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生 陶安強
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淺層的炎癥性皮膚病,一般認為與變態(tài)反應有關。其臨床表現(xiàn)具有對稱性、滲出性、瘙癢性、多形性和復發(fā)性等特點,也是一種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以皮疹多樣性、對稱分布、劇烈瘙癢、反復發(fā)作、易演變成慢性為特征,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任何部位。
單方臨床應用
1.龐進、楊琳經(jīng)驗:大黃100克,配以當歸20克,煎湯取汁2 500毫升,溫熱時泡洗,1天1次,每次30分鐘。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止血活血的作用。
謝某,女,45歲,就診時四肢末端出現(xiàn)紅斑、水皰、滲出、肥厚伴疹癢半年余,在外院經(jīng)抗過敏、抗炎及外用激素軟膏治療,病情反復,瘙癢劇烈,遂到我院就診。查體:雙手及足部皮膚厚皸裂,散在紅色丘疹及少量滲出。診斷:慢性濕疹。
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大黃100克、當歸20克,煎湯取汁2 500毫升,溫熱時泡洗,1天1次,每次30分鐘,然后搽外用激素藥膏。3天后自覺疹癢明顯減輕,繼續(xù)使用2周后復診,患者述疹癢消失。就診3周后查體:四肢末端皮膚肥厚,手掌中心皮膚較初診變薄,未見丘疹、滲出,繼續(xù)使用2周。就診5周后查體:僅左手部大魚際皮膚較肥厚,其余已恢復正常。囑患者平時注意保護,避免接觸堿性洗滌劑,同時外用尿素軟膏滋潤保濕。
2.王野樵、周定洪經(jīng)驗:五倍子6克,將五倍子炒黃,研細末,撒于患處。本方尤其對濕疹皮膚起紅斑、水皰變膿皰、癢而兼痛、流黃水有效。五倍子有收斂、排膿解毒、化腐生肌之功效。
3.徐利華經(jīng)驗:胡椒子10粒,配以黃柏20克,研細末,加水2 000毫升共煮沸,先蒸汽外熏,待藥水變溫,外洗患處。一般用1~3次即愈。適用于陰囊濕疹。筆者臨床治療15例,均效果良好。
4.羅加俊、楊翠華經(jīng)驗:生地榆適量,視濕疹面積大小、糜爛程度輕重而定量。一般常用為50~100克,加水浸泡10~15分鐘后,用微火慢慢煎煮過濾藥渣再加水少許,煎30分鐘,過濾合并上液,再用微火濃縮至100毫升,待冷卻后裝瓶備用。使用時,將地榆液濕敷糜爛滲出部位,每天3次,每次30分鐘。敷后用消毒紗布擦干患面。結果:205例患者中,痊愈98例,顯效64例,有效38例,無效5例。
中藥地榆為薔薇科植物的根莖,有涼血、止血、收斂、消炎、殺菌、止痛、止癢等作用。筆者認為,地榆中含有草酸鈣,經(jīng)高溫煎煮后形成可溶性鈣鹽,而鈣鹽可減少血管壁的滲透作用,阻止血細胞、血清滲透到血管外,從而達到減少體液滲出。加之地榆含有鞣質,可在濕疹創(chuàng)面上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外界環(huán)境對傷口的污染,同時迅速吸收分泌物,表淺組織愈合快,3~5天治療可解除患者痛苦。
5.于寶鋒經(jīng)驗:生蒲黃適量,過篩,去雜質,用時將藥粉直接撒在患處。待滲液濕透藥粉再繼續(xù)撒一層,外用紗布覆蓋。蒲黃具有活血、止血、清熱、止痛、利濕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