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莉 肖 巍
(上海社會科學院 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上海 200020; 復旦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0433)
《共產黨宣言》(下簡稱《宣言》)迄今已發(fā)表170周年,其間對《宣言》的各種研究浩如煙海。學界普遍認為,《宣言》揭示了“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在1888年英文版中是“少數(shù)人對多數(shù)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備的表現(xiàn)”的“現(xiàn)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的被消滅和無產階級的偉大勝利的科學性和必然性,即“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3~414頁。這是《宣言》迄今為止能夠穿透歷史的偉大意義所在?!缎浴愤\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資本和資本主義的客觀分析和批判,不僅對資本和資產階級曾經(jīng)的革命性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而且針對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zhí)岢隽速Y本、戰(zhàn)爭及其在推進全球化進程中所帶來的全球治理命題。這一命題不僅指出了資本主義的帝國主義傾向和本質,而且也為分析當今世界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全球治理邏輯提供了重要路徑。
馬克思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7頁。新大陸和新航線的發(fā)現(xiàn)帶來的是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tǒng)治。它創(chuàng)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tài)……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401、412、164頁。而這個結果或者說這個進程的完成主要依靠了兩種手段:
第一種是戰(zhàn)爭。西方資本主義的重商主義時期(16~18世紀)是自由資本主義(19世紀)和壟斷資本主義(19世紀末期,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來)[注]理論界普遍認為西方資本主義主要經(jīng)歷過三個發(fā)展階段——重商主義時期(16~18世紀)、自由資本主義時期(19世紀)、壟斷尤其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19世紀末期,尤其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來)。得以興起和興盛的關鍵期。馬克思恩格斯曾鮮明指出,達·伽馬航行印度、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和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都是在“黃金咒語”的驅使下帶著共同的目的:“西歐在這一時期被黃金熱所迷……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新發(fā)現(xiàn)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盵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50頁。而為達到此目的,“在1503~1650年間,西方殖民者共從亞洲、美洲、非洲等地掠奪了20664噸黃金,這些金銀貴金屬占當時歐洲貴金屬總量的50%”。[注]Peter Kriedte, Peasant, Landlords and Merchant Capitalists, Europ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500-1800 (Leamington Spa: Berg Publishers LTD, 1980) 48.這些大大小小的暴力掠奪行為大大加速了西歐資本的原始積累。
因此,有學者認為,“根植于西方血色黎明時期的殖民掠奪實踐”、“以殖民擴張、原始積累為核心的西方重商主義時代”是對“歷時200多年,影響波及整個世界的西歐殖民擴張運動的總概括”。[注]拉爾斯·馬格努松:《重商主義經(jīng)濟學》,上海:上海財經(jīng)大學出版社,2001年,“譯者的話”,第1~2、2頁。以英國為例,“海外掠奪和殖民戰(zhàn)爭是英國政府在工業(yè)革命前直接參與的另一項活動,也是建立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環(huán)境的重要步驟。海外掠奪使英國獲得了啟動工業(yè)革命的資本?!趁駪?zhàn)爭不僅為英國掠取資本,而且為之開拓海外市場。在工業(yè)革命前的一個半世紀里,英國政府進行各種殖民戰(zhàn)爭,與其他國相比,次數(shù)最多,歷時最久……。殖民戰(zhàn)爭(為英國)帶來三大好處:1.以戰(zhàn)勝國資格索取巨額賠款;2.