明的一位謀士,在唐代史書中他還被尊為“魏晉八君子”之首。這種高明的主要體現(xiàn),就在于他韜光養(yǎng)晦的風格。
賈詡的先祖是西漢時期的賈誼,賈誼是何許人呢?就是寫《過秦論》的那一位。他不僅是一位文豪,在政治上也很有抱負,針對當時的朝政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但因為他性格率直,不懂迂回柔和之道,稍受排擠又容易憤世嫉俗,后來因為抑郁過度而亡。
此后賈誼的子孫多傳承了那份文學上的才作,并世代在朝廷為官,從西漢到東漢,賈家出了不少大官。具體到賈詡的一脈,其爺爺就是在西北地區(qū)擔當太守一職。須知當時東漢正在衰亡之中,對西北地區(qū)控制力減弱,在異族勢力威脅之下,連年戰(zhàn)亂,要在那里當太守,文學上的才華沒有多大用處,更需要軍事上的才能。所以,賈詡的家風與賈誼相比又有些變化,那就是比較注重軍事、謀略,賈詡的父親就是一位將軍。
受此家風的熏陶,賈詡在少年時期就有過人表現(xiàn)。在遭遇土匪劫持時,他自稱是曾經(jīng)威震西北的東漢名將段颎之外孫,以此嚇住土匪,保得性命。在他成年之后,廁身于三國亂世之中,更是屢屢有驚人表現(xiàn),連曹操都深為敬佩,他最終也是投到了曹操帳下。
軍事上的謀略,不僅可以用于打仗,也可以用于處世,就看所學之人會不會變通,而賈詡就是這種變通的高手。他不僅以自己的謀略料敵,也以其來揣測主公心思。當曹操成為他的主公之后,他發(fā)現(xiàn)此人猜忌之心頗重。自己恰好又是一位出謀劃策、參與機密事務的謀士,若是過于張揚的話,恐怕就會讓曹操大起疑心。
故而,在投奔曹操之后,賈詡一改往日做人處世的風格。
他一般不會主動獻策,曹操麾下謀士多得很,何必要他來多嘴?除非曹操主動問起,即便問起,他也要根據(jù)問題所涉及的利害,盡量委婉回答。比如曹操曾就選哪個兒子當繼承人問他,當時曹丕、曹植正爭得火熱,曹操心中其實有些偏向曹丕。明知故問,顯然是有所懷疑。早就猜出這一心思的賈詡,并沒有直言支持曹丕,而是用袁紹、劉表廢長立幼的前車之鑒來進行回答,讓曹操在一陣大笑中,暫時消除了對賈詡在此事立場上的猜忌。
自己聰明還不行,還必須約束家人,否則要是哪個子女在外面胡言亂語幾句,那就麻煩大了。所以賈詡之家,極其低調(diào),大門一般都是緊閉不開,與許多達官貴人門庭若市、呼朋喚友的局面大不一樣。對于子女的婚配,他也沒有按照當時的慣例,在權(quán)貴之間搞聯(lián)姻,而是選擇了一些普通人家。
這種韜光養(yǎng)晦的策略,不僅讓賈詡躲過了曹操的猜忌,還讓他躲過了曹丕的猜忌,得以善終。他的子孫后代也延續(xù)了這一家風,一直過得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