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梅
摘 要:公元8世紀30年代,以洱海為中心的云南境內發(fā)生了一樁突出的歷史事件——唐朝與南詔之間的“天寶戰(zhàn)爭”?!疤鞂殤?zhàn)爭”后,大理民眾修建了“將軍洞”、“萬人?!币约o念在戰(zhàn)爭中遇難的唐朝大將和將士,并且立“德化碑”,以表南詔對唐的友好愿望。這一出人意料違背常理的舉措,滲透著大理人民熱愛祖國,追求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中華整體生存精神”;追求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希冀民族之間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的獨特的純潔精神。
關鍵詞:天寶戰(zhàn)爭 唐朝 南詔
西洱河南畔的天寶公園,原來是一座古樹蒼天、碑刻如林的古跡名勝公園,“文革”期間,古樹和碑刻遭到了破壞,但公園內的一座特大古墓至今乃在,這座古墓就是著名的“大唐天寶戰(zhàn)士?!保追Q“萬人?!?。
萬人冢坐南朝北,意味著墳墓中的唐軍戰(zhàn)士可遙望北方的中原故鄉(xiāng)。墳冢高4米,直徑8米,基方約的東、西、北三面鋪以青石板并框圍石欄。墳墓的前方有一塊高1.8米,寬0.9米的隸書“大唐天寶戰(zhàn)士冢”的石碑,為民國年間云南名士李源先手筆。
為什么在遙遠的西南,大理會有北方唐中原王朝的戰(zhàn)士墳墓呢?唐代初年,洱海地區(qū)形成了六個大民族部落,史稱"六詔"。其中南部的蒙舍詔(又稱南詔)逐漸強大,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由南詔王皮邏閣統(tǒng)一了六詔,建立了南詔國。唐王朝支持南詔統(tǒng)一洱海地區(qū)是想借用南詔的勢力加強對云南的控制,以此牽制吐番的勢力擴張。但南詔王則打算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因此在經營云南的問題上南詔王與唐王朝出現(xiàn)了矛盾,加之唐天寶年間朝政大權被楊貴妃的娘家外戚掌握,政治腐敗,而且管理云南的邊官橫征暴斂,激化了南詔與唐王朝的矛盾,進而引發(fā)了著名的三次“天寶戰(zhàn)爭”。唐天寶戰(zhàn)士冢就是這段戰(zhàn)爭的不幸歷史見證。 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駐守云南的邊官姚州太守張虔陀對南詔“征求無度”,又侮辱了閣羅鳳的妻女二人,反誣告閣羅鳳要反叛,激怒了的南詔起兵攻占了姚州等37部。事后楊貴妃的堂哥當朝國相楊國忠隱瞞事實真相,奏請?zhí)菩诔霰显t,想以“平定邊疆叛亂”派劍南節(jié)度使鮮于仲通率兵6萬征討南詔。唐軍壓境之際,南詔王閣羅鳳派使節(jié)前去議和,表示愿意賠償損失,歸還所有占府地,與唐和好。剛愎自用的鮮于仲通不讓不允,反而扣押使者,于是戰(zhàn)爭再起,結果唐軍大敗,鮮于仲通落得“僅以身免”的下場。 敗軍之將鮮于仲通在楊國忠等奸臣的庇護下沒有受到懲罰,反而被加官封爵。唐玄宗在得知謊報的唐軍大勝的“捷報”后,再度于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征天下兵十萬”命李宓、何覆光率兵與南詔交戰(zhàn)。在南詔與吐番聯(lián)軍的夾擊下,李宓的10萬軍隊全軍覆滅?!赌显t德化碑》中“流血成河、積尸雍水,三軍潰衄,元帥沉江”四句話概括了當時戰(zhàn)爭的情況。
一、“天寶戰(zhàn)爭”所體現(xiàn)的民族精神
“天寶戰(zhàn)爭”后,南詔王閣羅鳳體恤征戰(zhàn)的唐軍戰(zhàn)士無辜,“遂收亡將等尸”筑修墳墓于西洱河南畔和今213國道旁的鳳儀地石曲,“葬而祭之”,“以存恩舊”意與唐王朝重修舊好。公元766年,又特地在王都太和城立“南詔德化碑”,表明叛唐不得已,決心“世世事唐”之意(碑文內容,為南詔群臣歌頌南詔王閣羅鳳的功績,著重敘述南詔與唐友好以至失和的情節(jié),表明南詔對唐的友好愿望)。 在明末清初當?shù)匕傩諡榱思o念大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率軍征發(fā)南詔國的大將李宓,建造了“將軍洞”,主要建筑有門樓、戲臺、大殿、財神殿、娘娘殿、廂房等,整個建筑群具有濃厚的白族風格。李宓將軍被尊為白族“本主”,作為鄉(xiāng)村、民族的保護神祭拜。