用武力吞并戰(zhàn)敗國大量的殖民地;3.獲得對殖民地的貿易壟斷權。這在掠奪印度的財富上尤為突出。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757年至1815年,英國政府從印度掠取的財富近10億英鎊”。[注]丁建弘主編:《發(fā)達國家的現(xiàn)代化道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48~149頁。這是英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迅速膨脹和逐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重要支撐。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基本上是一部戰(zhàn)爭史,因為我們所屬的國家大多是經(jīng)過征服、內戰(zhàn)或獨立斗爭而產生的。”[注]約翰·基根著,林華譯:《戰(zhàn)爭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第414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戰(zhàn)爭也是治理的手段,或者說,戰(zhàn)爭才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常態(tài)。只不過,戰(zhàn)爭在通過暴力謀取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危機。因此,在馬克思看來,戰(zhàn)爭是革命的前夜,“我們的時代,資產階級時代,卻有一個特點:它使階級對立簡單化了。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敵對的陣營,分裂為兩大相互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401、412、164頁。兩大階級之間的不可調和的矛盾造成“現(xiàn)存社會內部或多或少隱蔽著國內戰(zhàn)爭,直到這個戰(zhàn)爭爆發(fā)為公開的革命,無產階級用暴力推翻資產階級而建立自己的統(tǒng)治”[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401、412、164頁。?;蛘哒f,這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資本主義未來發(fā)展前途與命運的重要預言,其根本邏輯在于當社會矛盾無法通過國家這樣一個“虛幻的共同體”[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5、401、412、164頁。調適階級沖突的話,那么社會的崩潰就是無法避免的。
第二種是貿易。縱觀《宣言》問世以來的歷史,也是在全球范圍內把資本擴張作為治理手段之一的發(fā)展史。對19世紀中葉之前的資本主義來說,為了避免“在重商主義時代,一個幽靈困撓著歐洲,這便是擔心像西班牙一樣因富于黃金,貧于生產,以及由可怕的貿易逆差而被毀滅”這樣的“悲劇”,后來的英、法等國逐步實行貿易及關稅保護政策,運用國家投資興辦工商業(yè)或制定相關政策以促進私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還通過殖民擴張和戰(zhàn)爭打敗強大的敵手等手段以謀取更多的財富?;蛘哒f,資本的擴張本性使得資本必然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世界“工業(yè)、商業(yè)、航海業(yè)和鐵路的擴展,資產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發(fā)展起來,增加自己的資本,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排擠到后面去?!仁挂磺忻褡濉绻鼈儾幌霚缤龅脑挕捎觅Y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2、808頁。
表面上看,和以資本運作的貿易相比,戰(zhàn)爭顯得更加暴虐。但是必須明確,進行貿易的過程往往也伴隨著戰(zhàn)爭手段。尤其是在“使東方從屬于西方”的戰(zhàn)爭中,運用炮艦轟開國門的強迫貿易達到了極致。19世紀40年代,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擴大商品市場,爭奪原料產地,中國以及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成為產業(yè)革命后所需要的原料、市場、殖民地與轉運站,對中國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和對日本的黑船事件后,中國、日本等在英、美、法、荷等國要求“通商”并簽訂所謂的自由貿易條約后,被迫實行“門戶開放”,并就此進入殖民地半殖民地時代。特別是鴉片戰(zhàn)爭,西方的堅船利炮使得一個數(shù)千年文明古國一夕解體。因此,這種貿易并非是正常的公平競爭,而是在強權或鐵蹄下的掠奪。換言之,和戰(zhàn)爭相比,資本運作下的貿易絲毫不顯得溫和。正如普魯士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Karl Von Clausewitz)所指出:“戰(zhàn)爭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更是一種真正的政治工具,是政治交往的延續(xù),是通過另一種手段實現(xiàn)的政治交往。倘若說戰(zhàn)爭有特殊的地方,那就在于它手段的特殊性?!盵注]克勞塞維茨著,孫志新譯:《戰(zhàn)爭論》,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20頁。而也只有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戰(zhàn)爭才成為為資本和資本家集團利益保駕護航的重要或者說關鍵手段。
