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江心嶼和廈門的鼓浪嶼、長沙的橘子洲、鎮(zhèn)江的焦山島合稱為中國“四大孤嶼”。它位于溫州市區(qū)北面甌江之中,東西長南北窄,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它就像一座巨大天然盆景橫臥在大江之中。南朝郡守、著名詩人謝靈運曾登上孤嶼,寫下名句“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正是這首詩,使得這座小島得以揚名天下。
其盛名從南北朝至今已有1570多年,占地千畝的江心嶼遍布殿堂亭榭,甚富古跡,且古木蔥蘢,風(fēng)景秀幽,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譽為“甌江蓬萊”。大名鼎鼎的江心寺,就矗立在江心嶼之上。
有趣的是,江心嶼最初是由兩座小島所組成。據(jù)《溫州府志》記載:“孤嶼原為兩島,東西對峙中貫川流,有龍?zhí)渡罨媚獪y。”公元1130年,由于金兀術(shù)舉兵南下進(jìn)攻臨安(杭州),宋高宗趙構(gòu)由越州(紹興)、明州(寧波)航海至溫州,避居孤嶼。后來一位叫青了禪師的得道高僧,奉高宗的旨意來到島上傳經(jīng)誦法,當(dāng)時正逢川流淤積,為了方便兩座島嶼的來往,青了禪師親自率眾弟子拋石填塞中川,兩島合而為一,就成了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江心嶼。
南宋紹興七年(公元1137年),青了禪師在江心孤島的東山創(chuàng)建普濟(jì)禪院,表奏高宗,幸蒙贊賞,賜改名為龍翔禪寺。因寺在江中,俗稱“江心寺”。宋高宗并賜香燈田千畝,朝廷每年春秋二季派京官來寺朝拜進(jìn)香。特建“望江亭”于永清門外,作為橫江待渡之處。自八字橋頭至永清門底建設(shè)僧街,命市民開設(shè)店鋪為僧眾服務(wù)。所以香火鼎盛始于南宋,延續(xù)至清末民初,官家來寺朝拜者仍絡(luò)繹不絕。
江心嶼被稱為“中國詩之島”,歷代許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如宋高宗趙構(gòu),民族英雄文天祥,著名詩人李白、孟浩然、杜甫、陸游、王十朋、董其昌、郭沫若等都涉足于此,留下詩詞楹聯(lián)千余首。
島嶼四面煙波,風(fēng)景秀麗,自古以來,就是溫州最有意趣的超麗絕欲的游覽勝地。渡過甌江,船緩緩靠岸了,我們迫不及待地登上孤島,漫步在青石砌成的走道上。陽光斜斜落在兩旁的欄桿上。往前走,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副膾炙人口的楹聯(lián),高掛在“江心寺”山門兩旁: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此聯(lián)是溫州南宋“狀元郎”、著名文學(xué)家、詩人王十朋所題,用詞奇特,別出心裁。這副“千古絕對”據(jù)說有11種念法,至今無人能夠參透。這副楹聯(lián)是用正楷書寫的,其字體端莊典雅,筆力道勁蕭散。
江心寺是全國著名古剎叢林。它臨江而立,廟宇宏偉莊嚴(yán)、富麗堂皇。文天祥詩云:“樓高百尺蜃吐氣,塔聳雙角龍昂頭?!爆F(xiàn)在大殿是清乾隆54年(公元1789年)重建的,共分三進(jìn):前為金剛殿五間,兩端配以鐘鼓樓,令人震驚的是,宋代古鐘仍在,中供彌勒、韋馱二菩薩,兩邊為四天王像,上懸掛宋朱熹所書的“開天氣象”四大字匾額。
中為“圓通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坐像,兩旁侍立善財、龍女。大殿后有阿彌陀佛接引像。東北角為觀音像(此像為日本贈送),西北角供地藏像。前左首為伽藍(lán)殿,前右首為祖師堂。此殿最為壯觀,上檐為乾隆御書“圓通殿”大匾,下檐為“江天福地”匾。殿內(nèi)正中有浙閩總督伍拉納所書的“慈航普渡”匾額,正柱聯(lián)為宋王安石撰并書。
