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20世紀90年代初,郭志明在一所農(nóng)村中學教高三語文,兼做學校管理工作。高考是殘酷的競技場,貧寒子弟通過高考,就可以改變命運,這是一條最有效的捷徑。臨近高考,農(nóng)村學生更是分秒必爭。家長跟學校反映,孩子們每天做題目要到深夜。這樣做,盡管精神可嘉,但不符合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影響孩子的身心發(fā)展,長期睡眠不足會嚴重影響孩子的健康。于是學校決定,高三老師和學校部分領(lǐng)導(dǎo)開展“夜家訪”活動。根據(jù)學生的居住情況,每組教師走訪3個家庭,看一看學生在家自習的情況。如果孩子還不肯休息,則與家長配合,以學校的名義要求學生按時作息。
那個年代的“幸?!?/p>
那時的高考是7月7日到9日。郭老師回憶起記憶深刻的一件事:
記得6月下旬的一天夜里,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學??紤]到天氣惡劣,要求各組就不要去“夜家訪”了。但那天我們這一組計劃要去的是兩個女生家庭。這兩個孩子是鄰居,上進心非常強,熬夜熬得特別厲害,每天晚上兩個孩子都盯著對方的窗戶,一個熄燈了,另一個才肯睡覺,形成了“惡性競爭”。第二天早晨到校,兩個人的眼睛都是紅紅的。而且這樣拼的結(jié)果,兩個人的成績都有下降的趨勢。
幾位教師一商量,決定還是要冒雨前去。趁著雨稍微小了一點,就披上雨披,騎著自行車,在通往這兩名女生家的灌溉渠的堤岸上艱難前行。有風有雨,路不寬,又很滑,一位年齡稍長的老師一不小心,自行車在灌溉渠邊一滑,連人帶車掉進了渠里。更糟糕的是,他的近視眼鏡掉到水里了,漆黑的夜里,沒有了眼鏡,更是寸步難行了。沒辦法,幾個人索性把褲腳管高高挽起,都跳進灌溉渠,在水里摸索起來。好不容易,把眼鏡找到了,那名老教師戴起掛著泥漿的眼鏡,爬上堤,繼續(xù)往學生家趕。
當敲開一位同學的家門時,燈下做著題的同學感動了,正陪讀的家長感動了。孩子說:“我一定早點睡,白天再用點功……”
那種深切地感動,直到現(xiàn)在,郭志明都還記得。現(xiàn)在說起來,那時的老師有一種深厚而獨特的教育情懷。事實上,那個時候,在農(nóng)村中學任教,對農(nóng)村孩子就是有一種非常單純而特殊的感情,就是希望他們能考上大學,具備改變命運的本領(lǐng)。看著學生,因為考上大學走上了一條不同尋常的人生之路。這些老師,心里滿滿都是幸福。
影響一生的精神
郭志明說:“據(jù)我所知,當年那些努力考上普通大學的學生,在社會中的表現(xiàn),也并不比名校畢業(yè)的人差??梢姡粋€人,只要他時刻擁有一顆積極進取,追求卓越之心,那么,他的人生也一定不會比別人差?!?/p>
為了學生,那時候的老師白天忙著備課、上課改作業(yè),常常把家訪放在晚上。到了孩子家里,老師們也不敢占用他們多少時間,只是鼓勵一下孩子,再和家長做一些簡單地溝通。郭志明說:“依稀記得那天,班主任叮囑完考試注意事項,平時安靜的學生,齊刷刷地站了起來,說,老師,您辛苦了。瞬間,我們幾個老師淚流滿面!”
郭志明自己稱很慶幸,身邊有和他一樣愿意為了孩子做實事的同事,“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痹谶@里不是一句空話。德行是真切可見的東西,比才智更加透明。
郭志明的事跡并不驚天動地,但孩子很感動——因為老師夜里不休息,還在記掛著她們;家長很感動——老師無私奉獻,對每個孩子都很盡心,于是孩子更發(fā)憤了,家庭和學校的合力也就形成了。領(lǐng)導(dǎo)的傾心、老師的傾情,讓這所農(nóng)村中學的高考水平提升很快,全縣的高考質(zhì)量提升現(xiàn)場會,也安排在這所農(nóng)村學校。
在今天這樣一個“家校通”的時代,家訪,尤其是深夜的家訪顯得好樸素,甚至有點落后了。但在當時,生也淳樸,師也淳樸,情也真切,意也真切,所以一些很傳統(tǒng)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教育魅力??纯囱巯碌慕逃?,真是讓人感慨。教育其實不需要多少熱鬧,更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折騰,安安靜靜,踏踏實實,把該做的事做好,就是對教育的真奉獻。
本刊點評
教師家訪換來的是家長真誠的信任,以及孩子們與教師朋友般的感情。家長到學校談,看似效率更高,可少了人文情懷。通過家訪,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也增進了對不同學生性格養(yǎng)成的了解,比純粹的讓家長到學校,更能有說服力。家訪,帶給很多人美好的回憶,懷念那些年的純真,“家訪”走進現(xiàn)代教育是急于補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