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國友
我們總能聽到身邊許多教師在感嘆:語文課堂猶如一潭死水,無論教師怎么引導,都攪不起一絲漣漪。當前中學生對于語文學習越來越缺乏興趣,絕大部分學生處于一種疲軟的應付狀態(tài),語文課堂沒有思維的興奮,沒有情感的沖動,課后更沒有探求追尋的欲望。
為什么我們的語文教學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狀呢?據(jù)筆者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首先,學生生活數(shù)字化,生活體驗淡薄化。隨著QQ、微信、播客、手游等網(wǎng)絡娛樂興起,缺乏自制力和抵抗力的中學生沉迷其中,聊天、搞怪、追星……對于網(wǎng)絡上的調(diào)侃、嘻哈等非主流文化樂此不疲、追捧有加,而對于嚴肅、典雅的語文課本內(nèi)容興味寡淡,感覺是味同嚼蠟。
其次,學習內(nèi)容科學化,思維能力差異化。初中語文教材的編選,越來越關注社會生活和科學精神領域。然而,我們的學生年齡結構越來越小,多在12歲至14歲之間,尚未形成對社會的關注意識,缺乏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精神實質(zhì)的剖析能力,因而對科學領域的探索興趣相對較濃,特別對初中時新接觸的理科科學興趣最濃。
再次,語文評價單一化,多元發(fā)展局限化。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張語文試卷的分數(shù)就判定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和水平,裁定了學生的等級、命運。對于那些實踐能力較強、口語能力突出等在語文方面有特殊特長的學生絲毫不給顏面,“一差百差”。而對于本身不著力的學生,語文學習猶如一座高山,高不可攀。
最后,語文發(fā)展隱性化,學習成就邊緣化。相較于語文,數(shù)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有較大的提升,顯而易見的分數(shù)拔高往往能帶給學生無比的興奮和喜悅,帶給學生成就感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學習這些學科的自信心。而語文學科的提高在于長期的積累與感悟,能力是逐步提升的,這種隱性的緩慢發(fā)展使學生一時看不到前途和希望,成了語文的邊緣客。
那么,我們又該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語文課堂生趣盎然、“洪波涌起”呢?筆者做了以下嘗試,愿與各位讀者交流、探討。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語文教材內(nèi)容本身就具有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風俗美等。筆者從審美教育入手,將美育融入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把玩“美”的同時把玩語文,從而引導學生脫離低級趣味的網(wǎng)絡文化,將語文的典雅與高尚滲進學生的生活和生命里。
一、美讀景物描寫,讓自然美在課堂中鋪展開來
“一切景語皆情語?!币粋€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人能從大自然中領悟到美的意境,陶冶情操,豐富生活。許多優(yōu)秀的作家以高雅的情操、優(yōu)美的文字給我們帶來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美篇,那些浸潤了作家心靈感悟的文字,蕩滌著讀者的心靈,豐富人們的情感,給讀者展現(xiàn)了一個個豐富多彩的意境。朱自清的經(jīng)典散文《春》讓一代代讀者百讀不厭。它以詩者的筆調(diào)、畫家的眼光、歌者的韻律,描繪了我國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綠草如茵,花木爭榮,春風和煦,細雨綿綿,呈現(xiàn)一派萬象更新的生機與活力;在這春景中,人物也精神抖擻,辛勤勞作,充滿昂揚的斗志與希望。讀完全文,一幅春光秀麗的畫卷在學生眼前鋪展開來,他們心中不禁涌起踏著春天的步伐,去創(chuàng)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的激情。繪畫是“空間藝術”,須將空間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則加以巧妙的布置。老舍就是一位高明的畫家,他把這種繪畫的技巧,運用到了他的散文《濟南的冬天》。作者緊扣著“山”和“水”,為讀者鋪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作者首先為讀者展示了濟南大地的一幅寫意畫,接著展示了濟南雪景的工筆畫。這樣的文章,只有通過反復誦讀,細心品味,才能領略到其中的妙處;也只有通過細心體會,才能使讀者凈化心靈,提高審美能力。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手段挖掘這些課文的審美功能,培養(yǎng)學生欣賞、熱愛自然的美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教學中,筆者通過讓學生聽讀想象畫面、選畫配合朗讀、賞畫自配詞等形式,讓學生在聽中想象,在讀中感受,在欣賞中體驗運用語文的快感。
