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沙湘潭人也》齊白石
篆刻中的運刀法非常豐富。古人有“用刀十三法”“用刀十九法”諸說,如正刀法、單刀法、雙刀法、復刀法、反刀法、飛刀法、挫刀法、伏刀法、平刀法、舞刀法,等等。這些刀法,有的取名于入刀的方式,有的來源于運刀的速度、深度、力度,有的名異實同,有的大同小異。若以刻刀在印石上的運動方式來概括,主要有沖刀和切刀兩種刀法。
顧名思義,即鋼刀在握,以肘腕自刀柄發(fā)出強力,果斷勁爽地令刀鋒順著線條沿口沖去。此法以橫沖法較易掌握,在通常情況下,大都是左手緊握石章,右手以執(zhí)鋼筆法執(zhí)刀,此法便于刻刀向前沖進。“準、狠、穩(wěn)”三字,乃是用刀的關鍵所在。在奏刀時,拇指、食指夾住刀柄,中指附在食指之后頂住刀柄,以無名指頂住石材右側,刻時刀柄稍斜,以刀尖入石。刀柄與石面夾角約在30度左右,從右向左沖刻,刀鋒略側,線條一邊形成崩裂,另一邊則流暢光滑,轉換章料,四刀完成一條線。一般來說,沖刀具有力度大、用刀肯定的特點,如齊白石的作品就很好地顯示了沖刀的特征。腕健指實,硬攻勁取,是用好沖刀的要領。
切刀法是主要依靠刀刃切削印面的刀法,這種方法是以刀刃自右而左地順著線條的沿口切去,與沖刀的連續(xù)運動不同,刀刃短而線條長,故而一根線條要幾次延續(xù)下切的動作才能完成,是一種斷續(xù)的運動過程,用切刀刻成的線條有生澀遲緩的特征,顯得凝敢蒼老。銜接自如,頓挫有自,是用好切刀的要領。具體方法是:先以右刀角插入石中,起刀時,刀柄略側,與印面成60度左右的角度。然后以刀刃切石,待左刀角也切入石中,則完成了一次切刀的過程。一條比較長的線,要重復多次切刀方可完成。切刀刻出的線條特點是有不齊之齊的刀觸,刻印過程中要注意一刀一刀之間的銜接關系,不要使線條呈規(guī)律性鋸齒狀或有破碎現(xiàn)象。
刀法的運用上,根據(jù)線質效果的要求,有向線和背線之別。向線下刀,刀鋒對印石產生沖擊,由于刀鋒向一邊偏斜,所刻線條會形成崩裂效果,如果恰到好處,會達到拙樸的金石效果。背線下刀,因受刀鋒背面的保護,線條會產生流暢光滑的效果。清代黃牧甫喜用這種刀法,線條光潔而挺健,形成自己峻峭沉勁的藝術風格。
在刀法的運用過程中,要根據(jù)藝術效果的需要和各自的印章風格、審美意識,隨時變換刀法。有時以一種刀法為主,有時兩種刀法兼而用之,亦可用其他刀法,同時亦可變換刀柄的傾斜度或隨時調整刀刃的方向。當然,在行刀的過程中,為了追求線條的靈動和變化,也可不停變換行刀速度??傊斗ǖ倪\用是靈活多樣的,在刻印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出刻刀的性能,以表現(xiàn)線條的豐富內涵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
《王先謙印》清.黃牧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