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我在南方讀大學,當時手機尚未流行,電話也不算普及,平時聯(lián)系,以書信為主。校園生活日復一日,平淡如水,遠方親友的來信,無疑讓人非常興奮。感覺信件將至,便向掌管信箱鑰匙的同學詢問,再或者討了鑰匙自己開信箱。收到信,自是滿心歡喜,不見信,則難免有些失落。
大學期間的信件,十之八九來自高中同學。父親偶爾也有信來。個別室友,早早確定了戀人,每每收到遠方的關懷,幸福甜蜜早已寫在臉上。
我的信都很普通,要說特別點的算是雜志社的回復了。
自從誤打誤撞讀了中文,我便開始奮筆疾書。
說奮筆疾書,絕對沒有任何虛假成分。讀大學時,我?guī)缀醪慌鲭娔X,醞釀個什么小稿子,都是在紙上反復地修改,定稿了謄寫寄給雜志社,底稿仍留在手中。直到現(xiàn)在,我仍然堅持著手寫。當然科技的發(fā)展,也帶給我諸多方便。創(chuàng)作過程中,可以借助電腦修改,完成后直接打印,不用再辛苦謄寫了。以前投稿貼上郵票郵寄,現(xiàn)在基本沒改變,只有熟悉的朋友才直接發(fā)電子郵件。當年從郵局寄稿子,也時常收到編輯老師通過郵局回復的信件??吹胶窈竦男欧猓厥峭烁鍩o疑,往往還附著退稿信,或是打印,或是手書。打印的退稿信冰冷無情,編輯老師手寫的,會提出中肯意見,還鼓勵幾句,讓我那顆受傷的心,感受些許溫暖。
大學期間,雜志社一次次傷害著我,唯有一次,讓我興奮好幾天。那是一封刊用通知!是的,那是我收到的唯一一封刊用通知!后來再投稿,刊用與否,電話或郵件通知就行了,沒人再寄紙質(zhì)通知。當然可能也有雜志社寄,只是我沒收到過而已。
隨著科技的進步,書信往來越來越少。電話、郵件、QQ、微信,日新月異的技術,極大地方便了溝通交流,誰還會耐著性子寫信???方便是方便,但我總感覺缺少了什么。
或許是書信中蘊含著其他方式所缺失的溫度和感情吧。
十多年前,機緣巧合,我到總理故鄉(xiāng)淮安工作,漸漸融入當?shù)厣?。在淮安洪澤老子山,有個郵遞員叫唐真亞,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每天風雨無阻,劃船進湖區(qū)投遞郵件,投遞報刊和信件百十萬份,無一差錯,開辟了一條為民服務的水上郵路。送信之余,他還經(jīng)常幫助不識字的漁民念信、寫回信,替漁民捎帶生活用品和捕魚材料,為水鄉(xiāng)群眾排憂解難,幫助孤兒解決上學和生活難題。唐真亞堪稱時代楷模,有人建議我可以考慮以此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
中國郵政擁有3000年的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郵政題材的作品,也層出不窮,如何把水上郵政的故事寫進作品,我琢磨許久,始終不得要領,最終創(chuàng)作一篇小小說,總覺得意猶未盡。想著以后有機會再說,這一放就是好多年。如今又有了這篇《湖水謠》。小說與現(xiàn)實有相似之處,比如說他們都是郵遞員,都在湖上送信,都全力幫助漁民,但更多的是不同點。小說畢竟是小說,不完全等同于生活,最終結局走向何處,有時連作者也難以把握。好在他們都送信,勾起我許多美好的回憶。
行文至此,突然想到了那些多年前曾與我有過書信往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