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太華中心小學 劉美潮
提升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師所追求的目標,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筆者從教學實踐入手,針對高年級小學數學教學,從“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真正還課堂給學生”“開發(fā)數學問題提問,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教學結合實際生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教學結合實際生活,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開展多樣化教學活動,提高數學學習熱情”等多個方面來探究提高教學質量的方式。
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是新課改的重要內容,是現階段素質教育下課堂改革的方向。同時,相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高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所以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合作探討等良性學習習慣,只有培養(yǎng)學生主導課堂的能力,才可以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們面積公式,而是讓學生們用自己的辦法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首先,筆者讓學生們大膽猜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如何計算,有學生說長×寬,有說長×寬÷2,還有說分成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來算……筆者不置可否,讓學生們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算法是否正確,這時有的學生用輔助線把平行四邊形分成兩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分別量好長、寬,計算出三個面積再求和;也有學生用剪刀剪下一邊的三角形,移動到另一端,發(fā)現剛好可以和剩余的部分拼成一個長方形,再通過測量長和寬得出長方形的面積就是所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而裁剪拼成的長方形的寬正是所求平行四邊形的高,所以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高。這樣,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與探究,自己做出假設,再通過實踐推翻假設,得到正確的結論,能夠對推理過程了如指掌。
研究表明,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和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存在較高的相關性,也就是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越強,那么很大程度上表明他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也會越強,所以近年來,數學問題的提出日益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越來越多地運用到了數學課程之中。但是數學問題提出能力水平的調查研究卻表明,我國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我們小學數學教師也應該跟上發(fā)展節(jié)奏,把有效的教學手段及時運用于教學實踐中。
例如,筆者給出條件:“草地上有 5 只母雞和 8 頭?!?,讓學生們編寫應用題。有的學生在一開始只能提出 “一共有多少個動物”或者“牛比母雞多多少”這樣只用到加減法的簡單問題,筆者會再要求他們用到合并、等量組合來看看怎么把問題提得高級一些,之后有學生開始提出“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條腿”這樣相對復雜的問題了。但是,有的學生提出“一只母雞一天下 10 個蛋,那么 5 只母雞一個月30 天下多少個蛋?”這樣的問題,這時教師需要提醒學生:一只母雞一天不可能下10個蛋,我們的數學問題不能只追求算數,數學來源于生活,也必須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前提就要符合實際常識。所以,開發(fā)學生的提問能力,逆向拓展學生思維,還可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全面性,從而提升數學能力。
數學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地方會用到數學,為了方便學生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以及數學的應用,教師可以結合實際生活開展教學工作,這樣一來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二來可以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點的含義,所以,在教學中結合實際生活,可以幫助學生們對知識有更深入立體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加法和減法”時,學生們對于分數算理的理解比較吃力,筆者舉了生活中的例子:“小明的爸爸買回一個西瓜,切成10塊,并且吃掉了其中的3塊,媽媽吃了2塊,小明吃了1塊,請問還剩下多少個西瓜?”這樣就很容易明白只把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的法則了。所以適時地結合生活實際,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定理定律。
數學學習相對枯燥,尤其到了高年級,知識開始融會貫通并呈現復雜化,如果教學不能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很難想象一個跑神的學生可以把數學學好,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例如,在教授《圖形的運動(旋轉)》時,很難用板書的形式畫出旋轉物體的特性,筆者采用多媒體教學,用投影的形式,把一片花瓣以一點為中心旋轉不同角度,最終組合成一朵花的過程進行演示,讓學生們看到旋轉過程并沒有改變形狀和大小,這樣不僅可以利用投影旋轉出的美麗花朵來吸引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對于后續(xù)旋轉特點的講解和理解起到重要的鋪墊作用。
總之,高年級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面臨諸多學習困難和壓力,教師需要不斷與時俱進,以學生為本,不斷探索研究提升教學質量的方式方法,讓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理解更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