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仲欣
以筆者的工作單位為例,作為地市級黨報,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基層實例、挖掘事例必不可少,這需要記者深入基層,與群眾進行良好的溝通。然而當前部分新聞工作者在新聞采訪工作中并沒有真正深入到基層群眾中去,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惰性,而且在采訪工作中經驗主義“作崇”,采訪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現象。而且當前各級新聞媒體都存在著一些隔窗看景的記者,泡在會上聽新聞、點擊鼠標摘新聞、坐等通信員報新聞等,這樣產生的不痛不癢的新聞報道必然無法吸引受眾的關注。新聞工作本質上也是群眾工作,因此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堅持走群眾路線,重視群眾這個最為重要的新聞主體,增強與群眾之間的情感聯(lián)系,這樣才能使采訪達到畫龍點睛及突出主題的效果,寫出有血有肉的優(yōu)秀稿件。
新聞采訪作為新聞寫作的必要前提,屬于一種特殊的調查研究,因此需要記者親入新聞現場對采訪對象進行觀察、詢問和傾聽,通過深入一線進行采訪,從而寫出具有影響力和生動性的新聞報道。在社會產生較大影響的新聞作品,無不是記者深入一線和深入基層,通過自己的親身觀察和思考,從而寫出極具影響力的新聞作品的。如穆青的作品能夠深入幾代讀者的心靈,這與其一生多次深入基層一線具有非常緊密的關系?!按笱劬εⅰ边@張黑白照片被大家所熟知,這是《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解海龍深入農村拍攝到的照片,其牽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而且這張照片也被定為希望工程的形象標識,改變了數百萬貧困家庭孩子的命運。由此可以看出,好的作品都來源于基層,作為新聞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層采訪,才能寫出更具生動性和感染力的新聞報道。
基層作為新聞的富礦,通過深入基層,可以離百姓更近,能夠更好地挖掘自身和人民群眾的感情,并建立新聞和人民群眾的相關聯(lián)系。因此在新聞報道中,需要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中去,以此來增強新聞作品的真實情感,以樸實的文風打動人心,寫出更多的新聞精品佳作。記者真正深入基層一線,能夠挖掘出最為真實的感人的第一手資料,并能夠使筆下的新聞人物更加豐富、立體和真實,在感動記者的同時,必然也會通過新聞報道將這種感動傳達給受眾,更好地詮釋新聞宣傳服務群眾和引領群眾的作用。而且針對每一個普通勞動者的采訪報道,都能夠使新聞更具生動性,更好地發(fā)揮媒體正面激勵和正確引導的重要作用。
基層作為新聞采訪的源頭活水,蘊含著最具鮮活和豐富的新聞資源。因此作為新聞工作者,需要真正深入基層和走進群眾,以此來增強新聞作品情感的真實性和文風的樸實性,使新聞作品能夠真正打動人心。當記者深入到基層一線采訪過程中,記者與群眾之間可能會存在隔膜和距離。這種情況下,記者可以與百姓打成一片,與百姓一起工作,這樣這種隔膜必然會被打破。這樣在新聞中就能夠出現與人物身份相符合的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細節(jié),拉近新聞與基層百姓之間的距離,必然會打動受眾,增強新聞的吸引力。
對于新聞記者來講,面對新聞行業(yè)快速發(fā)展的趨勢,要求每一位新聞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要以持之以恒的信心、高度的責任心和追求、帶著問題思考深入到基層當中。新聞工作者要真正做到沉下身子、邁開雙腳,零距離與群眾進行接觸,真實感受群眾的喜怒哀樂,運用老百姓的話來寫新聞報道,增強新聞稿件的可讀性,以此來增強新聞作品的輿論影響力。而且新聞工作者要堅持走群眾路線、深入基層一線,通過對最鮮活新聞的采訪,報道百姓關心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更好地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并且利用真實來傳達感動、利用樸素來打動人心,使新聞回歸真實性,全面提升新聞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發(fā)揮出新聞的輿論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