很難說這兩種手段有什么時間上的先后,資本擴張和發(fā)動戰(zhàn)爭本來就是相互糾纏在一起的“伴生物”?;蛟S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手段基本上完成了全球化以來的社會發(fā)展全部。也或許正是在這一點上,基根才把克勞塞維茨的《戰(zhàn)爭論》與馬克思的《資本論》、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相提并論:“《戰(zhàn)爭論》和《資本論》這兩部題材迥異的著作歸根結底可以算同一類的書。無疑,克勞塞維茨希望《戰(zhàn)爭論》能夠達到啟蒙運動時代最偉大的著作——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的地位;也許他真的認為他不過是對客觀現(xiàn)象進行了觀察、描述和分類。馬克思也做了很多描述,且非常準確。他利用斯密關于工業(yè)分工的精彩理論……得出結論說,在一個生產資料不屬于工人的經(jīng)濟制度中,大規(guī)模生產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會引發(fā)革命……克勞塞維茨也是從描述入手。他把軍裝、軍歌和操練作為毋庸討論的起點,進而論述說,士兵的遭遇,如困苦、受傷、死亡,會導致異化(雖然他沒有用這個詞),這必定會使軍隊在作戰(zhàn)中潰敗,而軍事上的戰(zhàn)敗就等于革命?!盵注]約翰·基根著,林華譯:《戰(zhàn)爭史》,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年,第21頁。這在某種意義上說明,戰(zhàn)爭與資本的力量正主導著近現(xiàn)代社會治理的核心思想體系。
在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晚年時期,資本主義已經(jīng)明顯出現(xiàn)了帝國主義的特征。“英國的自由貿易的性質,我們大都會發(fā)現(xiàn):它的‘自由’說到底就是壟斷?!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02、808頁。列寧積極接受了《宣言》的核心思想。1916年,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即《帝國主義論》)完成,他認為:“在戰(zhàn)爭造成的全世界的經(jīng)濟破壞的基礎上,世界革命危機日益發(fā)展,這個危機不管會經(jīng)過多么長久而艱苦的周折,最后必將以無產階級革命和這一革命的勝利而告終?!盵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2~103、176、101頁。同時,列寧也繼承和發(fā)揚了馬克思關于資本和資本主義的核心思想:“帝國主義是發(fā)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盵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2~103、176、101頁。并認為,資本的唯利是圖本性使得“只要生產資料私有制還存在,在上述這樣的經(jīng)濟基礎上,帝國主義戰(zhàn)爭是絕對不可避免的?!盵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02~103、176、101頁。這直接指出了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即帝國主義要維持自身生存和發(fā)展利益,資本和戰(zhàn)爭將仍然是帝國主義的深刻特征和推進帝國主義行徑的主要手段。
因此,他在1917年的《序言》中特別指出:“我希望我這本小冊子能有助于理解帝國主義的經(jīng)濟實質這個基本經(jīng)濟問題,不研究這個問題,就根本不會懂得如何去認識現(xiàn)在的戰(zhàn)爭和現(xiàn)在的政治?!盵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163、185、105頁。但是,瓜分還只是資本主義推行全球霸權的初步,更重要的是隨后產生的世界性的壟斷,以及為了維持這種壟斷地位和保護壟斷利益而在對外貿易、高科技、軍事等領域中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同盟關系。這在列寧時期已經(jīng)初見端倪:“最新資本主義時代向我們表明,資本家同盟之間在從經(jīng)濟上瓜分世界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定的關系,而與此同時,與此相聯(lián)系,各個政治同盟、各個國家之間在從領土上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爭奪經(jīng)濟領土’的基礎上也形成了一定的關系。”[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163、185、105頁。這并非偶然,因為“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jīng)濟基礎就是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的壟斷,也就是說,這種壟斷是從資本主義生長起來并且處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和競爭的一般環(huán)境里,同這種一般環(huán)境始終有無法解決的矛盾?!盵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163、185、105頁。
