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馬 勰
師幼互動是教師、幼兒之間在教育活動中的雙向交流與溝通,有效的師幼互動是雙方共同對話、共同合作、共同建構、共同成長的過程。隨著園本特色“快樂美術”活動的逐步深入,我嘗試在美術活動背景下,以“快樂美術活動”為載體,圍繞“師幼互動的時機”進行重點研究,努力用眼睛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的活動細節(jié);用心靈感應,捕捉幼兒的互動需要,從而敏銳地把握住師幼互動的契機,并及時給予回應,逐步脫離互動的盲目性、單一性,增強互動效益。以下是我在“如何精確把握師幼互動時機”方面的點滴思考與主要做法:
在幼兒眼中,多姿多彩的美術活動與精彩紛呈的游戲是可以緊密融合的。他們通過一雙雙小手的涂涂抹抹、描描畫畫、做做玩玩,盡情表達著各自對美的發(fā)現(xiàn)和體驗。然而,每一個幼兒都是獨特的,由于性格特征和能力發(fā)展的差異性,他們在美術活動中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問題和特點,需要教師準確解讀,及時進行互動與指導,激發(fā)其藝術表達的興趣,促進其藝術表現(xiàn)能力的發(fā)展。
興趣是個體產(chǎn)生的積極、帶有傾向性和選擇性的情緒態(tài)度,是幼兒參與活動的主要驅動力。當幼兒在活動中興趣不高時,教師應及時調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例如,在創(chuàng)作點彩畫《草地上的花》時,嘉嘉自選“草地組”,用深、淺兩種不同的綠色玩起了點彩游戲。可是,他喜歡的僅僅是有趣的畫畫動作,在重復了同樣的動作沒多久后,他的興趣就慢慢消退,顯得心不在焉了。我隨即用情境化的語言提示他關注畫面:“瞧,你的小筆就像雨點,落到畫紙上。這里點點,那里點點,小草就開心地長出來了!” 然后,我征詢嘉嘉的意見:“我們一起來‘下雨’,好嗎?”接著我又婉轉建議:“知道嗎?小雨點很調皮,有時候蹦蹦跳跳的,有時候又喜歡拖來拖去?!币源颂崾舅⒁恻c畫時用筆的要點。果然,嘉嘉感受到點畫動作的不同能引起畫面相應的變化,興趣又被重新點燃了。
美術活動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著多樣的材質和色彩,能激發(fā)幼兒憑著直覺去取舍,依著興致來組合,使幼兒展現(xiàn)出豐富多元的藝術效果,獲得多種藝術體驗。如果幼兒的選擇比較單一,就失去了很多感受和發(fā)現(xiàn)的機會。此時,有必要引導其做出新的嘗試。
例如,小健是個聰明的小男孩,常常宣稱:“我喜歡藍色,這是男孩的顏色!”每到自選顏色時,他都會將深藍色作為首選,還振振有詞:“我就喜歡這個!”他能很主動地參與美術活動,但表現(xiàn)出明顯的選擇單一的特點,只喜歡同一種色彩,并且總是饒有興趣地重復進行。對此,我首先尊重他的選擇,例如,表示認同:“是呀,深藍色很美,它是天空、大海的顏色呢!”接著再提醒他:“可是,藍色只有一種嗎?其實藍色是個大家族,你能再去找找別的藍顏色嗎?”啟發(fā)小健選用同色系的不同色彩,當他做出初步嘗試后,我繼續(xù)給予鼓勵:“藍色想找些顏色朋友,你能幫一幫它嗎?”通過情感、方法的雙重互動,逐步引導幼兒拓展對顏色的運用,享受顏色搭配的樂趣。
每個幼兒都有想象力。想象的融入,會讓幼兒的活動更富有自主性,作品更富有感染力。所以,我們需要及時喚起幼兒頭腦中的經(jīng)驗和聯(lián)想,激發(fā)幼兒大膽地想象,自由地表現(xiàn)。