大殿前兩廊各五間,東為三畏堂,西為客堂。后進(jìn)為三圣殿,中供彌陀、觀音、大勢至三圣立像,殿額與殿內(nèi)對聯(lián)皆為弘一法師所書。兩廊各五間樓房,供僧眾居住,大殿西首為方丈室正屋樓房七間,東西兩軒各三間樓房。
正中樓上藏有一部版本不一的藏經(jīng),有《東甌孤嶼志》印版十卷,有中川禪師《中川集》上下卷木版。這方丈室是歷來珍貴書畫文物最集中的地方,方丈室西首前后各三間,前為庫房,后為大伙房。
江心寺
江流浩蕩,四面煙波,聳翠流丹,空水澄鮮,江心嶼遠(yuǎn)看恰像一艘巨輪停泊在江中。江中東有象巖石色皎潔,西有獅巖石色青翠。自隋唐時期,江心寺就有“江天佛國”之美譽。當(dāng)時甚至有很多日本、新羅僧人不遠(yuǎn)千里來此研教參禪,香火自古長盛不衰。
宋寧宗時品選天下禪宗叢林,江心寺列為十剎之一。解放前華山和尚、薇山和尚、欽云和尚歷任方丈領(lǐng)眾修持,會集諸山長老眾善知識,談經(jīng)說法,住僧多達(dá)七八十人,進(jìn)行正常宗教活動,頗稱興盛。
江心寺周圍的景色非常幽美,有謝公亭、澄鮮閣、文信國公祠堂、浩然樓等。一片古老的建筑群,排列整齊,結(jié)構(gòu)壯觀。樟、榕、松、柏,古木參天,珍禽異鳥,棲息其間,院落奇花異草,光彩奪目,花香鳥語,四時如春。
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座千年古寺外不遠(yuǎn)處,有一口水井,謂之海眼泉,傳亦是當(dāng)年青了禪師攜弟子費了很大一番周折而掘成。在四面皆一片咸澀的海水世界里,竟挖出一泓甜冽冽的清泉來,想想彼時,該是怎樣一幅你擁我抱、歡欣雀躍的場面!
而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歷經(jīng)歲月千載,這眼清泉依舊綿綿不絕,新鮮如昨。我在井邊搖了幾下轱轆,一桶涼悠悠、清碧碧的井水便吊了上來。用它滌手濯面,頓感清涼沁膚;又掬了一些飲了,發(fā)覺還有點甜絲絲的。
據(jù)介紹,這口古井向來就是這座島上最撩人的一個景點,凡游客無不在此佇足。這怕是千年之前那位掘井的青了未曾料到的事吧?歷史還真的就這么奇妙:一個朝代幾茬帝王或許不一定讓人記取,而一個普通人干的一樁并不驚天動地的事,卻能一代代地流傳下來。當(dāng)然,這里面有一個很重要的內(nèi)核,那便是樂善好施,予人捧一顆愛心。
江心寺建筑以東、西兩塔院為最早。原來,江心的兩端各有一座小山峰,峰頂都有一座凌空的寶塔,東西相對峙,即名為東、西塔。它們橫空出世于唐宋兩個朝代。
東塔建于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西塔建于宋開寶二年(公元969年),兩塔身高30米以上,七級重檐,六面玲瓏,高聳入云,皆有扶梯,迂回而上。據(jù)《溫州府志》《孤嶼志》等史料記載,自宋代開始直至清光緒年間,雙塔塔頂夜燈高照,成為引導(dǎo)船只來往溫州港的重要“燈塔”。宋代有詩云:孤嶼今才見,元來卻兩峰。塔燈相對影,夜夜照蛟龍。這是對東西雙塔為夜航船只指引方向的形象描述。
清光緒二年,隨著“中英煙臺條約”簽訂,溫州被辟為商埠。1894年,英國人在東塔山下建造了英國駐溫領(lǐng)事館。而在其它沿海、沿江城市,英國領(lǐng)事館選擇的也都是風(fēng)景秀麗的地方,比如福州馬尾等地。由于原塔身構(gòu)造堅固,技術(shù)高超,雖素未經(jīng)修繕,至今依然挺立,無絲毫傾斜。更有趣的是,東塔塔頂上,竟自然生長著一株100多年樹齡的榕樹,無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綠,堪稱奇觀!