實際上,時至今日,列寧所描述的帝國主義及其行徑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霸谫Y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的背景下,勞資矛盾仍是世界的主要矛盾,而資本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隨著資本與勞動力量的此消彼長,資本日漸成為當今世界的隱性統(tǒng)治力量。而資本擴張與發(fā)動戰(zhàn)爭歷來就是‘孿生兄弟’,尤其在金融資本占主導的背景下,壟斷資本與戰(zhàn)爭的關聯(lián)度越發(fā)明顯?!盵注]林海虹、田文林:《金融資本時代的戰(zhàn)爭與和平》,《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年第3期。如果說真有所區(qū)別,那也只是資本和戰(zhàn)爭的行為方式變得更加隱蔽和高科技化。一方面,資本仍然是全球治理的中樞,“剪息票”依然是“極少數(shù)特別富強的國家”用來掠奪全世界的手段[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9、163、185、105頁。。資本文明塑造出的是更為直接、鮮明、穩(wěn)固的兩極化價值觀結構,把個體、群體、組織、國家乃至世界的是與非、善與惡、黑與白全部通過資本的逐利邏輯呈現(xiàn)出來,簡單又粗暴地成為實現(xiàn)目標與否的重要工具和最重要的動力。但同時,“資本實行全球治理的目的是要在資本的控制之下實現(xiàn)資本收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建立一個穩(wěn)定的秩序,但為了剩余價值而尋求一種畸形的秩序,資本正是借用這種畸形的秩序來進行全球治理的。”[注]胡鍵:《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視野下的全球治理》,《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2012年第11期。只不過,這種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不再如販賣黑奴那樣赤裸裸。很明顯,這并不符合人們對治理的“善”的目標和標準,或者說,這不符合人類社會發(fā)展所追求的道德標準,而只有打破資本的這種“魔咒”才能最終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并在全世界范圍內灌輸西方自由、民主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帝國主義性質的軍事戰(zhàn)和貿易戰(zhàn)從來沒有停止過,而且愈演愈烈。據(jù)統(tǒng)計,為了確保美國在全球的利益不受侵犯,以近三十年美國武裝部隊在國外的使用情況為例,1990~1999年間共出兵59次、2000~2009年間出兵41次、2010~2017年間出兵88次,其中僅2017年就超過28次(見圖1),[注]Barbara Salazar Torreon, “Instances of Use of United States Armed Forces Abroad, 1798-2017,”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www.crs.gov, CRS Report R42738, October 12, 2017.尤其是近些年來還在高新科技的支持下實現(xiàn)了零傷亡的精準打擊。這些軍事行動充斥的是“人權高于主權”、“為價值觀而戰(zhàn)”、“主權不容干涉已過時”等“國際干預有理”的新干涉主義[注]參見[美]里查德·哈斯:《新干涉主義》,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和對聯(lián)合國憲章及國際法或國際慣例的蔑視,其結果是不僅加劇了當?shù)氐纳鐣?,而且也并沒有踐行西方的自由與民主。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說:“戰(zhàn)爭是迫使對方服從我方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用科學技術研究的成果裝備自己以對付暴力。國際法慣例對暴力行為的限制是微乎其微的,這些限制與暴力同時存在,但在實質上并不能削弱暴力的強度?!盵注]克勞塞維茨著,孫志新譯:《戰(zhàn)爭論》,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4年,第4頁。從2018年開始,英國、美國、法國以懷疑敘利亞政府軍使用化學武器為借口,未經(jīng)聯(lián)合國授權即對敘利亞疑似目標進行精準打擊,以及美國以因貿易糾紛引起名為“打貿易戰(zhàn)”實為遏制中國崛起的“精準打擊”等都是其中的典型。
數(shù)據(jù)來源:根據(jù)Barbara Salazar Torreon, “Instances of Use of United States Armed Forces Abroad,1798~2017”制作而成。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www.crs.gov, CRS Report R42738, October 12, 2017.圖1 1990年以來美國武裝部隊在國外的出兵頻次
