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幾乎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校歌。校歌或是公開征集擇優(yōu)選定,或是由校方聘請校內(nèi)外名人作詞譜曲,因而校歌的詞曲皆有很高的思想藝術(shù)水平,膾炙人口。校歌歌詞一般是形象地概括了學校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特色,又涵蘊了本校所堅持的教育思想、辦學方針、理想追求。
設在天津的北洋大學(今天津大學前身)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1895年初建時稱北洋西學學堂,為北洋大臣李鴻章手下的天津海關(guān)道盛宣懷效法美國辦學模式而建。北洋大學初建時,校址在德租界的博文書院,即天津大營門外梁家園村,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天津,校園先后為美、德侵略軍侵占,北洋大學堂便遷到天津城北八里的西沽村以北,當時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袁世凱指定武庫廢墟建北洋大學堂校舍。那里“校園廣闊,建筑宏偉,峨軒曲廊,花木掩映,前臨北運河,后帶桃堤,柳岸桃林,相夾成蔭,蔚為津沽名勝之巨擘”。
北洋大學校歌是在1935年8月北洋建校40周年時才正式誕生的。歌詞全文是:
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府北洋高。悠長稱歷史,建設為同胞。不從紙上逞空談,要實地把中華改造!窮學理,振科工,重實驗,薄雕蟲。望前驅(qū)之英華卓犖,應后起之努力追蹤!念過去之艱難締造,愿一心一德,共揚校譽于無窮!
歌詞不滿百字,言簡意賅,促人振奮,激發(fā)學子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而奮斗,以“實事求是”(北洋校訓)的學風,埋頭苦干的精神,獻身科學,“把中華改造”。
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最早的綜合性大學,1898年初建時稱京師大學堂,民國后改為北京大學。北京大學校歌是在1918年北大建校20周年時才誕生的。
1917年12月17日,北大20周年紀念演說會在法科大講堂舉行,校長蔡元培及前教育總長、大學堂教習范源濂先后演說中國和北大20年來的進化,教師和學生代表章士釗、陶孟和等均有演說。會上,演唱了文科教授吳梅(1884—1939,字瞿安,現(xiàn)代戲曲理論家和教育家)所作的北大20周年紀念歌。
棫樸樂英才,試語同儕,追想遜清時創(chuàng)立此堂齋。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桯改,春明起講臺,春風盡異才。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
這首紀念歌演唱時效果不錯,人們建議此紀念歌可作為北大校歌。
其時,吳梅同時還寫了一首北大校歌。歌詞是——
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校門
景山門啟鳣帷成,均又新,弦誦一堂春。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數(shù)分科,有東西秘文;論同堂,盡南北儒珍。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鬢。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待培養(yǎng)出文章氣節(jié)少年人。
西南聯(lián)大
吳梅寫的這首詞,優(yōu)雅細膩,像是一闋古詞曲,婉約與豪放兼而有之,但較之20周年紀念歌,略嫌古奧佶屈些。吳梅為一代曲學大師,早年就學于朱祖謀、鄭文焯門下,其詞多婉約,以他的婉約風來為處處開風氣之先的北京大學作校歌,未免不太和諧。校慶紀念歌雖膾炙人口,為人所喜,但詞中的“喜此時幸遇先生蔡”之句,恐不為德高望重又虛懷若谷的蔡元培校長所允。
1921年11月9日,北大召開第一次評議會,決議本校20周年紀念會歌不能作為校歌,本校暫不制定校歌……
此后,北大再沒有議制作校歌之事,因而北大一直沒有唱校歌的傳統(tǒng)。直到抗戰(zhàn)期間北大與清華、南開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聯(lián)大,才有了那首影響巨大、傳唱不衰的西南聯(lián)大校歌。
清華大學的校歌制作較早,清華成立之初,就由外籍女教師 Miss Kathorine E.Seelye 作詞作曲,創(chuàng)作了英文校歌“Tsing Hua College Song”。但詞曲皆不佳,不為師生喜歡,便沒有流傳開來。到了1922年,學校又征求校歌,國文與哲學教員汪鸞翔便在深入研究世界學術(shù)思想變遷和清華教育方針的基礎上,以其深厚的國學根底,創(chuàng)作了一首歌詞,學校遂采用此歌詞,并請學校負責英文文案的何林一的夫人張慧珍女士配曲。詞曲載于清華《1923—1924年年刊》: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巋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左圖右史,鄴架巍巍,致知窮理,學古探微。新舊合冶,殊途同歸,肴核仁義,聞道日肥。服膺守善心無違,服膺守善心無違。海能卑下眾水歸,學問篤實生光輝。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孰紹介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視,泱泱大風。水木清華眾秀鐘,水木清華眾秀鐘。萬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無穹。無穹,無穹!赫赫吾校名無穹!
清華校歌把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融會于歌詞中,可見是校訓在前,校歌在后。
汪鸞翔曾對三段歌詞加以剖析:第一段“述本校所在之地點,與學生來學之狀況并強調(diào)校訓”,第二段“述本校設備之大凡,及學生用功之次序”,第三段“再將東西文化贊嘆一番”。
中文校歌代替了英文校歌,傳唱頗久,成為傳世之作。清華一直十分重視音樂教育,各級也有級歌。如第五級(1933級)級歌為朱自清作詞,趙元任作曲;1930級級歌為俞平伯作詞。
舊中國的大學校歌中,人們最為喜愛從而傳唱最為久遠、影響最為深廣者,莫過于抗戰(zhàn)期間的昆明西南聯(lián)大校歌。
1938年10月6日,西南聯(lián)大成立編制校歌校訓委員會,聘請馮友蘭、朱自清、羅常培、羅庸、聞一多為委員,馮友蘭為主席,并立即展開征集工作。正式通過的校訓是“剛毅堅卓”,但沒有通過校歌,還須繼續(xù)征集。1938年12月,在廣西宜山浙江大學任教的張清常接到了朱自清的信,囑他為聯(lián)大校歌譜曲,并附來歌詞兩份。
一份是羅庸的《滿江紅》——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 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干質(zhì),九州遍灑黎元血。 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yè),須人杰。 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 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qū)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另一份題名馮友蘭,是新詩體——
西山蒼蒼,滇水茫茫, 這已不是渤海太行,這已不同衡岳瀟湘。同學們,莫忘記失掉的家鄉(xiāng),莫辜負偉大的時代,莫耽誤寶貴的辰光。 趕緊學習,趕緊準備, 抗戰(zhàn)建國都要我們擔當!同學們,要利用寶貴的時光, 要創(chuàng)造偉大的時代,要恢復失掉的家鄉(xiāng)。
張清常接到這兩份歌詞后,反復吟誦,再三考慮、比較,認為羅庸的《滿江紅》上闋悲憤,下闋雄壯,是一首好詞,適合于做校歌,于是便把這首歌詞譜成了男女聲四部合唱曲,用每頁十二行的大五線譜紙寫成。此件寫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校歌羅庸詞張清常曲?!?/p>
1939年6月30日,西南聯(lián)大開始印發(fā)教唱這首校歌。1940年,張清常調(diào)到西南聯(lián)大任教,又親自教唱。后來,馮友蘭又寫了個《引子》:“八年辛苦備嘗,喜日月重光,愿同心同德而歌唱。”這當是抗戰(zhàn)勝利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