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廷
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中較難做到自主質疑、自覺創(chuàng)新。對此,教師有必要“主動質疑”,引導學生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幾種有效的課堂設疑方法。
一、抓課文題目進行質疑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過題目我們往往能把握住文章的寫作對象、內容、情感等信息。因此,抓住課文題目進行質疑,往往能使教學化繁為簡,舉重若輕,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例如,在教學《冰心:巴金這個人……》時,為了使學生能迅速地從較為松散的材料中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提煉出文章的主題,我這樣引導學生展開質疑:“題目寫了哪兩個人?”學生很容易就看出來是冰心和巴金。我繼續(xù)發(fā)問:“重點是寫哪個人呢?依據(jù)是什么?”學生經(jīng)過思考之后,有的說是冰心,有的說是巴金。于是,我讓他們分別說出自己的理由來。認為重點寫冰心的同學說,“冰心”放在了題目的開頭;認為重點寫巴金的同學說,“冰心”雖然放在了前面,但它后面緊跟了一個冒號,有提示的意思。我追問:“提示了什么呢?”“提示了寫作的角度,文章是寫冰心眼中的巴金?!蔽覍@兩種說法都作了肯定,同時也拋出自己的看法:“我個人認為兩個人是同樣重要的,因為文章內容就是寫他們的真摯友情,他們互相理解,互相欣賞,互相幫助,彼此之間的交往這條主線貫穿了全篇。”接下來,我讓學生在文中找出他們“互相理解,互相欣賞,互相幫助”的事例,并進行賞析。這樣,整節(jié)課的教學就顯得有條不紊了。
又如,在教學《“布衣總統(tǒng)”孫中山》時,我是這樣設疑引導的:“題目提到了一個人和兩種身份,大家說說看,具體是什么?”“孫中山,總統(tǒng)、布衣。”我繼續(xù)追問:“總統(tǒng)和布衣都是指孫中山,那么,這兩種身份各有什么特點?”“總統(tǒng)位高權重,布衣身份卑微?!薄皩O中山做布衣時和做總統(tǒng)時各有何特點?”通過閱讀思考,學生歸納出“做布衣時有傲王侯之志,做總統(tǒng)時有平民的情懷”。課堂到這里,教師只需再拋出一個問題:“那么,孫中山這種‘傲王侯之志和‘平民的情懷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呢?”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條理清晰地把握住整篇文章的思想內容了。
二、抓關鍵語句進行質疑
語文教育家陳鐘樑先生說過,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是“上成語文課”。而所謂“語文”,就是要在“文字”“文章”“文學”“文化”四個層面下功夫。其中,文字是前提和依據(jù),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文學的精湛巧妙,感悟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基礎。抓住文中的重點字詞、關鍵語句展開質疑,往往能使教學舉重若輕地突出重點,化難為易地突破難點,使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例如,在教學《項脊軒志》時,在讀懂課文的大意之后,重點應落在使學生理解作者與母親、祖母、妻子的真摯而深沉的感情上。以“理解作者和妻子的深情”為例,不少教師把文中妻子“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這一細節(jié)只理解成“寥寥數(shù)筆,語言精練得不能再精練,卻生動地再現(xiàn)夫妻之間琴瑟和諧,夫妻情深”,這是淺嘗輒止的。在課堂教學中,我先提問:“你認為作者的妻子是一個怎樣的人呢?”有的學生說是一個漂亮的婦人,有的說是一個好人,還有的說是一個勤快的人,等等。對他們的回答,我沒有馬上作出評價,而是提醒他們不能憑空想象,要從文章(語句)中找出根據(jù)來。通過一番“埋頭苦找”,有學生說出了“妻子是一個好學之人”的觀點,并找出了上述細節(jié)作依據(jù)。我對此大加贊賞并趁勢進行深化點撥:“宋朝之后女子都不準讀書了。明代婦女的地位與前代相比,尤為低下,甚至嚴禁與外界接觸。而作者的妻子卻還能經(jīng)常來軒中和我一起學習寫字,實在是難能可貴啊。她不只是一個好學之人,還是一個沖破了傳統(tǒng)約束之人?!睂W生一聽馬上來勁了,深深地被我的話吸引住了。我于是趁熱打鐵:“‘我為什么允許妻子經(jīng)常來‘騷擾‘我呢?”同學們在一陣笑聲之后紛紛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這表明‘我很愛妻子?!庇械恼f:“可以看出作者與妻子亦親亦友親密無間的關系?!蔽覍λ麄兊挠^點作了充分的肯定,然后總結:“妻子時常來書屋里找‘我,是因為妻子很想和‘我呆在一起,又問古事又學寫字,可愛之至。如此乖巧可愛的女子,怎能不讓人疼愛呢?而做丈夫的能如此誠懇地教妻子學書,開明之至。有夫如此,婦復何求?可見夫妻間感情之真摯深沉。”通過這樣的質疑賞析,興趣增強了,思維激活了,重點挖深了,難點突破了,課堂教學更加高效。