二、美讀人物形象,讓人性美在課堂中樹立起來
語文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jīng)典名作,有著極強的生命力,其中敘事記人的文章較多,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不同階層的典型代表,有著極高的審美價值。如《蘆花蕩》中機智干練、自信擔當?shù)目谷沼⑿坌蜗?《社戲》中水生的能干、有責任心的可愛小大人形象;《有的人》中的魯迅正直無畏、甘為牛馬的人民公仆的形象;《七根火柴》中無名戰(zhàn)士一心為人、犧牲自我的光輝形象;《藤野先生》中熱忱正直、不狹隘不偏見的國際友人形象……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對學生來講,都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潤物無聲的感染,學生在感受美的形象和理解美的內(nèi)涵的過程中,不斷領悟,產(chǎn)生共鳴,使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因而在學習這些課文的時候,筆者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人物和喜歡人物的原因,開展評書活動。學生通過小組評書的形式,感受人物身上閃耀的人性美,通過品評,達到人格熏陶、美化心靈的作用。
三、美讀風俗人情,讓人文美在課堂中蔓延開來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燦爛悠久的文化和歷史的民族大家庭,各民族風俗各異。無論是先秦的《詩經(jīng)》,清代的《紅樓夢》,還是當代的《紅高粱》,每一個時期的作品無不染上濃濃的生活氣息和民族本色,沒有離開過現(xiàn)實的生活。琦君的《春酒》充滿了對故鄉(xiāng)親友的懷念和對母親的追思之情。其中民風之美:新年迎神拜佛,元宵節(jié)后,換下的供品堆得“滿滿一大缸”,孩子們的興奮、快樂,家長的緊張、繁忙,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一幅中國傳統(tǒng)風俗畫卷。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展現(xiàn)了少數(shù)民族人民隨性自由、豁達樂觀、熱愛歌舞、熱愛生活的生動活潑的畫面。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記敘了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特殊的習俗,平淡中蘊含著生活的詩意與無窮的樂趣。在閱讀這類文章時,筆者給學生補充相關民俗文化內(nèi)容,通過視頻、畫面、歌曲等相關文化鏈接,引導學生感受節(jié)日氣息,然后再回頭細讀文本,用一顆細膩的“巧心”去體會其中的生活意趣,在細味中點燃學生對生活的熱情;或讓學生講“我家的節(jié)日故事”,提高學生對生活、對民俗文化的認識,感悟節(jié)日文化中的人文之美。
四、美讀詩詞意境,讓情感美在心靈中激蕩起來
孔子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鼻О倌陙?,我們民族正是這樣延伸和傳承了詩詞人文精神的精華,才有了較高的審美境界。詩歌的審美因素不僅在美的語言、意境,還有美的情感,美的情感對學生人格的熏陶和引領至關重要。傳誦至今的古詩詞,經(jīng)過了千百年的淘洗與沉淀,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品讀古詩詞,當從其豐富細膩的情感中感知人文精神、人格魅力。王維《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淡雅寧靜的境界,怎不使人產(chǎn)生向往之情?一種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的情趣感染了學生;蘇軾的《江城子》中“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威猛壯闊的意境,自然噴涌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壯志;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在貧困交加的生活中呼喚“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濟世為民的博大情懷讓人沛然而下……這些高潔的個人情趣、深厚的愛國情感,都能在品讀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人格與情志,使學生從庸俗、狹隘、自私、軟弱、頹廢的不良習氣走向積極向上、和諧完美的人生境界。筆者在教授古詩詞的過程中,著重讓學生讀,你讀我評、我讀你評;或配樂讀,要求學生學會挑選音樂,能烘托詩詞情感。這樣,學生讀得更加興味盎然了。
美是興趣的觸點。融入了美的語言、畫面、音樂、情感等的課堂,定然是“漣漪微動”“巨浪千層”的課堂。教師只有在充分做好課前準備,深度挖掘教材的同時,才能將語文這一美育的載體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