因此,對資本主義的認識和研究,必須是對資本主義體系本質的認識和研究,而不是對其細枝末節(jié)或對其局部的相互割裂。不把握這一點,我們對資本主義的任何批判都是一種“天真的愿望”[注]《列寧專題文集——論資本主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7頁。。尤其是在全球化條件下,資本的逐利本性正推動著代表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經(jīng)濟體系和殖民體系的舊體系轉型以適應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新舊秩序的快速嬗變。
當剩余價值通過社會關系的力量能夠配置社會資源并進行擴大再生產時,資本就出現(xiàn)了。因此,從本質上講,資本的原則即以剩余價值的積累為絕對目的。這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完成過程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自工業(yè)革命開始,到19世紀六七十年代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jīng)濟體系的完全形成,意味著資本主義制度、世界經(jīng)濟體系和殖民體系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這個過程打破了世界各地的封閉孤立狀態(tài),一方面推進了世界經(jīng)濟與文化交流,但另一方面帶來的卻是一個極其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秩序。這一秩序主導了18世紀以來的全球治理模式,并把資本輸出和對外戰(zhàn)爭以政治的面貌顯示出來,使得國際政治過程充滿了謊言、暴力和霸權主義。同時,也因資本主義自身矛盾和危機的加深而正在向以社會原則主導的世界經(jīng)濟與政治新秩序轉變。在這個過程中,資本在全球范圍內的逐利原則主導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內外運行邏輯。
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現(xiàn)代政黨制度的確立賦予了政黨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態(tài)、外交等各個領域具有支配地位的重要角色和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對資本主義固有的勞資矛盾進行了調適。而隨著政黨在國家對外交往中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作為資本家集團利益的代言人,資產階級政黨極力在全球治理或全球機制建設過程中維護資本利益,但同時也表現(xiàn)為對國內政治權力的愈加嚴控,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國內政治權力與資本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從而保證資本家集團對政治權力的全面把控以確保資本利益的完全實現(xiàn)。這突出表現(xiàn)在美國總統(tǒng)選舉對資本集團愈益嚴重的依賴上。美國的選舉制度決定了如果沒有大量金錢的支持,就沒有實力競選總統(tǒng)或者謀求其他政府職位。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6年11月,美國總統(tǒng)大選決逐中,美國億萬富豪特朗普和美國著名政治家族的代表希拉里的籌款數(shù)額分別達到了14億和9.32億美元,被公認為是美國總統(tǒng)競選歷史上最燒錢的一年(見圖2)。這是因為,在經(jīng)過了2010年“公民聯(lián)合會訴聯(lián)邦選舉委員會案”(Citizens United v.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注]Kenneth P Vogel, Big Money: 2.5 Billion Dollars, One Suspicious Vehicle, and a Pimp-on the Trail of the Ultra-Rich Hijacking American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4)。該法案以保護言論自由為由,通過了允許在競選最后階段各種企業(yè)或組織以贏利或非贏利的目的資助候選人的相關條款。和2014年美國最高法院裁決取消了個人對聯(lián)邦候選人及政黨參與競選活動最高捐款總額的上限后,美國的金錢政治大門徹底打開。這不僅賦予了權力尋租的合法性,而且無限制地放縱了資本駕馭權力并追逐更大利益的能力和便利。[注]此后,脫胎于政治行動委員會(Political Action Committee,簡稱PAC)的美國“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開始大量出現(xiàn),其成員大多是美國工商界、貿易組織或獨立政治團體等,其作用是募集資金以支持候選人或政黨。因此,“40年來的美國大選一直都是金錢說了算。其他一切所謂的希望、改變、信任、政策以及潛在不同都是廢話。”[注]《一張圖看懂:金錢是如何操縱美國大選的》,http://finance.ifeng.com/a/20160803/14676604_0.shtml.
