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平
圖1 志在四方
一門藝術倘若要生生不息,就必定要能夠成為文化的載體,紫砂壺便是如此,當代的藝術收藏市場,當玉器、瓷器、金石器都緩慢的步入衰退的時候,紫砂卻能逆潮流而上,成為整個藝術品市場的新寵,便是由于當代紫砂秉承了文化的脈絡。除此之外,那便是紫砂在表現(xiàn)文化的同時,還能夠“用”,這種貼近生活的實用價值,比單單存在于櫥柜中的收藏無疑增添了更多的生活氣息,也就是說紫砂相對于其它傳統(tǒng)文化藝術品,更貼近人們的生活。而人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性,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中,都在不斷的孕育著文化。
很多人對文化的認識多在精神層面而忽略物質層面,但實際上,文化恰恰是先有了物質,才發(fā)祥出了精神,文化并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人們生活中的種種行為綜合在一起的產物,這種產物很難用文字進行準確的形容,這就造成了大部分人都覺得文化是縹緲的,是遠離我們的生活的。實際上,我們的存在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的行為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創(chuàng)作紫砂壺,亦是對某種文化認識的體現(xiàn)。圖1這件“志在四方”便是從這一點出發(fā)制作而成的。
“志在四方”的創(chuàng)意來自于成語“四方之志”,用來形容人的遠大志向,這種想法可以在傳統(tǒng)文化中直接找到四個方面,那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常常被古代的士人階層視作實現(xiàn)自我的人生目標,或者說作為“讀書人”的一種普遍的追求。而到了當代,古代的“士人”階層已經不復存在,文化成為了一種更為普遍的個人修養(yǎng),當代人在理解“志在四方”的時候,并沒有古代人那種“家國天下”的豪情壯志,這并不是說我們不如古代人志向高遠,而是時代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對于“志”的理解也同樣發(fā)生了改變,個人的追求不再趨同,當代人可以通過更多的其它方式來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而不像古代人那樣,缺少選擇。
在制作作品“志在四方”的時候,線條和面不能做的死板,線條不僵硬、顏色不單一,因為當代人的“志”是一種多元的文化表現(xiàn),而不是目標固定的,端莊、大氣,是大的框架,但后續(xù)細微的變化要體現(xiàn)出柔的部分,這種柔可以通過表面的“肉”來進行表現(xiàn),讓人在視覺上看起來是一個平面,但實際上每個面都帶有一點點高起的弧度。然后這件作品采用了平壓蓋的設計,這種設計的好處在于口蓋的處理較為簡單,省略了壺身肩部的工藝,只要做到口平、蓋整就可以做到子母線清晰,但口沿與蓋邊需要注意,與壺身進行搭配,這件作品的壺身四個角,轉折的時候都帶有一種圓潤感,在全手工制作的時候這種圓潤感是用拍子整個拍出,這種方法同樣也可以運用到壺口包邊的制作上,拍出潤邊,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略微修整平滑,壺蓋的包邊也同樣如此,不過相對于壺口,壺蓋修整的工夫不需要那么多,將鋒邊去除就可以了。
然后是壺流壺把以及壺鈕的搭配,同壺身一樣,這三者也要跟壺的身筒產生聯(lián)系,四方壺流、方耳把加上過橋鈕,這三者的位置在視覺上給人一種集中在壺整個結構的上半部分的感覺。從上下外形的結構分布來看,下面缺少一個與之平衡的視覺點。在壺底的處理上,加入了四角玄門,這就類似于書畫中的留白,在這件壺上,用留空代替視覺上的空洞,留空反而看起來更實在。
整壺的鋪砂裝飾在這件作品上同樣有所側重,在流把上較“輕”,在壺面上則較“重”,突出壺身這個主體,將“四方”的概念更加突出。同時,這種適當?shù)匿伾耙餐癸@了紫砂壺質感上的魅力。
紫砂壺經過幾百年的發(fā)展,遵循著一個緩慢衍變的過程,任何一個單獨的造型都可以從歷史中找到演變的痕跡,繼承傳統(tǒng),追溯歷史,從而解讀歷史,實際就是對紫砂理解的過程。越是簡單的造型,其中越包含了復雜的歷史文化傳承,當創(chuàng)作者理解這些東西以后,其創(chuàng)作的東西自然而然的便會傳達出這些信息,這就是紫砂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