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玉 趙亞力
(石家莊職業(yè)技術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81)
暴力既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常見行為,與人類先天的基因與攻擊天性有關,又是藝術作品中的重要表現(xiàn)對象。因為“人類的好斗性是一種真正的無意識的本能。這種好斗性,也即侵犯性,有其自身的釋放機制,同性欲及其他人類本能一樣,會引起特殊的、極其強烈的快感”。這種本能與其釋放引發(fā)的快感對于電影的創(chuàng)作者和接受者來說是共有的。而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如庫布里克的《發(fā)條橙》(1971)、三池崇史的《殺手阿一》(2001)等,則會將暴力上升到哲理層面,使電影中暴力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滿足觀眾的娛樂需要。小蒂莫西·伍德沃德執(zhí)導的《美國暴力》(American
Violence
,2017)同樣是一部充分運用了暴力敘事,對暴力進行思考的電影。在電影中,暴力絕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商業(yè)化的消費趣味的存在,而是觀眾對現(xiàn)行法律制度乃至人類存在方式進行思考的入口。在《美國暴力》中,暴力的類型是多樣化的,主人公及其周圍人進行的毆打、槍殺、強奸等惡性侵犯行為,構成了電影的主要暴力敘事內(nèi)容。
人身傷害盡管并不一定導致受害者喪命,但是也具有惡劣的社會影響,并且相較于謀殺更容易因沖動而發(fā)生。在電影中,人身傷害往往是暴力欲望得到宣泄的結果。在《美國暴力》中,主人公杰克遜·謝伊在少年時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而經(jīng)濟狀況的窘迫使得母子倆不得不依附于舅舅生活。晚上,舅舅每每以借口支走母親,對謝伊實施猥褻,謝伊在恐懼中對神父告解時泄露了此事,母親對此只能忍氣吞聲,并最終在神父上門拜訪后因精神壓力過大,酗酒而死。在謝伊長大后,舅舅猥褻的對象變成了女朋友的幼子。一次,在謝伊看到舅舅和小男孩追逐玩鬧的畫面時,幼年的痛苦回憶和母親的自殺燃起了謝伊的怒火,他拿起身邊的棒球棒打傷了舅舅,即使舅舅滿臉是血地懇求謝伊也未停手。最終謝伊被送進看守所,但很快就因為是初犯而得到保釋。在這次人身傷害中,謝伊第一次成為暴力主體,而舅舅則成為他第一個施暴的對象。而這一次暴力行為也開啟了謝伊后續(xù)的犯罪行徑。他在這次和舅舅的沖突之中感受到了法律的無力,由于社會和家庭教育的缺失,謝伊在原始沖動支配下的暴力行為并沒有得到遏制。電影也暗示了暴力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有可能延續(xù)下去的,和舅舅一起玩耍的小男孩就觀看了謝伊的暴虐舉動,他是否會成為一個新的暴力主體是未可知的。
謝伊成年后,由于曾經(jīng)將舅舅打進醫(yī)院的幼稚行為,謝伊游走于社會的邊緣,最終成為一個和馬提搭檔的大盜,他們將盜竊的目標對準了偷稅漏稅的醫(yī)生、律師等人士。然而在一次行竊后,由于他們行竊的對象是某黑社會老大,對謝伊來說有著“導師”意義的馬提被黑社會老大帶人虐殺,以和其身后的耶穌像近似的姿勢流血而死。謝伊在回家看到馬提慘不忍睹的尸體后決定為其復仇,于是在經(jīng)過調(diào)查后,謝伊孤身一人潛入仇家巢穴,以同樣的方式殺死了黑社會老大。這一次暴力行為顯然比之前謝伊的毆打、行竊等犯罪行為具有更大的破壞力和摧毀力。謝伊也由此形成了自己將生活在殺人或被殺這種人生中的心理預設。而在謝伊長期的行竊和策劃仇殺的過程中,美國警方始終是缺席的,電影在此給出了謝伊暴力行為的背景,即社會秩序處于一種半解體的狀態(tài)中。