要深入地評價天寶戰(zhàn)爭,并非易事。本文僅從“天寶戰(zhàn)爭”以后,南詔王閣羅鳳等當?shù)匕傩盏慕ā叭f人?!?、立“南詔德化碑”、蓋“將軍洞”的一系列行為來探析大理人民的民族精神。
1.熱愛祖國,追求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中華整體生存精神”
在重大政治問題發(fā)生時,不同民族集團都是以共同的政治目標和利益為聯(lián)合的基礎,而不是按民族來劃分的,這一點,在大理人民身上得到集中的體現(xiàn)。
大理人民不僅把本地的愛國英雄塑造為“本主”,而且把把征討南詔的大將李宓作為“本主”崇拜,并為征戰(zhàn)的唐軍修“萬人?!?、“葬而祭之”,反映出了大理人民的熱愛祖國,追求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中華整體生存精神”。
把本地的愛國英雄塑造為“本主”的,如喜洲鎮(zhèn)、灣橋鄉(xiāng)上陽溪村、銀橋鄉(xiāng)馬久邑村的段宗榜本主,原是南詔的清平官,大將軍,是南詔后期的重臣,“大理國”國王段思平的先祖。他一生文治武功,為南詔立下赫赫業(yè)績,被人民奉為愛國的民族英雄和“忠君”楷模。歿后,被奉為大理“神都”的大本主,其他一些村莊也奉之為本主,在蒼山洱海間“廟食之秋”。
在與其他民族,特別是漢族的關系上,白族人民始終以“中華一統(tǒng)”的愛國主義的博大胸懷和寬容、諒解的精神對待歷史的陣痛,“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和為貴”的高姿態(tài)接納了諸如李宓、忽必烈沐英等外族人物作為本主神,而且還賦予他們“保家衛(wèi)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另外如鄭回本是中原漢人,做唐朝西滬縣令(今四川西昌縣南),被南詔的軍隊俘獲,南詔王慕其才,任命他當王子鳳伽異的老師,后官至清平(相當于宰相),他運用自己的才干和影響,促使南詔和當時中央政權唐朝進行“蒼山會盟”,增進了民族團結和祖國統(tǒng)一,他死后,大理城的百姓將他及他的三個兒子封為大理東、西、南、北四城門本主。如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軍事首領諸葛亮,是城郊鄉(xiāng)塘子鋪村本主,他在平定“南中”的過程中深受云南各古代民族的擁護,白族人民敬仰他的治國治民之道,就把他奉為本主。從大一統(tǒng)的意識出發(fā),白族人民是善于將消極社會因素化為積極社會因素的民族,是將民族利益與愛國主義相結合的典型表現(xiàn)。
相傳萬人冢建成后,冢畔常有;冤鬼哭聲。到明萬歷年間,云南點兵官鄧子在寫了一首吊唁唐軍陣亡將士的詩:“唐將南征以捷聞,誰憐枯骨臥黃昏?惟有蒼山公道貌岸然雪,年年披白吊征魂?!痹娋淇瘫②:?,冤鬼有的哭泣聲就消失了。當然鬼魂是不存在的,但它反映了人們對戰(zhàn)爭的厭惡,渴望祖國的統(tǒng)一。
2.追求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希冀民族之間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的獨特的純潔精神
不管過去發(fā)生過什么,將來會發(fā)生什么,大理這個地方及其臣民始終讓人感受到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民族之間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的純潔、獨特的寶貴本質。
