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安
乳豬就是尚未斷奶的豬崽,肉質(zhì)細嫩,脂肪含量較少??救樨i或稱燒乳豬,屬人類烹飪史上研發(fā)極早的美食。
蘭姆(Charles Lamb,1775-1834)愛吃烤乳豬,并考據(jù)烤乳豬起源于一次火災意外,災主驚見冒煙的小豬尸體竟然可以吃,而且非常美味,于是努力搭蓋新茅屋,再把它燒掉。只要他們家的母豬一下崽,房屋就會燒得火光沖天……蘭姆強調(diào),乳豬是柔嫩的動物,是食品中的精英,使用調(diào)味品須非常謹慎;不像大閹豬,本身就腥氣沖天,哪怕你把一大片種植園的青蔥全都用上,也休想壓下它那怪味。
烤乳豬固非舶來品,乃金陵傳統(tǒng)名菜,現(xiàn)在以廣東最享盛名??救樨i世界各地多有,中國則是先進國家,早在西周時,烤乳豬即被列為八珍之一,名叫“炮豚”,烹制非常繁復:小豬宰殺后,去臟器,整治干凈,填棗于腹內(nèi),用草繩捆扎,再涂上黏泥,送入火中燒烤;烤干黏泥后,掰去干泥,揭去表皮的一層薄膜,另用調(diào)成糊狀的稻米粉裹上豬身。
接著將豬放入小鼎內(nèi),鼎內(nèi)放香草和油,油要能淹沒豬;小鼎又放在裝水的大鼎中,熬煮三天三夜,令大鼎內(nèi)的水和小鼎內(nèi)的油同沸。3天后,鼎內(nèi)的豬酥透,蘸醋和肉醬吃。這一道菜先后采用了烤、炸、燉等3種烹飪方法,而工序竟多達十余道。
粵菜筵席的烤乳豬往往原只上桌,選料、火工皆講究,豬崽宰殺整治干凈后,用小鋼扦戳出若干小洞,再喂以腐乳汁、甜面醬、豆豉汁、大蒜、酒、鹽,里里外外連搓帶抹,令調(diào)味料深入肌理;然后撐開,風干,用明爐或暗爐烤;異于北方用鋼叉挑著烤。
我在澳門一家酒店嘗到“琵琶燒乳豬”,采用剛滿月的豬崽,艷紅的肉色,油光光的外皮烤得酥脆,內(nèi)里的肉質(zhì)卻非常幼嫩,口感極佳,不知不覺就快吃掉一整只。
世人多迷戀烤乳豬,是許多地方節(jié)慶時必備佳肴,不過各地的烤法和配料相異,例如在羅馬,乳豬腹里塞進炒過的豬內(nèi)臟;在撒丁島,則是檸檬和豬絞肉。
一只烤得漂亮的乳豬總是皮酥脆、肉細嫩,香滑腴潤。意式烤乳豬的肚腹塞了野生茴香、大蒜、迷迭香和橄欖,混合了火上正燒烤的肉,肥油烤得吱吱作響,那氣味,施展魔法般,足以恢復失意人的感官系統(tǒng),重新點燃了生活的熱情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