例如,在裝飾活動“點點花布小作坊”中,幼兒嘗試運用多種顏色的點、線條自由組合成小圖案,裝飾“小花布”。我選取了薄薄的紙巾作為材料,然后將紙巾折疊后用水彩筆進行描畫,讓幼兒體驗“畫一面,卻會出現(xiàn)兩面”的有趣效果。幼兒紛紛積極參與,享受色彩暈開、圖形組合的有趣效果。但是,也有個別幼兒只是在茫然地畫同樣的點子。為激發(fā)這些幼兒主動進行想象,我說:“點子會變大變小哦!”建議他們畫出大小不同的點。我又說:“給點點換衣服咯!”提示幼兒變換顏色畫點。然后以“長線、短線、彎彎線,都請來一起做游戲”,鼓勵他們大膽嘗試加入線條。及時的游戲化提示,對促進幼兒發(fā)揮想象、表現(xiàn)畫面很有效果。
部分小班幼兒活動的目的性較弱,他們往往只對美術活動中生動的形式和過程感興趣,而并不注重活動結果會怎樣。對此,我們不能滿足于其快樂的外在表現(xiàn),應當運用“友情提醒”式的互動,鼓勵他們堅持完成作品,獲得積極有益的美術創(chuàng)作經(jīng)驗。
例如,浩浩是個樂呵呵的“開心果”。在“亮晶晶一家”的撕紙活動中,同組小伙伴都選了一個光盤,然后興致勃勃地撕貼彩紙,給光盤加上“羽毛”“尾巴”,做成一只只亮晶晶的“小鳥”??伤麉s一會兒摸摸光盤,一會兒玩玩紙條,一會兒又去看別人的作品……活動時間已過大半,可浩浩的“亮晶晶小鳥”還不見蹤影。我就以同伴的身份提醒道:“亮晶晶小鳥的一家馬上要拍‘全家福’了,大家就等你一個,快快加油!”并請先完成的伙伴一起來提醒他。帶著明確的目的,浩浩不再隨意“指點江山”,而是做起了自己的“專屬作品”。
對幼兒在美術活動中一些看似“出格”的表現(xiàn),不要急于評判,而要仔細觀察、及時互動,維護幼兒的熱情,支持幼兒的行為,對新穎的嘗試和探索給予充分的鼓勵。
例如,“魔法玉米車貼店”開張了,幼兒們在小車模型上用魔法玉米粘貼、裝飾著,“車門”“車窗”“車頭”等處逐漸顯現(xiàn)出了一點點、一條條、一個個小圖案,純色紙盒做成的“小車”變得五彩繽紛起來。忽然,我發(fā)現(xiàn)知博的“車貼”與眾不同,它并非黏貼在車身平面上,而是在車頭上豎起一根根歪歪扭扭的小“棍子”。周圍伙伴有的表示“真難看”,知博卻不以為然,樂此不疲地粘貼著其他幾根,還自言自語:“衛(wèi)星天線、衛(wèi)星天線。”原來如此,我立即向幼兒推薦了他的獨特作品,并進一步鼓勵幼兒進行更多的大膽嘗試。
幼兒在美術活動中,常常會尋求交流和關注,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分享需求,提高對幼兒互動信號的敏感性,細致解讀幼兒的情感需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做出積極回應,保證他們體驗的充分性與交流的可持續(xù)性。
例如,雨馨告訴老師:“我的變色龍馬上就要做好了!”如果我只是隨口回應一句“我知道了”就轉身離開,幼兒渴望表達、獲得鼓勵的愿望也就戛然而止,互動的需求很可能在消極回應中就消失了。而我熱情地對她給予肯定,并暗示她:“變色龍最喜歡變顏色玩,再加點顏色讓它玩得更高興吧!”這對幼兒的繼續(xù)動手表現(xiàn)無疑是有力的支持,對幼兒的美術感受與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會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當幼兒享受到創(chuàng)作的成功樂趣時,更要把握有利時機,給予及時的鞏固和拓展。例如,沿著“小螞蟻搬西瓜”的故事線索,幼兒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興致勃勃地進行動手合作,用粗細不同的黑紙條撕貼出許許多多可愛的“小螞蟻”,呈現(xiàn)出了生動的作品畫面。我將幼兒的作品進行了展示,并請幼兒說說“你請來了哪些小螞蟻?”“你喜歡哪一只小螞蟻?”讓幼兒在欣賞中回味自己的制作過程,進一步明確制作要點,同時,還將興趣引向了下次活動“我們再來畫一畫好吃的大西瓜”。