李宓將軍和他的十萬部隊在大理的遭遇體現(xiàn)了大理人民的希冀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民族之間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的獨特純潔特性?!皩④姸础笔冀ㄓ诿鞔?,是為了紀念大唐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率軍征發(fā)南詔國的大將李宓而建造的。李宓奉王命出師,卻在下關西洱河遭到南詔王與吐蕃聯(lián)軍的夾擊,全軍覆沒,身為一軍之帥的李宓也走投無路,投江自殺。李宓戰(zhàn)死后,唐軍大部陣亡或淹死,當朝丞相郭元振之侄郭仲翔也作了俘虜。閣羅鳳按功分賞財物和戰(zhàn)俘人口,功多的多分,功少的少分。郭仲翔被閣羅鳳分給本洞頭目烏蠻羅部(祿豐縣的羅次)作為牧奴,飼養(yǎng)戰(zhàn)象。分得漢人多的酋長,把漢人轉賣或換物品。審訊出有職位的官長,準許其寫信帶回家鄉(xiāng)用綢布、銀錢來贖人,最窮的也要30匹布來贖。富的上等漢人兵丁由他索詐。 大理人為紀念李宓而建了神祠,俗稱“將軍洞”。十萬死難士卒合葬在天寶街天寶公園內,俗稱“萬人?!?,即“大唐天寶戰(zhàn)士冢”。“天寶戰(zhàn)爭”從一定層度上說,可以說是為正義而戰(zhàn)。當大唐政權派大兵壓境,對大理南詔國造成的威脅首先是對自己祖居的“家園”的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反抗都具有正義的特性?!盀榧覉@而戰(zhàn)!”這就是最有力的誓言。結果,李宓將軍失敗了。也就是說,南詔軍民打敗了對自己家園造成巨大威脅的侵略者。那時候,李宓的隊伍是作為敵人而存在的。敵人終于死亡,這是正義之師最感欣慰的事。但是,在大理情況發(fā)生了變化,這變化正是由于這地方的純潔特性決定的。勝利者雖然戰(zhàn)勝了“敵人”,但是為紀念“敵人”的死難竟然建蓋了廟宇,墳冢,年年悼念。不僅如此,李宓將軍在大理還被尊為白族“本主”,作為鄉(xiāng)村、民族的保護神祭拜。這就非常出人意料了。這場戰(zhàn)爭如果換一個地方發(fā)生,即便有相同的結果也難以出現(xiàn)這種朝拜的現(xiàn)象。但是,在大理,這恰恰是必然的,大理的民族精神和她所獨具的追求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民族之間和平共處,共同繁榮的純潔品質決定了這
一點。
二、探析“天寶戰(zhàn)爭”民族精神的形成原因
發(fā)生在唐朝與南詔之間的“天寶戰(zhàn)爭”暴露了唐王朝大漢族主義和南詔統(tǒng)治者地方民族主義之間的種種矛盾,卻并未能改變云南和祖國統(tǒng)一團結的總趨勢。正如馬曜先生所言:“中國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從地區(qū)性的民族內部統(tǒng)一走向全國性的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形成的一般規(guī)律和必然趨勢?!睘榱税l(fā)展,雙方都力求有個穩(wěn)定與和諧的空間。云南各族人民始終參與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種種活動。天寶戰(zhàn)爭前,“云南子弟萬人”駐守中原,天寶戰(zhàn)爭后,又積極參與平定“安史之亂”。南詔雖然利用唐王朝與吐蕃的矛盾進行割據(jù),但在人民的壓力下仍然為“歸唐”留下了后路,閣羅鳳收拾唐朝陣亡將士尸體修“萬人?!保?66年,閣羅鳳留下了為日后和好作證的《德化碑》,以及43年后,異牟尋派出三路使節(jié)前往長安求和,就都是一種誠意。在這漫長的歷史階段,南詔大理國的好多位國王,還接受過唐宋王朝的冊封:唐封皮羅閣和閣羅鳳為“云南王”,封異牟尋為“南詔王”,封勸豐祐為“滇王”,宋封段正嚴為云南節(jié)度使大理國王。應該說,遣使入貢及接受冊封都是南詔大理國對和平統(tǒng)一總的訴求。
