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里選刊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寫于國難時期的《育才學校創(chuàng)辦旨趣》一文,作為欄目的開篇。這篇文章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思想,表達了對教育個體的尊重。窮苦的孩子、難童,無論是害癩痢的,還是麻子的,或者缺唇的,都要給他們以尊重,給他們以教育和愛,發(fā)掘他們身上的特殊才能,加以培養(yǎng),讓他們健全而有效地向前發(fā)展,為整個民族利益來造就人才。他的思想至今還散發(fā)著穿透歷史的光芒,對我們現今的教育仍具有振聾發(fā)聵的現實意義。
陶先生的后面是幾位普通教師的文章,講了他們實踐中的教育教學故事。王珣 、欒琳兩位故事中的“搖頭娃娃”, 欒春元筆下的“陽光男孩”,王國文眼中“憤懣憋屈白皙少年”,方春文中“偷拿了錢的孩子”,這些在愛迪生小時候的老師眼中都是“壞蛋”的孩子,在我們上述的老師心中都是“天使”“寶貝”,他們運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像園丁一樣,用陽光、空氣、水分和養(yǎng)料愛護和培養(yǎng)他們,日夜辛勤地工作著,陪伴他們生長繁榮。而山東省濟南市經五路小學“實景學習故事”則是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的有益實踐。
我們期待著這些蘊含經典教育思想、帶著體溫與情懷的故事能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發(fā),有所感動,期盼更多的教育故事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