活動預設有時會與現(xiàn)狀不相符,當部分幼兒因此而出現(xiàn)表現(xiàn)困難時,教師應及時進行調整并與之互動。
例如,幼兒為媽媽制作“愛心小相框”時,我準備了許多彩色紙條,讓幼兒將它們卷成紙圈,貼在“相框”邊緣,意圖增加裝飾的立體感。但是,由于紙圈制作比較精細,只有小部分能力強的幼兒能自如地卷貼,多數(shù)幼兒進行得較慢,因而影響了制作興趣和效果。于是,我提議幼兒可以直接進行紙片撕貼,不要求所有幼兒都完成“小圈”制作。在及時調整后,每一個幼兒都在有層次的活動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幼兒出于興趣,會專注投入美術的表現(xiàn)過程,但往往不知何時停下,常常會表現(xiàn)過度,不僅使活動效果無法展現(xiàn),而且也不利于表現(xiàn)力的發(fā)展,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及時介入。
例如,幼兒用棉簽蘸色畫“火柴人”。隨著小棉簽在紙上劃過,幼兒看到“火柴人”圓圓的腦袋、細細的手腳逐漸出現(xiàn),一個個興高采烈,情緒高漲。誰知,我剛轉身就發(fā)現(xiàn)沐霖不停地在紙上涂抹,火柴人成了模糊一團,線條、動態(tài)都不見了。我問道:“咦,你的火柴人怎么不見了?”他說:“火柴人在跳舞,轉了好多好多圈?!蔽疫B忙說:“火柴人轉暈了,瞧,他不見了。你再邀請一個火柴人吧!這次要小心點,把他跳舞的動作畫清楚,好嗎?”沐霖高興地接受了我的建議。
在多種美術活動材料、方式中做出選擇時,幼兒間可能會出現(xiàn)小小的矛盾與爭端,教師對此切勿武斷地進行否定,而應用心體察幼兒的情感,感應他們的視角、思維,借機做出積極有效的互動。
例如,“六一”前夕,在“開心節(jié)日娃”的玩色活動中,有蘸色印畫、瓶蓋印畫、撕貼畫、棉簽畫、油水分離畫、噴色畫等多種內容,可以給予幼兒充分選擇和體驗的機會。在選擇喜歡的活動內容時,不少幼兒對首次接觸的“噴壺噴色”興趣很大,紛紛表示要參加這組活動,嘉怡因為沒選到自己喜歡的“噴壺噴色”,哭著不愿去別的組。我建議她可以輪換嘗試,因為“每一個節(jié)日娃娃都需要你的幫助,每一份節(jié)日禮物都很有趣。你可以先去試試別的,等會兒再來做‘噴噴衣’”。于是,和她同樣情況的幾個幼兒也高高興興參與其他活動了。
總之,美術活動是幼兒情感體驗和能力展現(xiàn)的真實過程,活動中師幼互動的內容與時機緊密相連,常常會出現(xiàn)“時不我待”“機會稍縱即逝”的情形。因此,教師應對互動內容展開充分的預設,對互動需求進行及時捕捉,從而準確把握每一個有價值的互動時機。并在此基礎上,更新互動理念,跟進互動方法,進一步理解師幼互動的實質內涵,有效引導幼兒在美術活動中積聚種種經(jīng)驗,體驗種種探索,享受種種樂趣,發(fā)展種種能力。
[1] 劉晶波.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 孔起英.給幼兒園教師的101條建議:美術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