數(shù)據(jù)來源:根據(jù)德國Statista公司(https://www.statista.com, 1960~2012年數(shù)據(jù))和美國《華盛頓郵報》(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 2016年數(shù)據(jù))公布的數(shù)據(jù)制作而成(單位:百萬美元)。圖2 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總統(tǒng)競選的募款數(shù)額(1960~2016)
馬克思認為,“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tǒng)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于它們發(fā)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jīng)獲得的生活地位”。[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413頁。隨著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資本主義國家借助國際壟斷資本,以跨國公司為載體,運用技術壟斷、不平等貿易乃至戰(zhàn)爭的形式不斷對其他國家的資源和財富進行掠奪。這一方面有利于西方發(fā)達國家對世界市場和資源的重新分配以及發(fā)達國家間矛盾的緩和,另一方面帶來的卻是財富和貧困的雙重積累,即統(tǒng)治集團利益和大眾利益之間的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世界范圍內“窮國和富國、窮人和富人的鴻溝”越來越寬。最后,是在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的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性,包括奧巴馬在內的美國總統(tǒng)在國情咨文和盟國演講中不止一次提到:絕對不能讓中國這樣的國家書寫全球經(jīng)濟規(guī)則。這種資本主義國家聯(lián)合以對抗社會主義國家的思維邏輯再一次驗證了馬克思與恩格斯在《宣言》中所展示的共產黨人之所以必須具有的國際主義精神的正確性:“共產黨人同其他無產階級政黨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無產者不同的民族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所經(jīng)歷的各個發(fā)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11、413頁。
資本全球化催生霸權式的全球治理。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舊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即殖民體系的崩潰,但其世界政治體系特別是經(jīng)濟體系仍然是維持當前世界經(jīng)濟政治秩序的重要支撐,而且資本主義國家的精英利用高科技壟斷以及貿易戰(zhàn)和軍事戰(zhàn)爭服務下的金融霸權等手段正在組建一個新的以資本原則為核心的利潤積累國際體制。但與此同時,新世紀以來,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發(fā)展中國家力量的整體上升以及國際話語權的增強,原有的世界格局和力量對比開始發(fā)生變化。此時,西方發(fā)達國家多年對外霸權政策導致外部矛盾反噬、國家精英與大眾之間內部矛盾增強,造成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張觸手開始收縮,甚至被認為是正在退回到貿易保護主義時代。但實際上,通過觀察特朗普上任以來的對外政策就會發(fā)現(xiàn)(見表1),與其說是對外政策的收縮或者回歸地方保護主義,還不如說是西方資本利益集團在世界新舊經(jīng)濟秩序變動過程中正在調整國家策略以謀求未來“東西方共同治理”[注]何亞非:《全球治理處于過渡轉折期,應融入中國思想和中國方案》,《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7年2月28日。條件下資本的最大收益,其本質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改變?;蛘哒f,在舊的秩序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資本的本性正在依據(jù)新的時代條件以構建和驅動新的全球秩序。但毫無疑問,這些涉及全球治理秩序措施的難以預期為世界經(jīng)濟政治新秩序以及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帶來了巨大的不穩(wěn)定性和不確定性。
表1 特朗普執(zhí)政以來對外主要政策變動
但無論如何,壁壘被打破的世界已經(jīng)成為事實,“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fā)展過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tài)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8頁。同時,資本以及配合資本并為之爭奪利潤和利益的戰(zhàn)爭依然是當代資本主義施行于全球治理的的主要手段。資本的力量支配了資本主義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并且已經(jīng)擴展成為全球治理和全球價值觀的核心組成部分,它對現(xiàn)代文明的塑造起著直接的作用。當然,也對傳統(tǒng)文明起著巨大的解構作用。而要降低對資本的不斷“賦魅”,就必須在增強國家和大眾利益的前提下實現(xiàn)對資本的“祛魅”,即實現(xiàn)在全球治理過程中資本原則對社會原則的服從。
原有的以資本原則為中樞的世界經(jīng)濟政治秩序正在松動,但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的體系已經(jīng)被打破。而且,就目前的實際看,甚至恰恰相反,資本原則在社會主義國家也正在全方位蔓延。換言之,對貨幣轉化的資本力量的崇拜及其帶來的世界范圍的影響使得資本的“祛魅”變得勢在必行。
