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芬
圖1 醒辰壺
紫砂藝術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數(shù)百年,但其作為一件優(yōu)良的文化藝術載體,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創(chuàng)作題材,讓紫砂創(chuàng)作者可以在一定的框架內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展示自身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以及當代人文情懷的理解,所以即便是相同的壺造型,由不同的人制作,也往往會誕生出截然不同的味道,逐步的完善和努力,不斷的思考和前進,正是紫砂藝術之所以能在當代大放異彩的原因。
圖1“醒辰壺”壺身六面六方,但從輪廓上看,其塊面之間的線條挺中帶圓,壺面挺直帶有些微外鼓的弧度,這并非是制作上的失誤,而是有意如此。通過觀察和學習很多傳統(tǒng)的紫砂壺造型,我們能夠發(fā)現(xiàn),在同類型的塊面上,取直并非是筆直,而是稍微有些許鼓起的曲線,這在傳統(tǒng)做法中稱之為“肉”,之所以如此制作是要考慮到實際使用時的視覺習慣,當紫砂壺面是完全的直線時,我們的視覺觀察會產生一個向內收縮的現(xiàn)象,所以為了讓壺更加好看,壺面的直就需要稍稍的向外鼓起。這在方器的制作中尤其需要注意,不單是壺面的處理如此,許多其他部位的線條也是如此。隨后在壺肩向上收攏,線條往壺口方向延伸并縮小,這種延伸同樣采用曲線來進行塑造連接,為整個壺身營造出過渡轉折,讓壺面至壺口看起來不至于僵硬,而是連貫,用升頸連接壺口唇線,接著制作壺蓋,壺蓋的大小正好能夠覆蓋整個壺口,其采用內嵌的形式,六根棱線向上最終匯聚于壺鈕。
六方的造型首先就要大方得體,這是方器制作陽的一面,但陽剛并不是說就要棱角分明,因為紫砂是需要拿在手里用的,所以越是塊面更多的壺形,越是需要注意摸上去的手感。“醒辰壺”中由于六方六面,其線條上下貫通,所以在處理這些局部線條的時候,要做到既周正又圓角,消除掉每一個面的鋒邊,這樣使用起來才能更加舒適,這即是作品“柔”的一面。在制作的時候,要保證整體的輪廓高矮適中,亭亭玉立,在細節(jié)上則要混方渾古,帶有一些拙味,從形體和氣質上達到平衡。
“醒辰壺”在結構和造型上轉合有度,雖然看著大氣,但沒有僵硬呆板的感覺,這得益于壺底部的細節(jié)處理。六條棱線自上而下,至壺底部終止,在這里增加了一圈泥片向外略微翻卷,這就好像女性衣服的裙擺,為整體的厚重增添了一股自下而上的輕靈氣息,將造型整個“托”了起來,讓六方壺身看起來不那么的“重”,并且在細節(jié)處理上干凈利落,剛與柔的程度把握恰到好處。
綜上所述,這件作品其造型遵循古意,剛與柔的變化在于對壺上不同部位的局部處理以及整體結構的安排。這些處理和安排并沒有固定的標準,而在于制作者對于形體比例的理解和把控,壺底部承擔了“柔”的部分,壺面和壺頸則要相對更“硬”,也就是更加陽剛,這實際上是一種相對而言的處理,同樣換一種輪廓,這種處理也可以反過來。不同的壺身比例,決定了需要采用哪一種相對的表現(xiàn)方式。紫砂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工藝的精華,剛柔并濟不單是工藝上對紫砂的要求,更是其作為文化載體時的藝術表現(xiàn)標準,中華文化向來不是咄咄逼人的文化,而是剛中有柔,柔中帶剛,用合適的形體,表達出恰到好處的意境,這就是紫砂最令人心動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