《美國暴力》中運用了較大的篇幅來表現(xiàn)強奸這一暴力犯罪事實,并由此揭開了謝伊后續(xù)行為的心理因式。在傳統(tǒng)暴力敘事中,承受強奸的往往是女性,然而在《美國暴力》中,謝伊卻因為鋃鐺入獄而在洗澡的時候成為比自己更為強壯的獄友強奸的對象。電影在此充分運用了感官敘事,以特寫表現(xiàn)謝伊痛苦的表情,并給觀眾展現(xiàn)了地面上的血水,這些都刺激著觀眾的視覺體驗。觀眾由此能得到一個信息:謝伊在肉體和精神上被這次強奸重重傷害了,這是他又一次被暴力吞噬的經(jīng)歷。更為可怕的是,這一次強奸顯然是典獄長授意進行的,不會是最后一次,因此監(jiān)獄此時對謝伊來說無疑就是人間煉獄。
多種暴力構成了電影的敘事主線,也使得謝伊這一人物作為暴力的承受者和施加者,形象逐漸豐滿,觀眾得以在令人窒息的重重暴力行為中看見謝伊慘烈、絕望、乖謬無常的命運,以及他的堅強意志。
暴力敘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暴力賦予某種“意義”的過程,而非單純地對暴力進行羅列,也非只有叫囂式的倫理批判或合理化。
在《美國暴力》中,電影以一種線性敘事的方式為觀眾展現(xiàn)了主人公身上發(fā)生的諸般暴力行為之間鮮明的先后關系和因果關系。謝伊對舅舅的毆打使得他沒有正確的法制意識,于是很快和馬提結為一伙,兩人將搜黃頁尋找作案對象的過程視為娛樂,將盜竊比作得到圣誕禮物,因為在打開保險箱之前并不知道里面有什么的感覺是和拆開圣誕禮物一樣的。多次作案導致黑社會對馬提的謀殺,而失去馬提則導致謝伊與奧利維亞結識并相愛,加入另一伙以詐騙、搶銀行等為生的黑社會中。搶銀行過程中發(fā)生的火并導致謝伊被捕,而在監(jiān)獄中被典獄長選為幫自己犯罪的對象,這使謝伊招致強奸。出于對強奸的恐懼,謝伊不得不為典獄長鋌而走險,這導致奧利維亞身亡,于是謝伊又去虐殺了典獄長。觀眾不難看到,謝伊與暴力之間的關系是越來越被動的,他的人生在暴力中一發(fā)不可收拾地滑向深淵,最后以政府的注射死刑這一暴力作為終點。
The
life
of
David
Gale
,2003)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敘事框架,都是一位女性在其他人的委托或通知下,接觸一位即將被處以死刑的囚犯,觀眾追隨著這名女性的視角,逐漸了解到死囚曲折的一生及其被判處死刑的原因,最終對囚犯產(chǎn)生一定的同情之心,對社會或體制進行思索,并且在這一次兩個陌生人的近距離凝視中,女性都扮演了試圖阻止死刑、挽救對方的角色。而這種營救最終都宣告失敗。電影中最大的懸疑便是死刑是否最終執(zhí)行。在兩部電影的結尾都出現(xiàn)了雙視點交錯的敘事,謝伊在牧師的禱告聲中在監(jiān)獄里被注射三針藥物,并在幻覺中看見奧利維亞的場景和拿著文件奔走,一心想送他最后一程的阿曼達之間不斷切換,最終給出了懸念的答案:并沒有所謂的“最后一秒營救”,謝伊還是走向了死亡。但是和《大衛(wèi)·戈爾的一生》一樣,這次死刑的執(zhí)行并不完全是懲惡揚善主流價值觀的體現(xiàn),由于觀眾對主人公的共情,甚至會覺得它并不完全符合倫理道德的軌道。復仇模式是暴力敘事中的一種重要的敘事策略,仇恨本身就是可以支配人物情緒的,復仇行為更是包含了某種道德意味,正如電影中地方助理檢察官本·伍德提出的“以眼還眼”思維是受到人們認可的,因此主創(chuàng)往往使用這一策略實現(xiàn)“敘述的同情”。在《美國暴力》的一開始,觀眾就看到了一位白發(fā)老人被殺,并且殺人者對他捅了數(shù)十刀。而在后來的敘述中,觀眾才知道這位看似可憐的老人正是典獄長,他不僅指使囚犯欺凌謝伊,還讓手下的警察槍殺謝伊和女友奧利維亞,謝伊在奧利維亞死后痛不欲生,手刃了典獄長。除此之外,謝伊之前還實施了一次為馬提的復仇和對自己舅舅的復仇。在這種敘事中,由于主人公自身受到的傷害或親友的死發(fā)生在先,觀眾能理解謝伊強烈的復仇情緒為何被喚起,謝伊后來的暴力行徑也就使觀眾倍加同情和為之感憤。