要注意的是,抓關鍵語句進行質疑,必須緊扣課文,緣文而發(fā),而不能為疑而疑,追求形式,脫離重點,不切實際地“疑神疑鬼”。例如,教學《孔雀東南飛》,有教師曾組織學生圍繞“焦仲卿到底值不值得去死”進行質疑討論,結果持值得觀點者說的理由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若為愛情死,什么都可以”;持不值得觀點者說的理由是“天涯何處無芳草,何必單戀一枝蘭(劉蘭芝)”“不要吊死在一棵樹上”“留得青山在,哪怕沒柴燒”……這樣的質疑討論,只會讓課堂陷入無聊的嬉笑之中。
三、抓作者情感進行質疑
我們知道,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極其豐富的,表面看似乎已有定論的東西,稍加質疑往往就會出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況。抓住作者的情感展開質疑,能有效地深化課堂教學。王維《辛夷塢》一詩,《教師教學用書》把作者的情感歸結為: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時開放,展示它的生機和希望,但一樹芳華面對的卻是“澗戶寂無人”,這是多么孤獨而又冷落的令人難堪的境地。這里說的表現(xiàn)作者“孤獨而又冷落”的情感是值得質疑的。我讓學生從搜集詩人資料入手,目的是做到“知人論世”。然后讓他們結合寫作背景和所搜集到的資料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結果有相當多的學生都能對“表現(xiàn)作者孤獨而又冷落的情感”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并且有理有據(jù):晚年的王維深受佛家禪宗思想的影響,而禪宗思想的精髓是“四大皆空,寧靜淡泊,超然脫俗”。王維是一個脫俗之人,面對花開花落,只會有對時光流逝的感傷,不會有“孤獨而又冷落”之感,其見解深刻而獨到。
四、 抓人物形象進行質疑
我們經(jīng)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明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不是單一化、臉譜化的,不同的讀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就會對人物形象有不同的評價。通過對人物形象的質疑,能使學生把握住作品的多元化特點,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例如,對《項鏈》中主人公瑪?shù)贍柕碌男蜗?,我們一般理解為“她是一個被資產階級虛榮心腐蝕而導致喪失青春的悲劇形象”。教師在教學中也極少有不同的聲音。其實,主人公的形象是極為豐富的,教師可以就此讓學生展開質疑討論。我在教學中多拋出了一個問題:“你同意瑪?shù)贍柕率且粋€被虛榮心腐蝕而導致喪失青春的悲劇形象嗎?說說你的理由?!泵鎸|疑,學生會更為深入地關注課文。爾后,他們提出的觀點更為精彩:“不同意,因為對現(xiàn)狀的不滿而渴求改變恰恰反映了人類的進步意識?!薄八且粋€善良、誠實、質樸的婦女,這種品行表現(xiàn)在她想得到置辦服裝的一筆錢和丟失項鏈后流露出來的張皇失措上?!薄疤煜碌呐佣际菒勖赖模@是本性使然,而不是什么虛榮?!贬槍W生們的發(fā)言,我再次提醒:“其實一個人的性格特點不是單一的,而是立體的、豐富的,正是這種性格的豐富性使得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活潑生動?!苯酉聛恚液蛯W生一起歸納出瑪?shù)贍柕碌男蜗筇卣鳎骸凹扔袗勰教摌s的一面,又有質樸善良的一面,更有堅韌、忍耐和吃苦的一面?!币龑W生對形象作如此深入的質疑賞析,能讓學生對課文的主題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樣,既能增長知識,又能訓練思維,能夠更好地達到新課標對學生“提高鑒賞能力”的要求。
可供質疑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抓寫法進行質疑,抓標點進行質疑,等等。只要師生用心去發(fā)現(xiàn)、去挖掘,教師能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自覺為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的機會,并在方法上給予正確的指導,就能讓課堂平添亮點,頻頻出彩。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