江心嶼
千年古塔
江中“仙界”隱古寺
江心西園
西塔始建于北宋開寶二年,也就是公元969年,塔高32米,底徑7米,也是六面七層,中間也是空的,和東塔不同的是,西塔里還有石雕佛像,造型精致。西塔于民國22年重修拆除扶梯回廊,改建成今狀。
令人驚訝的是,兩塔雖經(jīng)歷千古滄桑,仍然屹立,至今還發(fā)揮著為船只引導(dǎo)航向的標(biāo)志性作用。1997年,二塔被國際航標(biāo)組織列入世界百座歷史文物燈塔之一,國際航標(biāo)協(xié)會正式宣布它們?yōu)槭澜绾綐?biāo)遺產(chǎn),極具歷史文化價值。2002年5月,國家郵政局公開發(fā)行了5枚特種郵票,來紀(jì)念中國入選的5座歷史文物燈塔,其中,江心嶼雙塔歷史最為悠久。
你看,那古塔巍巍雙雙倒映水中,在和云天相接的東塔頂,老榕樹撐開一把翠綠的雨傘。陽光透過傘間,那一絲絲、一縷縷灑下來的陽光,使古塔顯得更加空靈曠達(dá)。我站在翠林之中,遙望那古老塔頂隱約透出的歲月滄桑。在時光的流逝中,這座千年寶塔經(jīng)歷過許多硝煙彌漫的戰(zhàn)火。誰也不知道它歷經(jīng)多少個春秋,只有從那一層層塔的外墻雕座,透過那被雨水侵蝕的雕像上似乎看得出在昔日煙火彌漫著的上空,那塔經(jīng)歷過多少苦難。如今,塔的外墻顯得如此滄桑和孤寂。
離開了二塔,剛剛走了幾步路,眼前出現(xiàn)一座臨江的二層小樓,稱為浩然樓。這座樓就是為了紀(jì)念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而建。孟浩然是一位壯志難酬的才子,他因為仕途不順曾來到溫州,游覽了江心嶼,并留下“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等著名詩句。所以此樓在清乾隆年間一度被稱為“孟樓”。登上浩然樓,聆聽甌潮澎湃,水石相擊,別有一番情趣,向?qū)Π斗叛弁?,美麗繁華的溫州市容一覽無余。
不遠(yuǎn)處就是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紀(jì)念祠。它初建于公元1482年,也就是在文天祥殉難兩百周年。南宋末年,文天祥從元兵解押途中逃出,歷盡艱險,來到溫州,在江心嶼留居一月,留下《北歸宿中川寺》題壁詩。明朝的時候,后人在此建祠以示景仰,初名宋文丞相祠,后來改名為“宋文信國公祠”。
穿過幽深的回廊,我們來到了如詩如畫的江南園林“小飛虹”。景區(qū)有湖面0.4多公頃,臨湖建有亭、臺、廊、榭。小飛虹橋橫跨湖上,夏放荷花,秋綻蓮子,四季飄香。這里的樓臺披綠色琉璃瓦,黑檐白頂,朱紅梁柱,翹角斗拱,下砌大理石坐凳以一組緊連的亭橋廊榭組成,隨型就勢,明媚綺麗,如飛虹掛空、老龍臥地,故名“小飛虹”。
江心寺,矗立江心千年竟從未被淹沒,堪稱海內(nèi)一大奇觀,中國最牛古寺!江心孤嶼,島上蓬萊。那淡黃色的江面,在風(fēng)中泛起絲絲江濤,我駐足凝望,江濤輕拍著岸邊的一大塊石頭,充滿柔情。遠(yuǎn)處的幾只鷗鳥來回徜徉著,在天與水之間自由地翱翔,仿佛一幅多彩油畫,風(fēng)景這邊獨好。江山壯麗,景色清幽,此刻,置身這座詩意般的花園里,我早已深深迷醉……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