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近年開展的一項校園欺凌在線問卷調查顯示,在對15個省市中小學的抽樣調查中,有68%的受訪中小學生表示存在校園欺凌現象,在這其中,有80%以上的學生對此“心生恐懼”,然而,大部分學生遇到校園欺凌時,會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態(tài)度。據了解,校園欺凌事件主要發(fā)生在校內的廁所等不易被老師發(fā)現的地方。70%以上的學生稱,學校附近的胡同、小區(qū)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面對校園欺凌,學校老師、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同學們又該如何防范呢?
家長教育被欺負的孩子“打回去”,當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吃虧。但問題是,這并不利于沖突的解決,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可能讓校園欺凌事件增多。
防止校園欺凌、傷害,家長的第一要務就是告訴孩子,受到欺負、傷害后不要怕,要大膽地告訴爸爸媽媽和老師。對校園欺凌案的調查顯示,一些學生長期被同學欺凌卻不敢告訴父母、老師,其原因是受對方威脅不能告訴父母、老師,或是告訴父母后被訓斥。
其次,孩子被欺負時,家長要學會理性處理,講道理、講規(guī)則。一方面,要聽孩子解釋,讓他說清楚事件過程,為什么會被人欺負。更重要的是,家長要判斷這一事件中,究竟誰對誰錯,甚至有可能是“被欺負”的孩子自己事先惹事。假如父母聽到孩子哭訴自己被欺負,就讓孩子打回去,那有錯在先的孩子的錯誤行為就會被縱容,孩子也會學著說謊。
另一方面,家長在聽完孩子哭訴后,要聯系學校老師、同學家長,共同商量解決辦法。自己孩子的傾訴是事件的一個版本,還要聽另一方的陳述,以及其他同學的說法,這樣才能了解沖突的全貌、性質,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孩子們進入幼兒園的第一課,老師們就應該教育孩子要保護好自己,同時也不能傷害別人。這方面的教育應持續(xù)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如果在處理沖突事件時,老師采取錯誤的方法,就可能對孩子進行反教育,把社會描繪為“叢林社會”,等于鼓勵孩子用拳頭解決問題,在孩子心中種下暴力種子,讓校園充滿暴戾之氣。
很多告訴孩子被欺負時要打回去的家長,其實也是出于對當前校園欺凌、暴力事件的無奈。而事實上,當前校園欺凌、暴力案高發(fā),與我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缺乏對孩子正確的引導有關。在發(fā)生校園欺凌案后,沒有公開、透明地對事件進行調查,沒有對學生進行說理與規(guī)則教育,結果導致學生的規(guī)則意識模糊。對學生進行規(guī)則教育,是需要學校老師、家長投入長期的耐心的。相對于聽孩子傾訴、雙方父母溝通、學校對學生進行教育來說,讓孩子打回去是最簡單、直接的,但也是粗暴的。治理校園欺凌現象,需要的是理性的規(guī)則教育,而非粗暴的快意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