所謂對資本的“祛魅”即還原資本的本來面目而不是對資本力量的拜物教式崇拜。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引用托·約·鄧寧的話指出:“一旦有適當?shù)睦麧?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如果動亂和紛爭能帶來利潤,它就會鼓勵動亂和紛爭。走私和販賣奴隸就是證明?!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97頁。正是出于利潤最大化的誘惑以及維持資本主義經(jīng)濟體系的需求,資本不僅支配政治權力,而且也深入社會內部,使得個體、組織、群體、國家的財富積累的程度成為衡量其發(fā)展優(yōu)劣或者成敗與否的核心乃至唯一標準,而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社會道德和社會秩序的畸形,并最終帶來國家利益和大眾利益的被綁架。當然,這并不是要否定或者消除資本,而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只能把資本作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推動力或關鍵要素,但是絕對不能凌駕于國家和大眾整體利益之上。
在全球化和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中,資本原則至高無上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典型表現(xiàn)就是經(jīng)濟危機的爆發(fā)和社會貧富分化的加劇。比如2008年自美國爆發(fā)繼而擴展到全球的金融危機造成包括美國、日本、歐盟等主要發(fā)達經(jīng)濟體都陷入衰退,發(fā)展中國家則發(fā)展遲緩。而2018年初,一則名為“著名教授發(fā)出警告:大學正將千禧代引向共產主義”的報道吸引了大量眼球。該報道稱,目前“在18~24歲的英國年輕人中,24%認為世界面臨的嚴重威脅是大企業(yè),9%的年輕人認為世界威脅是共產主義。”[注]Matthew Moore, “Universities Luring Millennials to Communism, Leading Don Warns,” Jan 17. 2018, https://www.thetimes.co.uk/edition/news/universities-luring-millennials-to-communism-leading-don-warns-zmm2nn76g.而在“美國‘00后’一代中,近半數(shù)人更希望生活在社會主義制度中,而不愿意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盵注]馬雪:《民調顯示英美年輕人日益傾向馬克思主義,引英媒擔憂》,觀察者網(wǎng),2018年1月28日,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8_01_29_445039_1.shtml.究其原因,是對現(xiàn)狀比如“進步集體行動蕩然無存”[注]Kenan Malik, “No Reds under Beds, but the Young Are Awake to the Flaws in Capitalism,” Jan 21. 2018,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8/jan/21/no-reds-under-beds-young-awake-to-flaws-in-capitalism.,尤其是對經(jīng)濟緊縮和新自由主義的不滿導致人們對替代物的興趣上升。確切地說,“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對資本主義喪失了信心。(因為)留給年輕學生的是這樣一個世界,無論經(jīng)濟還是社會組織,都沒留給他們一點機會?!盵注]馬雪:《民調顯示英美年輕人日益傾向馬克思主義,引英媒擔憂》,觀察者網(wǎng),2018年1月28日,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8_01_29_445039_1.shtml.在這樣無望的環(huán)境下,資本家集團和下層民眾之間的對立與矛盾將會成為未來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不定時炸彈,這是資本原則下全球治理所必須要克服的問題的一角,也是世界經(jīng)濟政治新秩序著力彌合的鴻溝之一,即打破資本的“全能”,實行社會原則高于資本原則或資本原則服從于社會原則。而這樣的結果無疑就是資本主義“歷史的終結”,是資本主義體系的全面解體。
帶著克服資本主義根本矛盾的歷史使命而出場的社會主義被賦予了比資本主義更加發(fā)達和美好的社會的意義?!霸谑袌鼋?jīng)濟條件下,任何個人都無法與資本抗衡。因此,要使大多數(shù)人能夠共同幸福,唯一的出路是組成真正的人民國家并通過國家引導資本、駕馭資本。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區(qū)別,不在于要不要搞市場經(jīng)濟,而在于市場經(jīng)濟基礎之上,以什么作為指導國家的最高原則,以資本為最高原則的是資本主義,以社會或人民為最高原則的才是社會主義。因而社會主義國家的真正立場,只能是社會,而不是資本。在社會主義看來,社會原則高于資本原則,因此不是人民和社會為資本服務,而是資本的發(fā)展最終要為人民和社會發(fā)展服務?!盵注]孫承叔:《〈資本論〉的再一次勝利——試述〈21世紀資本論〉的當代意義》,《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14年第5期。歸根結底,全球治理的最終目標和最大的善只能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中心和落腳點也只能是人本身,任何對此原則的偏離都最終會被替代。正如《宣言》所說:“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盵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4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