對暴力行為進行肯定或否定,或者戲謔化、狂歡化的“無主題”式的指向,是暴力敘事的三種基本價值向度。在《美國暴力》中,電影并沒有以具體的名義(如弱者)對暴力進行正當化或單純的批判,謝伊有罪無可赦的一面,也有情有可原的一面,他和他的暴力行為是社會的產(chǎn)物,畸形的社會才是電影反省的對象,這也正是《美國暴力》的深度所在。
在電影中,暴力被緊密地與權力結合在一起。人類文明史又被認為是一部血腥無比的暴力史?,F(xiàn)代人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現(xiàn)代社會無疑是趨向文明化的,但是正如福柯所指出的,權力是無處不在的,而伴隨權力產(chǎn)生的暴力也成為籠罩于幾乎每一個人頭上的陰影,“暴力在許多時候是權力的有形的顯示”。因此,現(xiàn)代社會的暴力并不會隨著文明化而得到消弭。任何人無論處于社會的哪個階層,如高高在上的典獄長和已經(jīng)走投無路的謝伊,他們在一個并不公正的社會體制內(nèi)都有可能面臨突如其來的暴力的威脅。典獄長試圖用自己的權力使暴力合法化,他授予了謝伊狙擊毒品交易者的權力,并許諾將使謝伊從此以合法身份過上普通人的平靜生活。然而這種“合法化”是徹底失敗的,在法理上,謝伊和奧利維亞作為戴罪之身都不認同典獄長的做法,在結果上,謝伊和典獄長雙方都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當暴力是在法律的框架下實施或停止,如電影中的注射死刑以及阿曼達爭取的州長特赦等,它被人們認為是合理的。但電影直指法律的公正性往往為權力所遮蔽。典獄長的執(zhí)法犯法便是例證。類似典獄長這樣的其他施法者壟斷著國家暴力,他們制造了扭曲、不公的社會制度。這一點《美國暴力》盡管無法給出明確的解決方式,但是電影以阿曼達這一作為旁觀者的人物,從她的個人轉變提出了教育在上述社會癥結中的意義。
在《美國暴力》中,阿曼達的前后兩次授課形成了敘事上的呼應。在第一次授課中,阿曼達對于學生有著這樣一種暗示,即死刑是應該得到保留的,學生們有必要在日后辦案時用盡一切辦法挖掘動機和線索以懲罰犯罪嫌疑人。阿曼達舉了一個例子,即一個差3個月滿18歲的殺人犯因為未成年而在坐牢5年后就得到了假釋,但在出獄沒多久警方就很快在他的車上發(fā)現(xiàn)了他殺死一個小女孩的證據(jù)。阿曼達希望學生能夠在她舉的例子中得到一種思索,即如果這名殺人犯在第一次作案時就得到更為嚴重的懲罰,那么他第二次犯罪的受害者也就很有可能逃過一劫。作為老師,在美國主流社會普遍支持保守使用死刑的情況下,阿曼達有義務教授學生不要以暴易暴的普世價值觀,而是以人性、寬容的一面來思索問題。但是由于阿曼達的丈夫是被人謀殺而死的,從情感上來說,阿曼達又對復仇有著一定的期盼。兩種矛盾的思維同時存在于她的心中。而在這次訪談結束以后,她主張“慎死”的思想終于戰(zhàn)勝了以暴易暴的情感。盡管她無法在法律的層面上挽回謝伊的性命,但是她可以在課堂上大膽表達她對于目前得州刑法制度的反感,可以對地方助理檢察官說出自己對理想社會秩序的思考。盡管阿曼達本人只是一個渺小的個體,但是她作為一個教育者,她的轉變卻是有深遠意義的。
《美國暴力》中充斥著多種暴力行徑,如槍戰(zhàn)、刀割等內(nèi)容都被大力渲染。但是,在《美國暴力》中,主創(chuàng)并沒有讓暴力制造“愉悅”的功能壓倒了暴力對“判斷”的啟發(fā)意義。在電影文本中,主人公謝伊的命運和性格走向是與社會癥結密不可分的,電影的暴力敘事與其說是在發(fā)掘暴力,不如說是期待對暴力的“凈化”,這正是暴力敘事所應該承擔的社會功能與道德意義。