固然南詔大理國和中原王朝之間也不時發(fā)生過諸如“天寶戰(zhàn)爭”這樣不應該發(fā)生的沖突和磨擦,但在當時的形勢下,是歷史的必然,很難單獨歸罪于一方,唐代史家李泌總結天寶戰(zhàn)爭的原因時指出:“云南自漢以來塵屬中國,楊國忠無故擾之使叛”,(其實早在公元前221年,大理地區(qū)正式納入秦王朝大一統(tǒng)的封建國家,漢武帝設郡縣時,云南這塊遠隔中原的邊僻土地已進入中國的版圖,然而當時的中原王朝鞭長莫及,直至西爨、南詔、大理國地區(qū)性政權的先后建立,結束了兩晉時期的“五十八部”各族紛爭和隋唐之際的“部落支離”,“首領星碎”,眾多部落“各擅山川,不相役屬”,“朋仇相嫌”、“喜相仇怨”的局面,總之,因為南詔和大理國比較善于處理各民族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因此多民族的云南一直沒有出現(xiàn)水深火熱的大危機。在此基礎上,到了13世紀中期,元朝才有條件比較順利地將云南這塊疆土歸入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通常所謂南詔大理國的疆域,大致與如今的云南省相當或略大,也就是說云南省疆域的基礎就是在那個時候確定下來的)。另一方面還應加上對南詔奴隸主割據(jù)勢力的譴責,歌頌人民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上的決定性貢獻。
更為重要的是,云南形成了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這是最終完成祖國統(tǒng)一的奠基石。
主動地接納先進的中華文化是南詔大理國立國的基礎和長期的國策。值得指出的是,大理人民接受祖國的先進文化,在相當程度上是自覺自動的。漢語漢文始終是云南境內的官方語言,這是接受中原文化最為暢通的保證。南詔王閣羅鳳信任和重用有學識的俘虜鄭回,派遣國中子弟到成都“習孔子之詩書”,大理國多次向祖國求經籍、藥書,十分重視和推行漢文(選試馬車也要“能算能書”的人),可以看出白族對于中原文化向往親炙的實際;在建筑上,“南詔德化碑”是仿唐的建筑風格 ,可稱得上是唐碑中的精品。有重要的歷史、藝術價值,是一塊象征民族團結友好的物證,另外如崇圣寺三塔、石寶山造像大理國時建造的地藏寺梵宇塔幢等;仿唐的政治體制,大量佛經和音樂、繪畫傳入,“德化碑”說“開三教,賓四門”三教首稱佛教,次為道教,著名的南詔龜茲樂,正是由中原傳入,在繪畫方面有《張勝溫畫卷》;在農業(yè)上,耕田用“二牛三夫”,對手工業(yè)采取獎勵政策;南詔境內出現(xiàn)了能詩善文的多位“高手”,如鄭回、杜光庭、楊奇鯤等,他們的“佳作”被收入《全唐詩》、《全唐文》,致使南詔境內成就了“人知禮樂,本唐風化”的文化氛圍,以致在元朝統(tǒng)一云南不久,能令來大理的游人驚詫道:“宋興,北有大敵,不暇遠略,相與使傳往來,通于中國。故其宮室、樓觀、言語、書數(shù),以至冠婚喪祭之禮,干戈戰(zhàn)陣之法,雖不能盡善盡美,其規(guī)模、服色、動作、云為,略本于漢。自今觀之,猶有故國之遺風焉?!睂χ腥A文化的認同感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這是一個長期不懈經營的結果,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漸進過程。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tǒng)一,需要人民之間的文化認同感,這是避免文化沖突的法寶。因此,民族眾多的云南,民族和睦,社會相對穩(wěn)定,最終能夠自然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
參考文獻:
[1] 馬曜主編《云南簡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月.
[2] 馬曜著《大理文化論》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3] 楊政業(yè)著《本主文化論》大理州文化局2000年7月.
[4] 楊鎮(zhèn)圭著《白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 楊學政著《云南宗教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