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管仲小學 王法麗
在小學二年級的作文教學中,由于教學模式單一,傳統(tǒng)寫作教學模式根深蒂固,使得一些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存在明顯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學生的寫作能力難以提升。例如,當前一些寫作教學體系尚未完善,缺少可行性與操作性,致使一些語文教師無法合理運用教學模式,學生寫作千篇一律,無法脫離作文框架的束縛,導致學生的童心童趣無法在寫作中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學生難以形成獨立性的寫作技能。殊不知,寫作教學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躬行實踐,讓“動詞”走進來,提升學生對于詞匯的運用能力。
二年級小學生由于心智發(fā)展尚未健全,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師應該充分尊重教育規(guī)律,把握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學習狀態(tài),對學生開展寫話教學。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如二年級的小學生應該能夠運用連貫話語表達自己所觀察到的場景與發(fā)現(xiàn)等,并用筆寫出來。例如,在學習《朱德的扁擔》這節(jié)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生活中的人物動作進行細致的觀察,如爺爺喝茶、奶奶炒菜等日常生活,并運用相應的動詞描述出來,寫成一整段連貫的話語。
教師在對小學生開展寫作教學中,應該保證基礎的有序性。首先,應該加強學生的話語表達能力,使學生能夠了解動詞的真正含義,訓練學生看動詞做動作、看動作說動詞的能力,從語言與行動中體會到動詞的妙處。然后,引導學生由說到寫,對書中教材的靜態(tài)圖或者日常生活情境加以觀察,進而將人物動作描寫得細致入微。例如,在學習到《難忘的潑水節(jié)》這節(jié)課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掌握潑水動作的描寫,并對教材中附加的圖片進行動詞描述,引導學生將“灑滿”“歡迎”等動詞積累起來,以便日后寫作中能夠用到。
為了增強小學生對于動詞的運用能力,教師應該為學生創(chuàng)建相應的寫作情境,使學生在富有生活情景、充滿想象空間的環(huán)境中進行創(chuàng)作,并在熟悉的情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教師可以模擬生活中媽媽做飯的場景,從淘米、煮飯到炒菜等一系列場景,鼓勵幾個同學對教師的動作進行描述,最后鼓勵學生將這些場景連詞成句。這樣一來,學生便懂得如何觀察生活,運用動詞描述生活中的常見場景。
若想寫出完整的話語,則應該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能力。二年級小學生本身較為活潑,樂于表達,但是卻不一定能夠表達清楚與連貫,這便影響了自身的表達能力與寫作能力。故此,教師可以采用合理的引導方法,激發(fā)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升,并指導學生如何正確發(fā)言,將話語表達得更加清楚明了。例如,在學習《狐假虎威》這節(jié)課之前,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搜集與動物故事相關(guān)的成語,并運用自己的語言在課上表達出來,如“守株待兔”等。這一過程便提升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其說話更加有條理,為寫作奠定基礎。
二年級的小學生雖然對一切充滿好奇心,但是卻缺少專注的觀察力。因此,教師應該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明確觀察目的。如以觀察人物動作為例,應該觀察動作的順序、變化動態(tài)等,并將觀察時的思維與語言等借助筆的形式表述出來。同時,教師應該提醒學生對于動作的細節(jié)應該格外關(guān)注,這種訓練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的動詞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并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了如何體驗生活的樂趣,進而養(yǎng)成善于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值得一提的是,當學生寫作以后,教師應該耐心批改,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寫作缺點,并合理改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于小學二年級語文寫作教學來說,教師應該立足于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理解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并采取合理的方式,強化學生的寫話教學,使學生掌握靈活運用動詞的能力,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寫作水平,使其能夠借助于寫作表達出自身的所思所想,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