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彤
老貓:小咪,你在鬼鬼祟祟地干什么呢?
小咪:嘻嘻,又被你發(fā)現(xiàn)了,我在吃楊梅。好吧,分給你一顆!
老貓:嘖嘖,這種加工過的楊梅,真是沒法跟新鮮的楊梅比呀!
小咪:感覺話匣子要打開的樣子……
老貓:是啊,因為體驗太豐富了!
小咪:吃個楊梅,有什么體驗哪?
老貓:因為我小時候,在北方很難吃到新鮮的楊梅,大多吃的都是腌制過的楊梅,甜中多酸,所以我一直認為楊梅是很酸的東西,甜味兒都是后加的。那時候還誤把楊梅認作是“望梅止渴”中的“梅”,覺得楊梅就是那種一想就會滿嘴冒酸水兒的梅子……直到后來吃到了新鮮多汁的楊梅,才平了這個栽在楊梅身上的冤假錯案。人家楊梅汁液飽滿,根本沒有那么酸,還是一種水分充足、甜酸適度、十分解渴的水果!
小咪:居然誤作了“望梅止渴”那么多年,曹操要是知道你這么想,會不會從古代穿越過來再送你一斤梅子,讓你好好分辨一下兩種水果,省得你想著楊梅咽口水。哈哈哈!
老貓:不開玩笑了。我想的是,很多事我們?nèi)狈w驗,就會寫不出真實的情況,一方面會造成誤解,另一方面,主要是在寫作中,就會因為沒有體驗,而寫不出這種真實的感受。我要是一直吃不到新鮮楊梅,恐怕在作文里提及楊梅時,便只會寫楊梅酸,而寫不出楊梅的鮮嫩多汁,寫不出顆粒飽滿的楊梅那放射性的果肉中充溢著的甜酸味道,也寫不出吃楊梅時的感覺:從舌尖到整個口腔都深深臣服于酸甜可口汁液豐富的楊梅,牙齒配合著舌頭,不時地擠壓著這個圓滾滾的小身體,等到它努力擠壓出最后一點兒水分的時候,一個硬硬小小的果核從舌頭和牙齒間鉆了出來,一身輕松的樣子,仿佛完成了某個使命……
小咪:老貓,你都給我說饞了。大冬天的,到哪兒去找新鮮楊梅解饞哪?
老貓:嘿嘿嘿,怎么就給你說饞了呢?我哪有那么大本事?
小咪:你有哇。我也吃過新鮮的楊梅啊,你說楊梅果肉是放射性的,形象得很哪,可不是嘛!看上去就好像是從果核一根根長出來的一樣。但是每一根里都是滿滿的水分哪,甜酸的味道,在嘴巴里被舌頭和牙齒一卷,一顆楊梅就變成了一顆在嘴巴里爆炸的甜水彈,不酸也不是很甜,就是很解渴,很好吃……啊呀,我現(xiàn)在嘴巴里滿是口水啦!
老貓:哈哈哈,真是把自己都說饞了!一顆爆炸的甜水彈!你這個比喻也很生動呢。我也可以通過你的描述感受到那顆汁液滿溢的炸彈楊梅啦!
小咪:我這么俗不可耐的比喻,也能算得上好嗎?
老貓:算哪。這個甜水彈讓人一下子就可以想象到那種樣態(tài)和感覺,很不錯呢。我們用比喻去形容一樣東西,如果聽到這個比喻的人知道我們所比喻的東西,那么他就會在心里進行一個比較,于是,他就會感覺到我們的比喻像還是不像,這個時候的比喻是在喚起他內(nèi)心的認證。如果他對我們要比喻的事物不熟悉,那此時的比喻就會用某種熟悉的東西,來喚起他的想象,這種想象就會引領他認識新事物。所以,我們在比喻的時候,有時會選擇和我們要比喻的事物相像的事物,有時也會用熟悉的比喻陌生的,用已知的比喻未知的。
小咪:哇,我的甜水彈會讓沒吃過楊梅的人感覺到吃到新鮮楊梅的感覺!這可真帶勁,來年夏天,我好好吃一頓“甜水彈”!
老貓:十足的吃貨!咱們是在借楊梅說作文呢,你有沒有領悟點兒什么呀?不然,我可不給你買“甜水彈”。
小咪:小意思。我們起初說的是吃楊梅的感覺,新鮮的楊梅和腌制的楊梅味道不同,不吃不知道,一吃嚇一跳。但老貓借著楊梅說我們寫作文時,體驗會帶來真實的感受,真實的感受會讓我們的表達更自然和貼切。
老貓:嗯,不錯,這個總結得好。
小咪:我把楊梅比作“甜水彈”,被老貓肯定。老貓借楊梅來講比喻在描寫中的使用,好的比喻,要么是符合讀者的認知,要么會喚起讀者的想象,會用熟悉的喻體去認識不熟悉的本體。我用甜水彈來比喻新鮮多汁的楊梅,雖然俗氣了點兒,但是足夠形象貼切,老貓你就給我一個大大的贊!我說的沒錯吧?
老貓:哇塞!孺子可教哇!看來我不用再費力解釋了,你說得是相當清楚,可以升級做我的助手了,薪水就是夏天的楊梅!管夠!
小咪:嘻嘻,來年夏天的楊梅有著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